篤思明辨

篤思明辨

篤思明辨,出自《禮記 · 中庸》十九章云: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篤,象聲詞,形容馬走路的“篤篤”之聲,本意是馬行遲頓。(出處:篤,馬行頓遲也。——《說文》、《爾雅》曰:“篤,困也。”) 馬步“篤篤”意為腳踏實地,故延引為“忠誠厚道實”。 (出處:“篤,厚也。”——《爾雅·釋詁》、“朋友不篤,非孝也。”——《呂氏春秋·孝行》)源於儒家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完美統一,是知與行的統一,是為人與為學的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篤思明辨
  • 注音:dǔ sī míng biàn
  • 釋義:深深地思考,明確地分辨。
  • 感情色彩:褒義詞
  • 語法結構:並列式
  • 出處:《禮記 · 中庸》
相關簡介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說的是為學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明辯”為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以“博學篤行”為校訓,並非只取“博學”和“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由“博學”而“篤行”的內在統一、相聯互動的過程。民政人以實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為己任,非有過人之本領無以擔此重任。以“博學篤行”為做學問之道,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愛眾親仁”才不至於流於口號,流於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