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波紋蛾屬

篝波紋蛾屬(學名:Gaurena),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個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篝波紋蛾屬
  • 拉丁學名:Gaurena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喙發達;下唇須向上斜的平伸,第3節稍向下斜,第2節被下垂的長毛,第3節平坦,中等長度;觸角扁柱形,向末端漸細,各節由許多錘狀齒組成;額部平坦,在兩觸角問被平坦的毛;頸板和翅基片被長毛鱗,形成柔順的毛叢;中胸、腹部基部和第3腹節的背面各具一束毛鱗;雄性腹部末端具毛束;前足具發達的前脛突,後足脛節有2對距,各足腿節和脛節被長毛,跗節較光滑。本屬的種類均具引人觸目的斑紋,前翅的底色棕色、橄欖褐色至黑褐色,或帶有黃綠色或黃色。有具光澤的白色或黃色或黃綠色的帶和斑。亞基線為一條淺色寬頻或為一列淺色斑,十分醒目,帶內側有一明顯的銀白色斑點;環斑缺如或退化呈極微小的淺色點;橫脈斑為一淺色大斑,十分發達;外線和亞緣線間的底色常顯示出淺色陰影,內線和外線通常為完整的線或斑,亞緣線不完整,通常由一列點組成,緣線為一列淺色新月形紋組成,緣毛淺色和深色相間。後翅底色由淡褐色、灰褐色至褐色,具清晰的外線或亞緣線。
前翅翅脈有徑室,Sc脈沿翅前緣伸出,R1脈起於中室前緣端半部,R2脈與R3脈+R4脈+R5脈共柄,R2脈和R3脈分別起於徑室前緣近頂端,R4脈+R5脈共柄起於徑室頂端,M1脈起於徑室後緣近頂端,M2起於中室中央,M3脈起於中室橫脈下段,Cu1脈起於中室後緣近下角,十分接近M3脈,Cu2脈起於中室後緣接近端半部,A脈沿翅後緣伸出。後翅Sc+R1脈沿翅前緣向前伸出,在近中室上角上方向Rs脈方向強烈彎曲,Rs脈從中室前緣分出,M1脈起於中室上角頂端,M2脈從中室橫脈下段近1/2處分出,M3脈從中室下角頂端分出,Cu1脈從中室後緣靠近M3脈分出或與M3脈同起於中室下角頂端,Cu2脈從中室後緣端半分出,A脈2條,沿翅後緣分出。
雄性外生殖器 鉤形突與亞鉤形突在基部呈指狀分開,鉤形突和亞鉤形突均呈細長形,鉤形突通常較直,亞鉤形突比鉤形突粗壯並且短,有的種類亞鉤形突在末端膨大;基腹弧呈長帶狀;囊形突不甚發育;抱器瓣呈葉片狀,其基部寬,向端部漸漸變窄,抱器瓣背邊緣較平直,其腹緣或平直,或微凹陷,或有許多小錐形突起,其上被有粗壯的剛毛,抱器瓣腹弓形彎曲或加寬;陽莖基環呈凹字形,其切口或深或淺,微骨質化。陽莖呈圓筒狀,在頂端有1個強烈彎曲的骨質化鉤狀突起,陽莖端膜上有角狀器,其上具許多微小的齒。
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突較寬,上被剛毛,;前表皮突和後表皮突均強烈骨質化,末端稍加粗;囊導管呈圓筒狀;在近交配孔處強烈骨質化,並明顯加粗,交配囊為圓形或橢圓形,其上有1~3個囊片,囊片上有細齒或無。
本屬有些種類在外部形態上十分相似,難於區分。通過雄性外生殖器特徵,如:鉤形突與亞鉤形突的形狀、抱器瓣的形狀、陽莖頂端骨質化鉤的大小及角狀器、角狀器的形狀及雌性外生殖器的交配囊及囊片的數目和形狀等特徵的比較,均可作為種間的鑑別特徵。

分布範圍

本屬為典型東洋界種類;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周邊地區,分布的範圍較窄。記載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部的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高棉和印度等地區。
在全世界已知有18種,我國目前已知記述17種,其中10種為我國特有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