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寮守花

歷史,作品,

歷史

相傳,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南豐侯村少年侯士佳,又叫侯之瑜,喜歡掏鳥釣魚,一日,他沿著一條小溪上遊走,覺得奇怪,此處周圍沒有高山,何來潺潺流水呢?於是,他來到一塊平闊開朗的田野,喔,原來水是從水塘流出來的。水塘有五畝地寬,塘基長著一些柔軟的綠色長水草,把四周都鋪滿綠地毯。他便向塘拋下魚釣,安穩地待魚上鉤。
出水口有兩塊光滑的大石,水在石上流,別有一番“田間尋鳥影,石上聽泉聲”的妙意。頓時,侯士佳大惑不解,水塘的水日夜流,而水塘沒有一點乾涸的痕跡。他恍然大悟,這是“汶塘”,長流不息啊!這一發現,他十分驚喜,但也幾分消沉,喜的是這裡綠水碧波蕩漾,一帶景色秀麗,不遠處如北斗座的小山丘像七星拱月一樣挹著“ 汶塘”;沉的是,半日也釣不上一條魚。夕陽西下,牧童歸晚之時,他準備收釣回家,忽然,一道紅光在水上浮映上來,閃爍耀眼,接著水中標出七朵鮮艷奪目的蓮花,從蓓蕾一點,慢慢地長高放大,最後盛開面盆那樣大小,數十條金光閃閃的錦鯉,在水裡游來游去,滿塘頓時生輝,光芒萬丈,映射十里。士佳驚呆了,懷疑自己是否進入仙境,飄飄欲仙似的,他惶恐中跑回家裡告知父母,其父母也趕來觀看,可是,這種輝煌的景象消失了,水面恢復平靜,只有湍急的流水聲。
其父母認為是一種祥光,是吉祥之兆,便吩咐士佳,美景再現時可摘蓮回家。自此之後,士佳日夜在塘中垂釣,並決定在此“築寮守花”。從茅寮到小屋,從小屋變大房,從大房留傳20多代,這裡成為封開有名的“ 汶塘古村”。

作品

據《侯氏宗枝》記載,汶塘村侯姓是侯村侯姓的一個分枝,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從侯村搬遷到這裡開枝傘葉。歷代村民以“勤耕苦讀,詩禮傳家”為祖訓、尊老愛幼,和睦相處。所以,這裡的民風特別淳樸。
村民們在元春前一天,有迎春習俗,設祭芒神。為使春耕易教未役牛駛役,於該日穿牛鼻。村內習慣過驚蟄節吃“驚蟄糍”,謂:“吃了驚蟄糍,頭腳都是泥”。在春耕大忙前的清明節做糯米糍,要“穩定肚子”,期望三荒四月不挨餓。習慣於農曆六月初六吃新米飯,當天,煮當造的新米,買豬肉、殺雞鴨,具秀燭,祭拜祖宗、社壇。
解放前,村中有座正明寺,村民們有參加廟會的習俗,於每年的正月初十拜祭正明寺和“標炮”活動。標炮有頭炮、二炮、還有三炮和四炮的,各炮獲得者則負責廟會事宜,包括動員、組織民眾籌款、祈禱神靈保佑,諸事如意吉祥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