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1921―2016》,該片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央檔案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攝製,由中央電視台承制。
內容簡介,播出信息,分集劇情,
內容簡介
大型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1921―2016》緊緊圍繞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主題,以95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曆程為敘事線索,擷取黨史上數十件大事,用“講故事”“析事理”的手法,深刻展現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歷的“尋夢、追夢、築夢、圓夢”之路,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立下的豐功偉績。
播出信息
《築夢路上1921―2016》是一部真實、生動展現中國共產黨95年波瀾壯闊歷史的32集大型文獻紀錄片。
2016年7月4日至19日,中央電視台軍事·農業頻道(CCTV-7)上午檔(每天08:17兩集連播)
分集劇情
第一集:群英尋路
95年前一個夏天的晚上,一些人陸續走進上海法租界的一座石庫門建築,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就從這一天開始了。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13個人,代表全國五十多位共產主義信仰者,還有兩個外國人,他們是共產國際代表——荷蘭人馬林和俄國人尼克爾斯基。這一天,他們已經等了很久......
第二集:存亡之秋
國民黨和共產黨曾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標中走到一起,1921年12月23日,孫中山在桂林第一次見到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為他們擔任翻譯的是共產黨員張太雷。一年後,孫中山又與蘇聯特使越飛在上海見面,並於1923年1月公開發表了《孫文越飛宣言》,為國共合作打下了基礎。共產國際同時也指示,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舉行的國民黨一大上,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二十四人出席了會議。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民軍總司令,並率軍誓師北伐。這年12月,擔任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長的周恩來隻身來到上海,受命組織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3月21日起義成功後,北伐軍順利進入了上海。沒有人會想到,勝利的背後卻醞釀著一場血雨腥風......
第三集:井岡星火
1965年,毛澤東在離開井岡山38年後,重上井岡山,留下一首著名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963年,77歲高齡的朱德也曾重上井岡山,端詳著“朱德的扁擔”感慨萬千。1927年9月,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受挫後剩下的1500多人,來到羅霄山下的文家市,為了在井岡山站住腳,毛澤東冒險“單刀赴會”,與袁文才、王佐率領的地方武裝合作,將其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進剿”,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第四集:萬里長征
1934年,紅軍生死攸關時刻,在毛澤東的建議下,紅軍打下遵義,扭轉了紅軍的命運。1935年1月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定位,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使中國革命出現了偉大的轉折。隨後,毛澤東率領中央和中央紅軍,挫敗了張國燾分裂紅軍的圖謀,長徵到達甘南的哈達鋪。從此將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建立的陝甘根據地做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地”。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與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師,完成了中國革命奠基西北的壯舉。
第六集:中流砥柱
延安,猶如汪洋中的一座燈塔,照耀著中國的天空。一代有理想的知識青年,從各地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中共中央從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制定了全民抗戰的戰略方針。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準確地預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將中國的抗戰寄希望於人民戰爭。抗戰時期,美國駐華副武官卡爾遜少校前往延安考察,到過延安的還有美國派往延安的觀察團。他們寫給美國政府的報告,在半個世紀之後也被解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評價,證明了美國人在當時就已經預見到中國共產黨將在中國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七集:重慶談判
1945年8月5日,中國民主同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民盟政治報告認為,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建立民主國家千載一時的機會”。和平、民主,成為戰後中國的關鍵字,蔣介石正是借這些口號,作為邀請毛澤東來渝的重要理由。於是,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赴重慶桂園與國民黨談判。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第八集:戰略決戰
1947年末,在陝北米脂縣城東四十里外,一個叫“楊家溝”的村莊裡,毛澤東與蔣介石正在進行一場意志與戰略的較量。這一年,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而言是非凡的一年,在東北、中原等地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轟轟烈烈的解放區土地改革,激發起人民民眾跟共產黨走,參加解放軍的高潮。淮海戰役中,沂蒙革命老區420萬人口中,有近100萬青壯年加入了支前民工的隊伍,老人、婦女和孩子則在後方為前線攤煎餅、做軍鞋。88萬輛小推車,如果排成兩行,可以從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在國統區,卻是通貨膨脹、經濟崩潰。大量戰鬥在敵人心臟的中共地下黨員,也正在將秘密情報不斷發往陝北,國共戰略決戰的勝負,早已定出分曉。
第九集:開國盛舉
1949年10月1日,距開國典禮開始幾個小時,毛澤東作出了一個特別的決定:改變原稿中僅用數字介紹剛剛選舉出來的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而是在這個偉大而莊嚴的時刻一一念出每一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的名字。在新中國開國的禮炮聲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繼續向尚未解放的地區挺進。
第十集:土改翻身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開宗明義地指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
第十一集:抗美援朝
1950年11月,楊根思所在部隊入朝作戰。在長津湖戰役中,擔任連長的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下碣隅里外圍的小高嶺陣地,頑強阻擊了美軍一次又一次進攻。最後,抱著僅有的一個炸藥包,與蜂擁而上的敵人同歸於盡。半個世紀後,美國原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在訪華期間,想參觀一個參加過韓戰的連隊,有人向他推薦了“楊根思連”。在連隊認真聽完介紹後,基辛格沉思良久,寫下了留言,願中美兩國永遠不兵刃相見......
第十二集:大業奠基
1950年,37歲的羅沛霖剛剛拿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懷著報效祖國的理想,他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羅沛霖所研究的電子工程是當時全球最具套用價值的新興學科。人類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美國人開始用它來計算彈道數據。而此時,剛剛在連年戰爭、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建立的新中國,不要說電子元件,就連一顆像樣的螺絲釘都造不出來。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隆隆駛過的30輛坦克全部為繳獲改裝的外國貨,其中一輛坦克在通過天安門後突然拋錨,而受閱飛機只有17架,周恩來不得不指示空軍繞圈再飛一遍。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窮二白,1949年,當美國汽車年產量達到625.4萬輛時,新中國連一輛膠輪手推車都不能製造。迅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成為一代中國人心中的夢想。
第十三集:道路初探
1956年,中國人第一次用紀錄電影春節大聯歡的方式慶祝春節。這一年裡發生了不少新變化,當人們打開元旦出版的《人民日報》時,驚訝地發現從創刊以來就是豎著排版的報紙變成橫排了。緊接著,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開始推廣簡化字。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這段歲月,正是世界新興的科學技術開始突飛猛進、迅速崛起的時代。新的科技革命給新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人們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是讓國家擺脫貧窮落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第十四集:兩彈一星
為了打破西方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中共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核子彈的戰略決策。1956年,毛澤東告訴全黨:“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核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由錢三強手繪的脈絡圖簡潔地勾勒出新中國最初的核物理科研發展史。以中國科學院在1950年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為起點,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鄧稼先、于敏等一批奠定了核子彈、氫彈命運的中國科學家走到了一起。
第十五集:中美破冰
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第31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中國運動員莊則棟熱情招待上錯車的美國運動員科恩。被這一細節吸引的毛澤東指示立即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而美國總統尼克森從“桌球外交”中受到鼓舞,在他的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後,1972年2月21日中午,尼克森乘坐的“空軍一號”專機穩穩降落在北京機場。周恩來與尼克森的握手,時間長達一分鐘。幾個小時以後,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會見了尼克森。原定最多20分鐘的談話,一直持續了65分鐘。從這一刻起,堅冰已然打開。台北時間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點,美國時間12月15日晚上9點,中美兩國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將近30年不正常的外交關係,就此結束。
第十六集:歷史轉折
1976年,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一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唐山大地震傾刻間奪去了二十多萬人的生命,整個城市成為一片廢墟。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去世。中國人民懷著沉痛的心情悼念領袖的逝世,也深深憂慮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場事關黨和國家命運的政治鬥爭也拉開了帷幕。10月6日,華國鋒和葉劍英等同志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四人幫”,挽救了黨,挽救了社會主義事業。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在這一天召開了,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記憶中,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
第十七集:撥亂反正
珍藏在中科院檔案館的檔案,真實地記錄了1977年8月,在鄧小平的強力推動下,中斷了11年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得以恢復,許多人的命運從此被徹底改變。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近6000名科技工作者匯聚北京。郭沫若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了心聲:“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為彭德懷、陶鑄舉行了追悼會。此後,300多萬名幹部洗雪了沉冤;50多萬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人得到了改正;440萬人摘掉了地主、富農的帽子;70多萬工商業者,摘掉了資產階級的帽子,全國有2000多萬人的政治命運,得到了改變。
第十八集:創建特區
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在會見德國客人時明確使用了“開放”一詞,他說:“現在是我們向世界各國學習的時候了。”在1978年11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習仲勛在發言中,談到希望大膽發揮廣東毗鄰港澳的優勢,可以把經濟工作做活做好。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利用華僑資金、技術,包括投資設廠,這樣搞不會變成資本主義。”“我們是全民所有制,如果廣東、福建八千萬人先富起來,沒有什麼壞處”。1979年的中央工作會議,正式討論了廣東省和福建省的提議,明確提出:在沿海少數有條件的地市,劃出一定的地區,如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廈門,上海市崇明島等單獨進行管理,作為華僑和港澳商人投資場所,深圳、珠海兩地可先行試辦。在中央推動下,1985年,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海南省成立,海南島開闢為經濟特區;1990年,上海浦東開始開發、開放,中國進一步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第十九集:市場經濟
中國是世界上貨櫃裝運和生產量最多的國家,貨櫃的環球之旅拉近了國家之間的距離,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也加速了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從市場開放到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經歷了一段漫長艱難的探索歷程。票證收藏家陳嘉榮收藏了一千多種近兩萬多種不同時期的票證,記錄了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時代。
第二十集:港澳回歸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特別是經濟特區的創建,香港、澳門憑藉自身的優勢為內地經濟發展發揮了視窗與橋樑的作用。而內地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使香港和澳門獲得了巨大的市場。
第二十一集:北京奧運
當薩馬蘭奇鄭重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主辦權的時候,整箇中國都沸騰了。那一刻開始,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聖火的點燃,對於奧運,對於體育,中國人有太沉重的記憶,也因此有了一個百年的夢想。
第二十二集:神舟飛天
從人類第一次離開大氣層開始,載人航天技術始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建立在一個國家的尖端技術和工業基礎之上,也影響著一個民族長遠的未來。從神舟一號到即將發射的神舟十一號,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中的最後一步“空間站”已變成了可觸摸的現實。
第二十三集:改革新篇
2016年4月25日這一天,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再次成為全國矚目的地方。在18戶農民按下紅手印的“當年農家”院落,總書記詳細詢問了當時的情形,十分感慨地指出,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十八大之後,人們已經感受到深化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深化改革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第二十四集:法治中國
憲法,國家的根本大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十八大後,全面依法治國正是從恪守憲法原則,弘揚憲法精神,履行憲法使命拉開序幕。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為憲法畫下一條莊嚴的紅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第二十五集:從嚴治黨
十八大後,中共中央在管黨治黨方面,作出了嚴峻複雜這一新的判斷。嚴峻和複雜則意味著其中的艱巨與漫長。2012年12月4日,黨的十八大閉幕20天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開會議,並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全面從嚴治黨的大幕就此拉開……
第二十六集:再鑄軍魂
2014年11月1 日,閩西這個偏僻小鎮,迎來了一次高規格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1929年冬,同樣是這個閩西大山深處的小鎮,從井岡山下來的紅四軍,在這座客家百姓的祠堂里,召開了第九次黨代會,解決一系列事關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這支從南昌起義、萬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路走來的人民軍隊用血與火鑄就了不朽的軍魂,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歲月里,為保衛國家、建設國家屢立新功。
第二十七集:海峽兩岸
從1950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便將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視為自身最重要的歷史使命。1992年,兩岸雙方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九二共識”。67年來,台海兩岸之間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涉外事務等各個方面。從“解放台灣”到“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為完成“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這一歷史使命進行了不懈的奮鬥,在國際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指導對台工作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推動了祖國統一進程。
第二十八集:大國外交
1944年7月22日,一架美國空軍飛機降落在延安機場的簡易跑道上。由美國政府派出的美軍觀察組第一次來到陝甘寧邊區,希望對中國共產黨作出近距離的觀察和判斷。《解放日報》發表社論《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是毛澤東親自在標題加上了“戰友們”這三個字。周恩來認為這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經歷長期執政考驗的中國共產黨,早已將黨的歷史與國家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95年來中國共產黨追求夢想、持續奮鬥、不斷勝利的集中體現。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堅持“平等相待、公道正義”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同時也堅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基因。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換,中國外交的這些靈魂和風骨都不曾改變,歷久彌堅。
第二十九集:一帶一路
與古絲綢之路基本重疊的現代物流大通道,將中國與沿途各國連線在一起。絲綢之路上,經貿往來,文明互鑒,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由此改變。 “一帶一路”的構想,讓充滿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握手,沿線各國的廣泛參與,將使經貿合作和東西方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化。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對全球資源和資本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讓世界共享中國的經濟發展紅利,與各國一起走向和平共贏、共同發展的道路,是“一帶一路”美好的願景。
第三十集:創新驅動
屠呦呦,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施一公,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是中國也是世界近年來這一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吳大觀,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為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立下了卓越功勳;羅陽,在隨 “遼寧艦”參與艦載機起降訓練任務返回途中突發心臟病,在工作崗位上以身殉職;袁隆平,被稱作“雜交水稻之父”,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就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在他們背後的中國,“特高壓”成為遠距離、大規模輸送清潔電能的重要手段;“天河二號”已成為當今世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戰機研製的驚人速度,引發海內外媒體廣泛關注。這一個個偉大的創新,預示著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更激勵著中國人民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第三十一集:決勝小康
2015年12月23日,當世界上還有11億無電人口時,中國最後9614戶,3.98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徹底解決。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二十八年後,建立了新中國。在建黨一百年時,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在新中國建立一百年之際,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中國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三十二集:走向復興
中國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而唯一將古代文明完整延續至今的,只有中國。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舉世罕見。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為了民族復興,幾代仁人志士魂牽夢縈,億萬人民同心協力,上下求索,歷盡艱辛。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