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日期:2009年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範疇與方法生態批評化》由前言、上篇(範疇篇)五章、下篇(方法篇)二章和結束語共四部分組成,力圖通過對生態批評“範疇”的界定和探討,嘗試廓清生態批評的基本概念和理路,通過對生態批評“方法”的研究,探討一個對當前的生態批評實踐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生態批評方法系列構想。本書前言部分,首先對生態批評的概念、批評對象、宗旨等進行了“概說”,接著分析了當代中國生態批評崛起的原因,然後探討了中國生態批評理論研究的現狀,在簡要總結生態批評理論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當前生態批評理論研究的缺失,進而提出本文寫作的基本構想。
上篇為“範疇篇”。第一章探討生態批評的核心範疇——“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這是生態文藝(文化)中最為根本性的內涵,是生態批評反覆探尋和積極倡導的。本章第一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內蘊進行了發掘,對這一極其重要的“和諧”思想的現代生態價值進行了考量,並將其與西方現代生態倫理進行對比研究。第二節和第三節,分別對“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與“生態為本”進行辨析。本文並不簡單地認同西方生態批評所倡導的“生態中心主義”、“生態為本”等激進的理論主張,而是認為“生態中心主義”的某些原則性主張對於我們保護生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它同時也存在著不小的理論困境和現實局限性,而溫和、理智的“相對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人的利益與生態整體利益的有機統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觀念立足點,也是生態批評的理論立足點。在生態保護究竟以誰為“本”的問題上,本文認為,“以人為本”與“生態為本”並不是絕然對立的,只有做到“‘以人為本’為旨歸、‘生態為本’為核心”,才能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
第二章探討生態批評的範疇——“自然”。要實現“和諧”的目標,關鍵之一就是要調整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需要我們對自然有正確的認識。本章第一節梳理了“自然觀念”的發展歷程:古希臘的“有機論”自然觀、近代“天人對立”的自然觀、現代“天人相諧”的自然觀、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自然觀、東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第二節則重點探討了“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認為“內部自然”與“外部自然”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生態批評,不僅要引導人們正確對待和處理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問題,還要從更深的層次上探討精神生態的問題,引導人們重視向“內部自然”的回歸。第三節則從科技與自然關係的角度,探討了“檢視科學與敬畏自然”的命題,在分析科技對人類的福祉與禍害的基礎上,論析了“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學觀”的觀點。
第三章探討生態批評的範疇——“終極關懷”。“我是誰”、“我在何處”、“路在何方”、“存在何為”,這些都是關乎人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性問題,也是實現“和諧”目標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緩解直至消除生態危機、恢復和重建生態平衡,是人類終極關懷的應有之義。首先,人類只有正確評價自己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序位——“我在何處”,才能真正地認識生態系統,才可能從根本上避開或緩解生態危機;其次,我們還必須弄清楚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走錯了路、走錯了什麼路以致釀成了現代生態文明的嚴重偏頗,這樣才能明確“路在何方”,真正探求詩意生存的理想之途;最後,要實現終極關懷,還需要明確“存在何為”的問題,需要呼喚人們生態憂患和生態責任意識的回歸。生態批評應該鼓勵並提倡批評家們有意識地從“終極”視角閱讀文本,注意發掘文本中蘊含的終極關懷精神,引導讀者領悟並接受這種精神意蘊。
第四章探討生態批評的範疇——“悲慨”。悲慨,即悲壯慷慨。它既是生態文學的重要風格,也是生態批評的重要風格。本章第一節分析生態文學的悲劇性之維。通過對生態文學作品的解讀指出,生態文學常常採取悲劇的形式,通過反思與批判人與自然的矛盾關係來喚醒人們追求“和諧”的生態意識。第二節進一步探討生態文學中悲劇與崇高、人的崇高與自然的崇高相結合的問題。人類是崇高的,大自然是崇高的,人的崇高不應以征服自然為判斷標準,而應該以人保護自然、實現人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價值為標誌。兩者的有機契合,造就的往往是一種更為神聖的崇高,可以營造更加撼人心魄的悲壯慷慨的氛圍。第三節論述了在當代審美文化背景下,生態文學所具有的鮮明的反叛精神:拒斥媚俗,重揚嚴肅、高尚的儒雅風範,積極倡導文學精神的回歸。生態文學這種拒斥媚俗的特性,也決定了生態批評應該是一種陽剛的批評,一種充溢著浩然正氣的批評。
第五章探討生態批評的範疇——“審美話語”。生態理念往往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和社會色彩,生態文學藝術具有突出的批判性與反思性以生態理念為支撐、以生態文學藝術為主要批評對象的生態批評也因此而有著鮮明的社會、政治性色彩。雖然,生態話語是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判性的,但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又不能淪為生態話語簡單的“政治傳聲筒”,而應該注重生態理念、生態思維的形象化和情感化,儘可能採用審美的方式與生態進行對話。重視生態話語審美化,將“生態”融化為一種“審美性”的東西而留駐在人們的心中,並潛移默化地幫助人們樹立生態意識,這應該成為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執著追求。
下篇為“方法篇”。第六章,從“學科方法”的層面探討生態批評的方法。生態批評可以從文化學方法、女性學方法、闡釋學方法、心理學方法、系統論方法等常見的文藝學方法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批評路徑。本章第一節“‘文化詩學’與多重跨越”認為,生態批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批評,作為一種“文化詩學”,生態批評要突出它的跨學科性、跨文明性和跨文化性。同時,生態批評也不能忽視批評的審美性原則,應當尋求文化性與審美性之間的和諧統一。第二節“‘生態女性’與視界融合”探討了女性視角之於生態批評的重要性以及生態視角之於女性批評的特殊意義,並將理論推導與個案分析有機結合,論述了將女性視角與生態視角結合起來的生態女性批評不僅可以為長期以來的女性批評註入新的活力,也可以為新生的生態批評開拓更為廣闊的批評空間。第三節“‘經典闡釋’與生態優先”論述了生態批評對經典文學闡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指出生態批評進行經典闡釋時,需要把握兩個關鍵: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側重於從“生態”的角度,從“自然”的角度來重新理解和認識經典;二是把握闡釋的“度”,避免完全脫離時空背景的過度闡釋。
第七章,從文本分析的“具體操作”層面探討生態批評的方法。第一節“‘正面發掘’與詩意追尋”,側重於從生態文學或包含生態內蘊的非生態文學或“準生態文學”中探尋“自然”及其存在方式,一要尋找“自然”的“詩意”,升華人們的生態倫理道德,二要批判人類“自掘墳墓”之舉,拷問失衡的心靈。第二節“‘缺席審問’與降值性批判”,則是要求生態批評對那些曾經以其強烈的“鬥志”折服讀者、令讀者渾身充滿與自然抗爭的力量的“反生態”文學作品做出“降值”判斷,推動學界對文學發展史做出整體性的重新評價和重新建構,推動人們建立起“生態的”文學觀念、文學藝術標準。第三節“‘敘事剖析’與感染功效”,認為在對生態文學進行敘事剖析時,可以主要從五個方面來把握:一是把握生態意象,二是把握背景材料,三是把握“對話”元素,四是重視非敘事性話語,五是重視敘事視角,這樣便於突出生態批評的感染功效。
結束語部分對中國的生態批評研究寄予了期望,特別指出要以本土話語為根基,以西方話語為催化劑,力求構建出具備本土特色的生態批評話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既要重視對西方生態批評成果的譯介,更要重視本土創新;要重視文本解讀,把握理論生長點;要重視學術對話,化解學術隔膜;既要重視“拿來”,也要重視“輸出”。
《範疇與方法生態批評化》在寫作過程中,注重對當代生態文藝創作和生態批評實踐進行經驗總結及理論概括,注重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有機結合,注重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在借鑑西方生態批評優秀成果的同時,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進行生態智慧的發掘,注重中國批評傳統的現代轉換及其與生態批評的有機融合。
作者簡介
劉文良,男,1971年生。2007年博士畢業於揚州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湖南工業大學中文系主任、“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湖南省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藝術理論的教學與研究。 近年來,先後主持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江蘇省研究生科技創新課題、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科研課題、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等5項省級、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在《中國文學研究》、《社會科學輯刊》、《思想戰線》、《求索》、《江淮論壇》、《學術論壇》、 《揚州大學學報》、 《理論與改革》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近40篇發表於“CSSCl來源期刊”或“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近10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文藝理論文摘卡》、《生態環境與保護》等全文複印或轉摘。
目錄
序
內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範疇篇
第一章 和諧
第一節 “天人合一”:生態批評的價值立場
一、“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天人合一”的現代生態價值考量
三、“天人合一”與西方生態倫理
第二節 “生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
一、“生態中心主義”的理論困境
二、“人類中心主義”的合理因素
三、“相對人類中心主義”:生態批評的理論立足點
第三節 “以人為本”與“生態為本”
一、“以人為本”並不等於“人類中心主義”
二、“以人為本”的合理性與“生態為本”的偏頗
三、“以人為本”為旨歸,“生態為本”為核心
第二章 自然
第一節 自然觀念的發展履程
一、古希臘的“有機論”自然觀
二、近代“天人對立”的自然觀
三、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自然觀
四、現代“天人相諧”的自然觀
五、東方“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第二節 精神生態與社會生態
一、重視精神生態,純化“小宇宙”繼而淨化“大宇宙”
二、重視社會生態,推動良性自然生態的重建
第三節 檢視科學與敬畏自然
一、科學的“福祉”與“禍害”
二、關於“敬畏自然”的論戰
三、敬畏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學觀
第三章 終極關懷
第一節 終極關懷:關於人類生存問題的思考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終極關懷的應有之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參贊化育”的終極之思
第二節 “我是誰”:人類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序位
一、人類:生態大家庭的普通一員
二、生態文藝關於人類“序位”的終極之憂
第三節 “路在何方”:探求詩意生存的理想之途
一、追根溯源,明確人類文明的“岔路”何在
二、回歸“原點”,探求詩意生存的理想之途
第四節 “存在何為”:呼喚生態憂患與生態責任意識的回歸
第四章 悲慨
第一節 生態文學的悲劇性之維
第二節 悲壯慷慨:自然的崇高與人的崇高相契合
第三節 拒斥媚俗:重揚嚴肅、高尚的儒雅風範
第五章 審美話語
第一節 生態話語:突出的政治性、批判性與反思意識
一、生態理念的政治性與社會色彩
二、生態文學的批判性與反思意識
第二節 生態話語審美化:生態思維理念的形象化和
情感化
下篇:方法篇
第六章 生態批評的方法(上)
第一節 “文化詩學”與多重跨越
一、生態批評的文化批評本質
二、“文化詩學”與多重跨越
第二節 “生態女性”與視界融合
一、女性視角:生態批評的性別註解
二、“生態女性”:批評視界的融合
三、生態女性主義批評個案分析
第三節 “經典闡釋”與生態優先
一、經典文學中的生態基因:闡釋之本
二、“生態優先”與“闡釋有度
第七章 生態批評的方法(下)
第一節 “正面發掘”與詩意追尋
一、尋找“自然”的“詩意”,升華人們的生態倫理道德
二、批判人類“自掘墳墓”之舉,拷問失衡的心靈
第二節 “缺席”審問與降值性批判
一、對西方狂熱的“浮士德”們說“不
二、對東方虔誠的“愚公”叫“暫停
三、對理性欠缺的冒進“頌歌”潑“涼水
第三節 “敘事剖析”與感染功效
一、把握生態意象,揭示生態內蘊
二、把握背景材料,開掘生態意蘊
三、把握“對話”元素,傾聽自然聲音
四、重非敘事性話語,提升生態思維
五、關注敘述視角,突出共鳴效應
結束語加強中西交流凸顯本土特色
一、重視翻譯評介,更重本土創新
二、重視文本解讀,興理論生長點
三、重視學術對話,化解學術隔膜
四、重視“拿來”,也重視“輸出
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