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才,1952年生於四川射洪,自號不二齋主人。現為海南不二文化藝術公司總經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海南省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古玩報海南記者站站長、海南省文物學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範文才
- 出生地:四川
- 出生日期:1952年
- 職業:書法藝術家
藝術風格,榮譽成就,作品市值,文論評價,文論一,文論二,文論三,媒體報導,作品賞析,
藝術風格
十六歲入伍,自幼熱愛書畫,擅收藏,精鑑賞,長年習碑臨帖,深究
書道。範文才擅長行書,兼攻隸書,師古融今,兼收並蓄,觀其作品清秀中不失遒勁,規矩中不失變化,在對碑學的感悟中,解決了切鋒的高難度問題,終於形成其筆意完足、乾淨利落而又意蘊裊裊的書法風格與法則,贏得當代書壇權威人士對其書法藝術的高度肯定。
榮譽成就
1983年參加山西省書協舉辦的第三、四屆書展,1984年參加“山西省——日本崎玉縣”友好書法聯展並獲獎,1985年獲首屆“雲岡杯”書法美術佳作獎,參加了海南省書協舉辦的各屆書展及各項展事活動,併入選全國第四屆刻字藝術展。多有作品在《書法報》、《山西日報》、《五台山》、《視界》、《海南日報》等報刊發表,傳略被編入《中國現代書法家名人大辭典》。
作品市值
範文才先生的作品每平尺潤筆費9000元
文論評價
文論一
超越與突破——範文才書法感言
作者:伍立楊
範文才先生生長於文化豐厚的西蜀土壤,得力於一種既傳統而又野逸的文化滋養。弱冠以後,北走京華,東赴春申,南達嶺南,觀摩法書碑林、名勝遺蹟。徘徊其間,他驚嘆張猛龍、石門銘……經千餘年風雨消蝕,尤顯班駁奇古。深覺取法造化,不墮時俗之氣的重要性。文才同時致力於文物、藝術、收藏地實踐和研究,所涉門類既多,所觀事態更繁,以書會友,更加深了他對書法的理解。習碑臨帖,深究書道,上下求索,悟得真經,勤奮加悟性,是他藝術成就的源泉。文才悟性甚高,他所表現的個人風格,是在悟性和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合流而得來的。觀其作品,清秀中不失遒勁,規矩中不失變化,他善寫行書,兼攻隸書,在吸收歷代名家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師古融今,力求嚴謹而饒於變化,在吃透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985年到河南書協進修,從此對北碑情有獨鐘。其後,又師承張海、周俊傑等名師,書藝學養的渠道遂廣為開啟。
在對顏、柳、趙、歐以及二王、懷素、張旭逐一臨寫之後,文才是以北碑為最終的選擇和依歸。在此之前,他在廣種薄收的博覽中,尤喜王右軍之雄強茂密,顏魯公之大刀闊斧、顛張狂素之奔放不羈,孫過庭之揮灑自如,米南宮之瀟灑靈動,趙子昂之妍遒媚,因此,他對碑學的把握顯得卓而不群,具有某種超越性。對於回歸傳統的理解,他著眼於強烈風格範式和由碑帖融合所臻至的筆法高度。對碑學的深入尋繹,使得他的創作從觀念上予以糾偏和啟悟。
文才以其對《張遷碑》、《曹全碑》、《張黑女》、《史晨碑》、《廣武將軍碑》等的精深理解和把握奠定了他的藝術水準。康有為曾就書法技巧自道甘苦:“圓筆用絞、方筆用翻”,文才在對碑學的感悟中,解決了切鋒的高難度問題,終於形成了他筆意完足、乾淨利落而又意蘊裊裊的風格與法則。
天道酬勤,由於多年來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心境亦於平和厚重,文才在書法藝術上漸入佳境,當代書壇權威人士頗多對他的書法予以肯定。
當一些筆友對碑學的理解認識存在著觀念上誤區,譬如以為寫碑就應該求其重拙大黑,仍至狂野不羈,用筆過於隨意,收放缺乏張力,文才卻在筆法的運用上引起深刻的警惕,他追求的碑之情義,是建立在筆法這一核心語境中的,文才潛心研習碑學意味,可以深入骨髓,所以他在運筆的過程中,逐漸強化了碑學的帖學意蘊,並將帖學中具有創造性的高難度筆法,如絞轉側翻、以及絞裹筆法引入碑學創作,與碑學的露鋒斬截達成圓融的一致,從而使筆法具有雙重難度,筆者曾在武警作家戴宏府上觀賞過他的代表作品,知其筆法上的高難度的追求和成果帶來了他的全新穩重的風格。
文才自號不二齋主人,遷居海南後,致力於文博事業,集藏甚富,而又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擔綱多種藝術協會,推舉同道,擴展藝術產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於今可謂卓然有成。其間不忘藝事創作,現所推出之書法集,即其多年創作之匯展,融入其旺盛的生命和火熱的情感,勢將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和突破性,實屬可喜可賀。
作者伍立楊,中國作協會員、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海南日報社副刊主編、主任記者、中國為數不多的文藝評論家。
1985年到河南書協進修,從此對北碑情有獨鐘。其後,又師承張海、周俊傑等名師,書藝學養的渠道遂廣為開啟。
在對顏、柳、趙、歐以及二王、懷素、張旭逐一臨寫之後,文才是以北碑為最終的選擇和依歸。在此之前,他在廣種薄收的博覽中,尤喜王右軍之雄強茂密,顏魯公之大刀闊斧、顛張狂素之奔放不羈,孫過庭之揮灑自如,米南宮之瀟灑靈動,趙子昂之妍遒媚,因此,他對碑學的把握顯得卓而不群,具有某種超越性。對於回歸傳統的理解,他著眼於強烈風格範式和由碑帖融合所臻至的筆法高度。對碑學的深入尋繹,使得他的創作從觀念上予以糾偏和啟悟。
文才以其對《張遷碑》、《曹全碑》、《張黑女》、《史晨碑》、《廣武將軍碑》等的精深理解和把握奠定了他的藝術水準。康有為曾就書法技巧自道甘苦:“圓筆用絞、方筆用翻”,文才在對碑學的感悟中,解決了切鋒的高難度問題,終於形成了他筆意完足、乾淨利落而又意蘊裊裊的風格與法則。
天道酬勤,由於多年來對書法藝術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心境亦於平和厚重,文才在書法藝術上漸入佳境,當代書壇權威人士頗多對他的書法予以肯定。
當一些筆友對碑學的理解認識存在著觀念上誤區,譬如以為寫碑就應該求其重拙大黑,仍至狂野不羈,用筆過於隨意,收放缺乏張力,文才卻在筆法的運用上引起深刻的警惕,他追求的碑之情義,是建立在筆法這一核心語境中的,文才潛心研習碑學意味,可以深入骨髓,所以他在運筆的過程中,逐漸強化了碑學的帖學意蘊,並將帖學中具有創造性的高難度筆法,如絞轉側翻、以及絞裹筆法引入碑學創作,與碑學的露鋒斬截達成圓融的一致,從而使筆法具有雙重難度,筆者曾在武警作家戴宏府上觀賞過他的代表作品,知其筆法上的高難度的追求和成果帶來了他的全新穩重的風格。
文才自號不二齋主人,遷居海南後,致力於文博事業,集藏甚富,而又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擔綱多種藝術協會,推舉同道,擴展藝術產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於今可謂卓然有成。其間不忘藝事創作,現所推出之書法集,即其多年創作之匯展,融入其旺盛的生命和火熱的情感,勢將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和突破性,實屬可喜可賀。
作者伍立楊,中國作協會員、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海南日報社副刊主編、主任記者、中國為數不多的文藝評論家。
—————————————————————————————————————————————————
文論二
文才小記
作者:觀復山房主人
范兄文才,四川射洪人。每見其作為謙和平正,接人待物以仁以誠。其厚道之氣與之所操濃重四川方言一樣,歷久不改。識者皆以“范哥”暱稱之。尊敬之意溢於言表。文才貌不特出,卻有沉雄解數存身。
先是,文才投筆從軍,為國家盡一份守戎之力,軍中環境陶冶,也煉得吹笙笛如自會,拉胡琴如有師承;更於偷閒之時苦練書法,大凡古人碑帖拓紙,無不手摹心追,會意入神。年近知命之時,終於字有所成,於鐘愛之隸書一路,饒有心得。概見蒼勁靈動,有廟堂之氣。當代大家如啟功先生見其書作,稱讚曰川人很行!沈鵬先生見其書作,亦題字褒獎,以為得書法之不二法門。在同道之中,更有借名發揮之說法:“范成大,范成大,範字大成。”一時間求字之人不如過江之鯽。文才專攻隸書,蠶頭燕尾之屬,古今賢人之體,凡有可借鑑者俱可入其眼帘。每日臨池不輟,興之所之,筆為丘冢,課紙山積。練出一筆好字,靠悟耶?靠勤耶?范哥粲然一笑,回話聽不甚清,可識為妙得天成的答案。
文才解甲歸田之後,較早涉獵古玩經營,稱其為南中國資深古玩經營家,實如其份。在改革開放之初,諸多人等還對古物懵無所知之際,文才已捷足先登,在相關雜誌刊登廣告,專收傳世之精絕古瓷、高妙真古書畫、機趣活潑之文房器玩。一時間諸寶雲集,蔚然大觀。圈中古玩之人,有閱歷者,皆可識得“范某人”。在經營中,文才鑑識古物之眼力大升。一器當前,是開門者則一語中的:是高仿稍不到位者,亦分剖明晰;即便為精仿者,文才稍作退思,心智並用,則結論斐然明了,服人服氣。人說范哥於古玩諸器過手上者無以數記,范哥亦粲然一笑。鑑識古玩,文才出語不多,然沉重有力,即便再固執者,聽到意見後也要翻然而思,不能少歇。
而今文才寓居海口,視海南為第二故鄉,喜瓊島氣候宜人,環境趁意,夾岸高椰,風檣上下,盡展旅人悠遠之思。與兩三同好共辦“不二文化藝術村”,戲稱之為“半畝方塘”、“半畝藝術自留地”,集藏所至,冠甲海南。暇時廣邀寰中書畫名家赴島,舉辦藝術筆會、作品特展會,為客居地方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在推舉川派國畫大師孫竹籬先生過程中,文才用力尤勤,特抽大塊時間,請孫先生高足楊兆森來海口展示乃師之精藝,博得一片喝彩。
范哥文才,身兼數職,是為急公好義之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于海南圈內,影響良能,有美善之譽。唯文才能疏離菸酒,強體康健,是合於同好之願望。勇哉!范哥。是為記。
—————————————————————————————————————————————————
文論三
物我應無隔 筆法兩相忘
——書法家範文才作品欣賞
青年作家、詩人 李林青
青蓮居士云: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見酒在聖賢心中的位置。書法家範文才先生閒暇之餘喜歡飲幾盅,高情自然與古人同,但卻不是一個寂寞的人。有一回,筆者在酒桌上遇到文才先生,竟然看到他在喝到酒酣耳熱時撩開歌喉大唱《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人生的憂樂全化作盪氣迴腸的濁酒一杯,那晚我忽然明白了什麼叫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也是那晚,我忽然想起了一代才俊陳子昂,想起他那令人一詠三嘆的《登幽州台歌》。他們都是射洪老鄉啊,縱然相隔千載而慷慨激昂竟如出一轍!
文才先生的書法透著一股濃烈的酒氣,還透著一股閱盡滄桑之後的沉著與悠然。看他所題的大字“德為福基”,就可以感受到中國道家傳統文化對他精神肌體的深度浸潤。這還可以理解為是他對萬物貴德哲學思想的認同,也是為人處世以德為先的人文認同。文才先生下筆若遊絲,而絲絲最為扣人心弦。他的筆法朗潤而淡雅,始終透著沁人心肺的竹林逸氣,他似乎在藉助古老的碑體進入魏晉時期精神貴族的後花園,完成一種只有他才可以極盡言表的曠古對話。歲月在流轉,而被鐫刻在岩石之上的書體已然凝固成不滅的經典,他在逐一尋揖,撫摸,拂拭,辨認,甚至在聆聽文字被匠人鑿入岩石時渾厚沉實的錘音。
巴山蜀水的幻化,夔門劍閣的雄渾,對於文才先生來說已然變成腕底的清奇氣象。就這樣任自己的一顆凡心像面前的墨池無波無瀾靜下去,從而走向令人神迷的物我無隔!記得有人說過酒可通禪的話,這應該算是道中人的心得罷。文才先生的筆墨之間有抱琴下峨眉的蜀僧,有慈燈慧鏡的木魚黃卷,有境由心造的老莊法界,還有萬壑煙光和千林雨氣,所謂醉者墨亦醉,七分酒意,三分揮灑,乃性情中人範文才先生是也。川人予世人的印象並不以雄強勝,反之,他們的內斂和堅韌卻莫不令人嘆服。文才先生大有川人風範,他予人的印象始終是雲水不羈、瀟灑醒目,像參禪一樣致力於提升書學境界;三十年的臨池不輟,堪可摒去苟且之筆,捨去臃腫之筆,擲去乾枯之筆,而留下骨氣深穩、體兼眾妙、返造疏淡之墨。他最為擅妙的隸體,“書老於筆而深於學,揮運所及,輒自成體,雲卷霧收,令人心醉。”請允許在下引用周之士先生之佳句禮讚之。
聽說平時缶翁揮筆畫竟,或嫌平淡,然後奮筆題字後,可驟然使整幅氣象大振,令人百閱難捨。書道精能之至,可謂高妙獨步。在下拜讀文才先生之李方膺論畫詩稿及顏魯公之祭侄稿心中恍然若有所悟,況筆墨一途懸腕提筆處處講求學養,非門外之人所能一一道盡也。不過,文才先生書法之“切音之趣,驟虛之妙”將會越來越被人廣泛拜識,正所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是也!
媒體報導
《書法導報》2013年6月19日第25期,第五版、第八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