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肢蕨

節肢蕨

節肢蕨(學名:Arthromeris lehmannii)為水龍骨科節肢蕨屬下的一個種。附生植物,葉片一回羽狀,長約30-40厘米,中國多個省份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節肢蕨
  • 拉丁學名:Arthromeris lehmanni (Mett.) Ching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水龍骨科
  • 亞科:隱子蕨亞科 
  • 節肢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4-5毫米,通常被白粉,鱗片較密或較稀疏,披針形,長約4-6毫米,淡黃色或灰白色,甚至白色,基部闊,卵圓形,盾狀著生處通常色較深,向上收縮呈狹披針形,頂端呈鑽形,邊緣具睫毛。葉遠生;葉柄長約10-20厘米,禾稈色或淡紫色,光滑無毛;葉片一回羽狀,長約30-40厘米,寬約15-20厘米;羽片通常4-7對,少有達10對者,近對生,羽片間彼此遠離,相距達5-6厘米,羽片披針形,長約12-15厘米,寬約1. 5-2厘米,頂端漸尖,邊緣全緣,基部心形並覆蓋葉軸。側脈明顯,小脈網狀,隱約可見。葉紙質,通常兩面光滑無毛,或幼葉兩面具稀疏的柔毛。孢子囊群圓形或兩個匯生呈橢圓形,在羽片中脈兩側各多行,不規則分布;孢子具稀疏的小刺和疣狀紋飾。
節肢蕨

生長環境

附生樹幹上或石上,海拔1000-2900米。生於海拔2800-3200m的林下岩石上。

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藏、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海南、湖北、江西、浙江、台灣等。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菲律賓 (呂宋) 也有。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主要價值

【藥名】:節肢蕨
【來源】:為蕨類科植物的全草。
【功效】:散瘀解毒。
【主治】:用於淤血腫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狂犬病等。
【性味歸經】:辛,平。肝經。劇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研末調塗,鮮品尤宜。
【別名】:肢節蕨(《台灣植物志》)、岩腳萁、牛肋巴搜山虎(四川長寧、江津)
【拉丁名】:原植物Arehromeris lehmahii (mett.) ching-pol.
【考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節肢蕨學名Anisodus mairei)為茄科山莨菪屬的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陸雲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本種提示

該種與多羽節肢蕨A. mairei (Brause) Ching相似,但為附生,根狀莖的鱗片通常中上部鑽形,植株偶有被毛;該種與龍頭節肢蕨A. lungtauensis Ching也相似,但鱗片通常灰白色,有毛植株的毛被較稀疏或全株無毛,故可以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