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本康熙字典》於1949年3月刊行,印數不多,飽學之士對《康熙字典》中摻雜了許多“不能識亦不必識”的單字,讓讀書人在檢索時消耗“有限之光陰”,浪費“可貴之紙墨”,進行了“披沙揀金”的工作,以方便學人”悉心編選的工具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本康熙字典
- 作者:張元濟
- 參考書籍:《康熙字典》
- 刊行日期:一九四九年三月
簡介,創作背景,創作過程,作品歷史,
簡介
《節本康字典》於一九四九年三月刊行,印數不多,行銷不廣;加以出書時正值上海解放前夕,讀書界未加注意,以致這部由飽學之士張元濟悉心編選的工具書,五十年來很少有人提及。涉園主人即張元濟以他一生積累的深厚國學根底為基礎,憑著多年整理古籍和翻檢查閱字典的經驗,對成書於二百多年前(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逐字考察,汰去其奇詭生僻無裨實用者,凡三萬八千餘字,留者僅得十之二弱。這就成了一部具備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節本康熙字典》。
創作背景
《節本》書前有涉園主人即張元濟親自撰寫的《小引》,文中對《康熙字典》作了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書中摻雜了許多[不能識亦不必識]的單字,讓讀書人在檢索時消耗[有限之光陰],浪費[可貴之紙墨],需要有人來做[披沙揀金]的工作,以方便學人。
按照 《小引》提供的數據,《康熙字典》正文連備考補遺共四萬六千六百字有奇,刪去三萬八千餘,《節本》實收字數約為八千六百字上下(注一)。
自有《康熙字典》以來,指訛正謬者不少,但披沙揀金者卻不多見。博大精深的大學者竟蛘費時費力去做這等煩瑣吃力、乍看似無多少創造性的工作,是為著什麼呢?簡而言之,這樣的嘗試不止是整理漢字的一種探索,而且是為著達成張元濟念念不忘的‘開發民智,拯救中華’崇高目標的一項措施。正因為此,世俗一般學人所不願做或不稍做的繁重工作,張元濟卻在八十三歲高齡時完成了。
創作過程
張元濟通過《節本》昭告世人,不要害怕浩如煙海的萬千漢字,只要掌握八千六百個,便可得心應手閱讀古今冊籍,至於日常套用,則更無論矣。
張元濟的大膽探索,直到三十餘年後,才得到科學的驗證。一九八五年文改會(即後來的國家語委)公布了現代漢語字頻調查數據:它利用計算機對一千一百多萬字書報語料進行檢索,得得許多文本使用的漢字,不過七千七百四十五個。這就是說,只要掌據七千七百四十五個單字,一般地說就能閱讀現代漢語書刊--這裡著重標明現代,是因為這次頻測定所用語料下材於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二年印行的資料(注二),其中只包含極少量的文言成分道如果考慮到文言文(古籍)所用單字,其結果將會接近張元濟在《節本》所得的數據。只此一端,後人不得不驚嘆這位學人功力之深厚了。
由張元濟的《節本康熙字典》對漢字的簡約,不能不聯想到日本漢學家諸橋轍次編纂的《大漢和辭典》。在整理漢字的學術層面上,張重在實用,故求簡;諸橋重在研究,故求全。異曲同工,相映成趣,也可說是辭書編纂史上的佳話。
作品歷史
諸橋氏曾四次來華遊學,由是結識張元濟,相互切磋,探討漢語漢字的奧秘。張氏訪日尋書那一年(一九二八),諸橋與大修館書店簽約,編纂《大漢和辭典》,那時諸橋年僅四十有五,到十三卷辭書完成時(一九六零),年已七十七了。《大漢和辭典》收字四萬九千九百六十四個,略超過《康熙字典》(注三)。
張元濟沒能看到諸橋氏的《辭典》完成,於一九五九年辭世,享年九十三歲。二十四年後(一九八二)諸橋雖不無遺憾,但兩人分別留下一簡一繁各具特色的漢字工具書,給後學很多啟發,這也可認為學人的宿願得酬了。
商務印書館為紀念建館一百零五周年和張元濟誕辰一百三十五周年,擬將隱逸半個世紀的《節本康熙字典》重印問世,也不僅有紀念的意義,而且會給漢字研究和辭書編纂事業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