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時期海軍
弘化三年(1846),官員
阿部正弘(Masahiro Abe)提出為了保障江戶城的臨海地帶和海岸防衛,必須建造擁有堅固防禦能力的軍艦,但是由於鎖國政策和禁止建造大型船舶的條令,他的構想無法實現。嘉永六年(1853)佩里提督帶領的“黑船”啟動了日本開國的歷史,阿部遂取消大船禁造令,著手創設日本的海軍。安政二年(1855),在長崎建立了海軍傳習所,阿部提升勝麟太郎(Rinntarou Katsu,即
勝海舟 Kaisyuu Katsu)任海軍總指揮,次年,他以海上貿易為先導,提出“富國強兵”的政策(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沿用這一政策,進而由於國內的經濟蕭條而走上了窮兵黷武的路線)。當阿部於安政四年病死之後,勝海舟繼承他的意志向荷蘭訂購了炮艦“開陽”(Kaiyou),並且派遣以榎本釜次郎(Kamajirou Enomoto)為首的一批海軍學員出國留學,同時於神戶開設海軍操練所,開始為未來的海軍擴張而構築地基。到了慶應三年的時候(1867),德川幕府已經擁有8艘軍艦,雖然艦隻都是從西方列強手中東買西湊、新舊不齊,但是對地方各藩還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當時各藩各自只擁有一、二艘軍艦。
慶應三年十二月(除註明外均沿用舊曆,下同),德川幕府在倒幕戰爭中接連失敗,主要勢力幾乎被掃平。緊接著,明治政府於次年(1868,明治元年)1月發動了清剿幕府殘餘勢力的戊辰戰爭,政府軍於伏見、鳥羽之戰大破幕府軍,進逼江戶。4月11日,江戶的勝海舟經過與
西鄉隆盛的會談,決定開城投降,並且命令停泊在品川海峽的幕府海軍所有艦隻向政府軍投降。
按照當時的海軍實力對比,倒幕各藩的海軍戰鬥艦隻如下:薩摩藩2艘-“春日”(Kasuga)、“乾行”(Kennkou);長州藩1艘-“丁卯”(Teiu);肥前藩2艘-“電流”(Dennryuu)、“孟春”(Mousyunn)。政府軍的以上艦隻無論從數量或者性能上來說都無法和幕府軍經營多年組織的艦隊相比,因此幕府海軍副司令
榎本武揚(Takeaki Enomoto,即前文所說的榎本釜次郎)表示異議,並且率領艦隊駛向安房館山海峽。為了不刺激政府軍的神經,勝海舟親自前往館山說服榎本將艦隊帶回品川海峽。經過商談,榎本接受了一個折中提議,於4月28日將手中“觀光”(Kannkou)、“富士山”(Fujiyama)、“朝陽”(Cyouyou)、“翔鶴”(Syoukaku)這四艘軍艦移交給政府軍,至此幕府海軍還剩下四艘戰鬥艦隻:“開陽”、“回天”(Kaitenn)、“蟠龍”(Bannryou)、“千代田形”(Chiyodagata),另有運輸艦四艘:“鹹臨”(Kannrinn)、“長鯨”(Cyougei)、“美嘉保”(Mikaho)、“神速”(Jinnsoku)。
然而即便如此,政府軍仍舊將幕府海軍看作一塊心頭大病,其主要原因在於幕府的主力戰艦“回天”,該艦由荷蘭承建,建成後由榎本武揚親自押船回到日本,排水量2815噸,三桅風帆·蒸汽混和動力,最高速度12節,裝有160毫米克虜伯長身管加農炮18門、30磅炮8門(後又加裝了9門),為當時日本最強的戰鬥艦。只要“開陽”掌握在榎本手中,政府軍就無法壓制住幕府軍的海上力量。
江戶開城之後,和東北部奧羽越列藩同盟舊勢力合流的幕府軍被政府軍擊潰;在江戶城,政府軍也只是於5月15日在上野遭到準軍事武裝“彰義隊”的襲擊,此類抵抗最後被全部擊潰。奧羽越列藩同盟要求一直在品川海峽坐鎮觀望的榎本武揚前往援助,但由於榎本向政府軍提出優待德川氏和舊幕臣的要求,正在等候回復,因此並沒有予以回應。5月24日,明治政府許諾將德川氏轉封到駿河,給予70萬石的待遇,不過對幕府舊臣卻並未寬容。8月15日,政府依照許諾安置了德川氏,至此,榎本認為已經沒有必要繼續鎮守品川海峽。
蝦夷成立
8月19日(公曆10月4日,以下類推),榎本率領艦隊衝出江戶灣,向仙台·松島灣駛去。榎本表面上是去援助奧羽越列藩同盟,實際的目的是駛向蝦夷,在那裡建立新的根據地-這一點,榎本在4月23日已經向勝海舟作過闡述。但由於當時正值颱風季節,榎本艦隊於8月22日在鹿島灘遭遇暴風襲擊,艦隻面臨被打散的危險,不得不回到松島灣集結。這次事故中榎本損失了運輸艦“鹹臨”和“美嘉保”,剩餘6艘艦隻陸續向松島灣集結,而且它們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進行修理。在榎本艦隊重新集結期間,仙台藩和會津藩先後向明治政府投降,列藩同盟軍基本崩潰,殘餘勢力在松島和幕府軍的殘部會合,其中也包括原陸軍奉行大鳥圭介(Keisuke Ootori)和秘密警察組織“新撰組”副局長土方歲三。榎本徵用了仙台藩的運輸艦“大江”(Ooe)和“鳳凰”(Houou)用以填補“鹹臨”和“美嘉保”留下的空缺,進而明確了在北方建立根據地、等待時機反攻政府軍的意圖。10月9日,榎本艦隊裝運著2500名幕府軍離開松島,於10月13日抵達陸中·宮古灣補充燃料後於18日趕赴蝦夷。在幕府末期,蝦夷為德川幕府直屬領地,維新之後根據“王政復古”的理論建立了箱館府。府知事清水古公考在箱館郊外的五稜郭設立行政廳。
10月21日(公曆12月),幕府軍頂著大雪,在箱館北部的鷲之木登入。之所以不在箱館直接登入,是為了避免作為國際港口的箱館發生戰鬥而將外國船隻和人員捲入。由於幕府軍當時幾近窮途末路,為了在蝦夷建立穩固的政權,不得不考慮到與外國列強的關係。幕府軍登入後兵分兩路:大鳥圭介率領主力沿海岸線進軍-包括在仙台重新組建的新撰組(隊士安富才介任臨時隊長)、傳習士官隊、傳習步兵隊和游擊隊,土方歲三率領支隊沿山路向箱館迂迴-包括額兵隊、衝鋒隊和陸軍隊。由於明治政府在箱館只有1200人的駐軍,和幕府軍實力相差懸殊,因此基本沒有進行抵抗就放棄了箱館。幕府軍大鳥隊在七飯村、土方隊在川汲峠和松前藩的部隊進行了小規模的遭遇戰,10月26日,幕府軍攻占五稜郭,遂於10月27日占領箱館。英法首先承認了幕府軍在蝦夷建立的新政權。
慶應四年(1868,即明治元年)12月15日,榎本武揚邀請各國領事,召開酒會慶祝“平定蝦夷”。同一天宣布建立“蝦夷共和國”,並且在酒會上由軍官以上人員投票選舉出內閣成員。有關這次酒會和選舉的日期,亦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如石井勇次郎的《戊辰戰爭見聞略記》中記載為12月22日,而石川忠恕的《說夢錄》中則記載為12月28日。
選舉的結果如下:
榎本武揚:156票
松平太郎:120票 "
永井尚志:116票
大鳥圭介:86票
松岡四郎次郎:82票 !
土方歲三:73票
根據選舉結果,榎本武揚任司令、松平太郎任副司令、大鳥圭介和土方歲三同任陸軍奉行。同時,“蝦夷共和國”得到了列強的承認。
“洋裝散發”的榎本武揚,在建立“蝦夷共和國”時年僅33歲。
蝦夷防守態勢
榎本武揚將行政府設立在五稜郭-該地除了作為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護衛箱館的重要據點,構築了5個棱堡和一個半月堡而形成一個五星形的要塞群,從而消除了射擊死角。但是這個要塞群距離東西海岸各2.5公里,而當時最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火炮的有效射程已經達到4公里,如果日本政府軍(由於蝦夷政權得到的多數國際承認,似乎它和明治政府的戰爭已經演變成兩國交戰而非內戰)得到安裝這種火炮的軍艦,則意味著要塞將面臨來自海上的打擊而無法進行防禦和反擊。根據幕府末期的對外戰爭和長州戰爭的經驗,榎本很清楚軍艦在當時的用途之一就是對陸地目標進行壓制。既然要塞群面臨如此的威脅而又無法憑藉自身的力量解決,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軍艦制海、和日本的艦隊對抗以保護陸上要塞的安全。
榎本武揚在蝦夷沿襲了舊幕府時代制訂的迎擊戰略,即當時的德川幕府為了對抗外國海軍的進攻,而使用艦隊和陸地炮台聯合作戰的方案。因此,在箱館山麓建設了弁天炮台,炮台上安裝的火炮取自俄國軍艦“迪亞娜號”-它在伊豆由於事故受損;原本準備在箱館市區沿岸的沖之口和築島也設定炮台,但由於預算不足未能實現,而弁天炮台火炮過於老舊,所以榎本也無法保證箱館市區在日本艦隊襲來時的安全,只能將注意力放在五稜郭的要塞上。然而,他手中曾握有“開陽”和規模不小的艦隊,這支艦隊保證他離開品川海峽、駛向蝦夷的自由,也在無形中剝奪了明治政府阻擊他的可能。日本政府要拿下蝦夷,只有派遣登入部隊這一條途徑,然而他們手中的運輸艦決定了不可能一次運送超過蝦夷軍人數的登入部隊。這樣,榎本就有了選擇的餘地:他可以在日軍登入之前派遣艦隊與之交戰、一舉粉碎之;也可以放第一批登入部隊上岸,然後派遣艦隊攻擊日本艦隊、切斷敵軍海路聯繫和補給線路,登入日軍自然是瓮中之鱉坐以待斃。由此,蝦夷政權有可能爭取到長時間的對峙局面,從而著手進行開拓建設、以期東山再起。
“……無論和平時期或者戰時,能夠在本國海域或海路維持本國軍艦和商務船隻的通行自由,也能夠阻止敵國的自由通航……”-22年後,馬漢這樣闡述“海權”。
然而,榎本握有的海權卻在“蝦夷共和國”成立之前就喪失掉了。
形勢逆轉-“開陽”的損失和“甲鐵”登場
幕府軍占領箱館之後為了壓制蝦夷全境,向松前藩發起總攻。松前藩原本為奧羽越列藩同盟的一員,但由於慶應四年8月勤王派在內部發動政變,而倒向明治政府。
10月28日,土方歲三率領部隊從箱館出發,11月5日對松前城發起攻擊並且一舉攻占,作戰期間,榎本的軍艦“蟠龍”對土方的部隊實施了艦炮支援。11月10日,松岡四郎次郎的部隊出發包圍了松前藩主松前德廣(Norihiro Matsumae)藏身的館城並於15日陷城。同一天,沿海岸線追擊的土方部隊占領江差,松前藩的殘部渡海逃往本島,至此幕府軍占領蝦夷全境。然而就在這天,“開陽”奉榎本命令前往江差支援土方的攻略作戰(也有一種說法,稱榎本原本只派遣“蟠龍”和“回天”出擊,而留在箱館的“開陽”官兵不滿,要求出戰,最後得到榎本的允許),當天傍晚的江差海峽天氣急劇惡化,暴風和大雪將停泊的“開陽”刮到淺灘導致觸礁,接下來連續三天的大風浪將“開陽”完全損壞,而前來救援的“神速”也因為觸礁而損失。榎本連續無謂喪失兩艘艦隻,艦隊實力急轉直下。尤其以“開陽”的損失對蝦夷軍的影響最大,曾任江差奉行的小衫直道在回憶錄《麥叢錄》中惋惜的寫道:“……吾等皇國無二之戰艦遭此不幸,有如眾人在黑夜失去燈火般可惜!”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緊接著“開陽”的損失,鐵甲艦“甲鐵”的登場徹底扭轉了雙方的海上力量對比。
1863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方叛軍向法國訂購了一艘鐵甲艦,為木製船體外部覆蓋厚度4.5英寸的鐵制裝甲,排水量1358噸、蒸汽·風帆混和動力、最高速度6~8節。船艏炮廓安裝一門阿姆斯特朗300磅炮,另有2門阿姆斯特朗70磅炮、2門6磅炮和2門4磅山炮,此外艦艏還裝有3.5米長度的沖角。1864年該艦在法國建成,命名為“斯芬克斯”,原本準備通過瑞典將它出售給丹麥,然後由丹麥轉手給美國南軍。然而它在抵達古巴的哈瓦那時,南北戰爭就已經結束,結果該艦在哈瓦那被美國接收,命名為“StoneWall”。慶應元年(1865),德川幕府幕臣小野友五郎被派遣到美國採購軍艦,他以40萬美元的價格訂購了這艘“StoneWall”。慶應三年,交易談成。慶應四年4月23日,從紐約出發的“StoneWall”在艦長喬治·布朗中校和美國船員的押送下抵達日本,當時德川幕府已經還政,日本國內正進行戊辰戰爭。幕府和明治政府都要求美國將軍艦賣給自己,並且都支付了價值10萬美元的最後一筆貨款。而美國人以中立為名,收下鈔票之後扣船不發,靜觀局勢發展。10月26日,明治政府擊敗奧羽越列藩同盟,立即向各國報知戰爭結束,要求解除中立。12月28日,美國在取消中立的同時將“StoneWall”解凍並正式出售給明治政府(另有一個問題,幕府支付的10萬美元哪裡去了?)。明治二年(1869)1月6日,明治政府如願以償得到了“StoneWall”,並且命名為“甲鐵”(KouTetsu)。至此,對蝦夷的進攻終於成為可能。
由於當時正值嚴冬,日本遂考慮等待開春再實施越洋登入,另一方面由於東北戰爭剛結束,也無法及時調集登入部隊。日本準備投入8000人的陸軍對蝦夷實施攻擊,按照當時的海運能力一次可以運送1500~2000人登入,因此維持從本島到蝦夷的海路安全至關重要。如果“開陽”沒有損失,那么勢必會在海面上和日軍的王牌-“甲鐵”決一雌雄。從技術上看,“甲鐵”的優點在與擁有全面的裝甲防護和威力大、射程遠的火炮,它的火力足以在五稜郭要塞的射程之外對其實施打擊;而“開陽”的速度高於“甲鐵”,其火炮數量也占有壓倒性優勢,榎本在得知明治政府準備購買“甲鐵”之後,還特別進行了穿甲彈的開發,如果“開陽”能夠憑藉速度的優勢避開“甲鐵”的主炮而從側後對其實施靈活打擊,那么即便是擁有裝甲的“甲鐵”也難免不露出破綻-這不禁使人聯想到美國內戰期間“莫尼托爾”把“維吉尼亞”打得團團轉的戰例,“維吉尼亞”雖然沒有被擊沉,但是船員由於炮彈轟擊到裝甲上的衝擊和噪音而導致耳鼻出血、永久性耳鳴和致聾等生理傷害,顯然這種人體工程學的比拼也有可能在“開陽”和“甲鐵”之間發生。
不過,“開陽”的損失使這一切都變成了不可能。榎本武揚的長期對峙戰略已經破產,他不得不在喪失海權的情況下,和日本軍隊決一死戰。當然,如果“甲鐵”也不存在,勢必將雙方海上力量對比拉回一個相對均勢的狀態,以迫使日本政府重新考慮蝦夷攻略的可行性,從而為榎本的蝦夷政權帶來一絲新的曙光。倘若榎本再進一步,將“甲鐵”據為己有,那么奪回海權、再度建立對峙的有利局面便會更快地到來。於是,一個膽大包天的計畫便順理成章地登台亮相了。
奪取作戰
明治二年春,日軍在青森集結準備越過津輕海峽登入蝦夷。3月9日,由軍艦“甲鐵”、“春日”、“陽春”、“丁卯”和運輸艦“戊辰”(Boshinn)、“豐安”(Houann)、“晨風”(Shinnbuu)、“飛龍”(Hiryou)組成的日本艦隊在海軍參謀增田虎之助(Toranosuke Masuda)的率領下自品川海峽一路北上,在沿途遭遇幾場暴風雨之後,日本軍艦三三兩兩地進入了宮古灣,其中“甲鐵”於3月18日入港。對這一局勢,蝦夷艦隊“回天”艦長甲賀源吾(Genngo Kouga,當時任軍艦頭,兼任“回天”艦長)提出派遣奇襲艦隊突入宮古灣,出其不意地奪取“甲鐵”。蝦夷方面就這個大膽的提案向法國顧問布呂涅徵求意見,此人原為幕府軍事顧問,在榎本前往箱館時無視法國政府發出的回國指令,與榎本和其他6名顧問(其中5人為仙台登船)一同前往蝦夷。布呂涅認為“對敵艦隊實施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認為甲賀的奇襲計畫可行。就此,決定啟用目前蝦夷艦隊中最強的“回天”和兩艘小型軍艦“蟠龍”和“高雄”實施奇襲,計畫三艘軍艦懸掛外國旗幟進入宮古灣,然後由“蟠龍”和“高雄”對“甲鐵”進行左右接舷,由兩艦運送的突擊隊登上“甲鐵”將船員壓制在艙內,然後將“甲鐵”拖走;“回天”負責攻擊港內其餘日本軍艦、為突擊隊提供掩護。然而,蝦夷軍對惡劣的天氣考慮不周,同時疏忽了“甲鐵”上安裝的加特林排槍帶來的威脅。事實證明,“甲鐵”不是池田屋。
宮古灣海戰
明治二年3月21日(公曆5月2日)0時,奇襲艦隊駛出箱館港。旗艦“回天”為普魯士建造的木製明輪機帆艦,排水量1678噸、最大速度12節,裝備12門56磅火炮和7門副炮,該艦於1863年作為廢船拋售給英國,由英國修復改裝後命名為“鷹”,慶應二年被德川幕府購買並命名為“回天”,在買進“開陽”之前是幕府最強的軍艦,也是“開陽”損失之後蝦夷最強的軍艦。此次宮古灣作戰,“回天”上載有蝦夷海軍奉行荒井郁之助(Ikunosuke Arai)、陸軍奉行土方歲三,還有酒井良裕(Yoshihiro Sakai)率領的神木隊。
“蟠龍”也是從英國買進的舊貨,排水量370噸、裝備6門火炮;此次作戰,“蟠龍”載有彰義隊隊士和游擊隊。
“高雄”原屬於秋田藩,裝備5門火炮,在箱館被榎本的部隊俘獲。此次作戰它載有部分神木隊隊士。
此外,每艘軍艦上都載有外國軍事顧問。
奇襲艦隊計畫首先駛向宮古灣南方的山田灣集結。3月22日,艦隊抵達八戶郊外的鮫港暫時停靠以觀察宮古灣的情況。之後由於大霧和暴風雨,三艘軍艦逐漸離散。惡劣的天氣持續到24日才告一段落,同一天,懸掛著俄國國旗的“回天”駛入山田灣;隨後“高雄”懸掛著美國國旗姍姍來遲,但是“蟠龍”一直沒有出現。就此,奇襲艦隊只得計畫使用“高雄”單獨和“甲鐵”進行接舷。3月25日凌晨0300時,兩艘軍艦趁夜色駛向宮古灣。然而就在馬上要進入戰鬥位置之時,“高雄”的機艙發生故障,無法參加作戰。於是情況變得非常尷尬:兩艘小型艦都無法使用,而“回天”由於是明輪船,無法和“甲鐵”平行接舷。然而,頭腦發熱的甲賀源吾在軍事顧問的鼓動下,決定以“回天”單艦孤注一擲,突入宮古灣實施奪船計畫。
3月25日清晨0500時,懸掛著美國國旗的“回天”成功地進入宮古灣,它立即降下美國旗、揚起日章旗,使用56磅火炮對“甲鐵”實施壓制轟擊,同時以艦艏抵上“甲鐵”右舷。但是由於事先估計不足,蝦夷軍發現“回天”艦艏和“甲鐵”的甲板之間落差竟然高達三米!如此的高度,給突擊隊帶來了相當的困難。正當蝦夷軍猶豫不決之時,艦長甲賀源吾大吼命令攻擊。“回天”上的一等測量員大冢波次郎(Namijirou Ootsuka)首先縱身躍向“甲鐵”,緊接著船員矢作沖麿(Okimaro Yahagi)、彰義隊隊士笹間金八郎(Kinnpachirou Sasama)、加藤作太郎(Sakutarou Katou)和伊藤彌七(Yashichi Itou)、新撰組隊士野村利三郎(Risaburou Nomura,時任蝦夷陸軍奉行補佐)紛紛跳向“甲鐵”實施突擊。但是跳上“甲鐵”的突擊隊全部被加特林排槍兇猛的掃射打倒(也有說法稱是步槍齊射),當場被打死四人。同時“回天”也和軍港內的日本軍艦進行了混戰,艦長甲賀源吾太陽穴被流彈擊穿,當場死去,除此之外“回天”還有十三人死亡。激戰持續了30分鐘左右,荒井郁之助意識到奇襲已經失敗,遂命令“回天”倒車退出戰場,憑藉較快的速度而脫身。
當“回天”脫離宮古灣之後,卻碰上了已經修復的“高雄”。結果速度較慢的“高雄”被隨後趕來的日軍“甲鐵”和“春日”兩艦追擊,被迫在羅賀擱淺,船員將軍艦燒毀之後步行逃跑,最後於3月29日向盛岡藩投降。而“蟠龍”在天氣轉惡之時一直停留在鮫港,於25日和逃離宮古灣的“回天”會合,兩艦於3月26日回到箱館。
至此,宮古灣海戰以蝦夷軍的完全失敗而告終。日軍方面,“甲鐵”戰死1人、負傷11人,“飛龍”負傷6人,“戊辰”戰死3人、負傷11人、另有5人失蹤。
蝦夷軍幾次三番忽視戰機的選擇、氣候變化的情況,草率行事、配合不周,並且對敵我雙方艦船的情況忽視,是造成奇襲計畫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反過來說,甲賀決定單艦突擊亦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他無法判斷同等的戰機是否還會有下一次,放棄攻擊是否值得,“甲鐵”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大的誘惑,值得他冒這個險;此外,使用“回天”接舷突擊的方案出自突發情況,情急之下難免忽視雙方軍艦落差這類細節問題;而且,作為一名曾任幕臣的高級武士,取消作戰對他來說在觀念上顯然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還有軍事顧問的煽風點火。
甲賀源吾自安政六年(1859)起任幕臣,致力於幕府的海軍創設。戰死於宮古灣海戰,終年31歲。
蝦夷崩潰
由於宮古灣海戰的失敗,蝦夷艦隊又損失了“高雄”,手中可作戰的軍艦隻剩下“回天”、“蟠龍”和“千代田形”。
明治二年4月9日,日軍在江差北部的乙部登入,兵分三路向箱館進擊。蝦夷艦隊集結所有軍艦據守箱館灣,以防止“甲鐵”在入海口直接向五稜郭要塞實施轟擊。5月1日,“千代田形”在箱館灣內觸礁,該艦被放棄之後落入日軍之手;而“回天”則於5月7日在箱館灣和日本艦隊交戰,動力室被擊中、喪失動力,它被當作浮動炮台直到彈藥告罄,最後被日本軍艦擊沉(應該說是重創擱淺);而“蟠龍”在5月11日的海戰中擊沉了日軍的軍艦“朝陽”,幾乎與此同時,土方歲三在位於箱館和五稜郭界線的一本木關門陣亡。“蟠龍”在用完彈藥之後開到淺灘擱淺,被日軍燒毀,後來它被俄國商人拖到上海修復,以“雷電”的艦名再次加入日本海軍。
而箱館被日軍占領之後,“甲鐵”開始對五稜郭的要塞進行炮擊。在力戰無望的情況下,榎本武揚於5月18日向日本政府投降。“
蝦夷共和國”的短暫歷史,亦化作晚春的繽紛落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