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箭齒獸
- 拉丁學名:toxodon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獸亞綱
- 目:南方有蹄目
- 科:箭齒獸科
- 分布區域:上新世到更新世的南美洲,已滅絕。
基本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基本簡介
箭齒獸主要繁盛在300萬年前至1萬年前的更新世,是南方有蹄類中最後也是最龐大的成員。典型的成年箭齒獸身長3米左右,身高可以達到18米,是一種大型植食性動物。
箭齒獸的化石最早出現在更新世,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箭齒獸個體很大,和現代的犀牛有很多相似之處。箭齒獸是巨大的食草獸,它的頸部很短,肢骨非常強壯,腳上生長著3個像鉤子一樣的趾。箭齒獸的門牙和臼齒能不斷生長,科學家據此推斷,箭齒獸在吃食時經常要把植物的枝葉研磨粉碎後才咽進肚子裡,因此它的臼齒磨損很快,需要不斷地生長補充。
一位年輕人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一條河流旁邊挖掘出了一些奇異的動物化石,他對這些化石很驚奇,把它們帶到船上。這船就是“貝格爾”號,而這位青年就是達爾文,他所發現的動物化石就是本文的主角—箭齒獸。達爾文曾經對這種動物感到很驚奇,當時甚至認為它是綜合了多種動物的混合體:其牙齒像嚙齒類,眼睛的位置像儒艮,軀幹則像犀牛或河馬。其實這些構造都是緊密相關的,箭齒獸作為一類與我們熟悉的奇蹄類、偶蹄類動物完全不同的南方有蹄類動物,確實擁有一些很特殊的地方。
形態特徵
箭齒獸給人的感覺類似一頭奇怪的犀牛。它們的頭骨幾乎占了身長的1/3顯得特別厚重。其眼窩不大,視覺並不發達,很可能和現代的犀牛一樣是近視眼。箭齒獸能在絕大多數南方有蹄類動物滅絕後仍然漫遊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它們的牙齒。箭齒獸的牙齒沒有齒根,能終身生長,與嚙齒類很相似。這些牙齒是高冠齒,起剪下作用的上門齒也很發達,下門齒則向前方水平生長,好像把鏟子。憑藉著進步的牙齒和靈活的上唇,箭齒獸能夠吃食草原。
真正的箭齒獸(toxodon)則到了上新世才出現,但它們並不代表箭齒獸科進化的主流,箭齒獸類似河馬的生存習性在箭齒獸科中是很少見的。
生活習性
體形碩大,每天要吃大量植物。箭齒獸與一些南方有蹄類經歷了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相信因更新世的氣候轉變而滅絕,是最後滅絕的南方有蹄目動物。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小獵犬號航行之旅》中首先研究了它的化石。有指箭齒獸的生活模式有點似非洲的河馬,生活在沼澤中,以蒲葦等沼澤植物為食。有可能被刃齒虎所掠食,科普紀錄片史前公園中就描繪了箭齒獸被幾隻混亂刃齒虎捕食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