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谷村

管谷村位於安徽省潁上縣建潁鄉境內,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公元前723~前645)的出身地,也是齊相鮑叔牙(?~公元前644年)的出生地。位於潁上縣城北約10公里,潁河右岸的河灣中,今建潁鄉管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谷村
  • 外文名:無
  • 別名:無
  • 地址:安徽省潁上縣建潁鄉境內
管谷村簡介,“管谷灣”與“潁上”,管谷村的未來暢想,管谷村名人,管 仲,鮑叔牙,官俊亭,

管谷村簡介

據潁上縣誌記載:殷商時代,管叔鮮保紂王子(實為監督)與之密謀叛亂,周公旦平叛殺叔鮮。叔鮮後裔避難潛逃,有一支逃到下蔡(歷史上潁上地理區域的一部分一直與今天的鳳台縣一部分在行政區劃上合合分分,所以,“下蔡”並非單指今天的鳳台縣)潁河右岸水甘土肥、民風淳樸的谷家莊,有一富翁鮑老留管嚴定居下來,結成知己,管嚴娶谷氏,戊午年(公元前723年)生管仲。鮑老有子叔牙。兩人結兄弟,年輕時共同經商、從軍,後到齊國做官,管仲為相時,回家探母,發現農鄉洪澇成災。經管母提議,管仲開溝活水,變水害為水利。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谷老太太和管仲的功績,把生他養他的地方叫管谷村。

“管谷灣”與“潁上”

此地流傳著很多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司馬遷《史記》記載:“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東晉著名學者張湛(處度)《〈列子〉注》記載:“管仲鮑叔並潁上人也”。
“潁上”二字的含意究竟是什麼?很可能就是對“管谷”灣的地貌特徵的描述。譬如古人有“海上生明月”、“江上數峰青”等詩句。“海上”、“江上”均指水中央之意。管谷灣是一個由土圩子和潁河(古稱潁水)合圍成的一個居住點,面積約二、三平方公里,沿河、沿堤一些台子上世代居住著人家。潁河到此有一個很大的彎曲度,從西北向東南正好繞過它,如果乘船從上、下游遠遠望去,確實感覺鬱鬱蔥蔥的管谷灣就像在潁河的中央一樣,給人一種“潁(水)上有管谷”的感覺。作為大文學家和歷史學家的司馬遷和張處度產生了“潁上出管仲”和“潁上出鮑叔”的判斷和表述,從視覺、感性和表意的角度,應是再貼切不過的。
“潁上”的另一種解釋是當時的縣城慎城在潁河北岸,“上北下南”,也說得過去,但與解釋為“潁水的上游”一樣,有乖本義。
由於這裡確實是管仲的故里,所以孔夫子來拜謁過,留下了文地春風的遺蹟。在清順治時期《潁上四至地圖》上,這裡還標有“文地廟”和“管谷廟”。如果以上說法是對的,司馬遷和張處度也應當到過。不同在於孔子似乎走的是陸路,而司馬遷和張處度走的可能是水路。
民國時的《潁上縣誌》記載:“縣北二十里,潁水流域,老泗溜北,相傳管仲家於此。今余故址,中高外下,地為陳姓所有……管子裔之居潁者,今有二處:一新河口東管台子;一陽台湖南管台子。”
由於千百年的河水侵蝕,河道的位移,管谷灣里的鮑家莊,已經被分割到潁河的左岸,金屬於黃橋鎮新廟村。因此,今天的管谷灣可能要比春秋時的管谷灣,地盤小了許多。

管谷村的未來暢想

管谷村人傑地靈、鳥語花香,三面環水,一面被潁河大壩圍住,成了一個平原中的“盆地”,因此也被稱之為“管谷灣”、“顧廟灣”。這裡的村民勤勞樸實、認真上進、為人正直。管谷村里鄉政府建潁有4公里左右,距離縣城潁上約8公曆。管谷村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勤勞樸實的農民辛勤耕作,種地耕作,主要以蔬菜大棚為主打,輔以家禽養殖,部分村民出外打工謀生。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豆、玉米、紅芋、馬鈴薯、西紅柿、黃瓜、西瓜、酥瓜、香瓜、芹菜、大蔥、大白菜等等。管谷村的蔬菜大棚全縣聞名,更是全鄉鎮的放心“菜籃子”,可以說建潁鄉的人幾乎都吃過管谷村的大白菜。
管谷村過去還有兩座寺廟,和兩處古井,管谷廟和文地廟,據說文革時期被拆了,上面來了車拉走了寺廟裡的大鐘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暢想未來,管谷村可以建造一個管仲和鮑叔牙的出生旅遊勝地,結合管谷村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水,一面大壩)建造一個以名人出生地和農家樂為主打的新型農村旅遊村,還可以舊地重建寺廟,修繕古井,以水做文章,建立水路、陸路,發展現代旅遊、打造農家樂等,為潁上再添一處聞名全國的旅遊勝地。

管谷村名人

管 仲

(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諡號敬,因以敬仲稱之。 潁上人(今縣北10公里管谷村)。春秋時 傑出的政治家。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 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管仲畫像管仲畫像
他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都進行了全面改革,制訂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略。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論點,把禮、義、廉、恥看做國之四維,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他還在庶民中選拔人才,予以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併合理劃分行政區域,把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鮑叔牙

潁上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註:“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生卒年月無考,是春秋初期齊國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為相國,以知人著稱。
青年時與管仲是同鄉好友,深知管仲的為人和才能,始終以禮相待,處處照顧,成為莫逆之交。
鮑叔牙畫像鮑叔牙畫像
後因齊國內亂,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隨公子糾奔魯。及襄 公被殺,小白得內援回國,被立為齊君(即齊桓公),擬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從大局出發,卻而不受,並力勸桓公釋管仲之囚,任管仲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也很尊重鮑叔牙,他常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相繼去世,齊桓公再三請他為相,他才受任,在治理國政中,仍繼續施行管仲的政策,使齊國保持霸主的地位。後來人稱頌高尚而親密的友誼為“管鮑之交”。他分金、讓賢的美德傳為千古風範。

官俊亭

1917年出生於安徽省潁上縣建潁鄉管谷村。1931年春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後曾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二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排長,第十二師三十六團副連長、連長,參加了鄂豫皖及川陝根據地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團三營十一連排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第一分校隊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第十三團營長、第十五團副團長、代團長,參
加過夜襲陽明堡、百團大戰和解放煙臺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膠東軍區第五師第十八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二十五師參謀長、煙臺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新六師參謀長。參加過孟良崮戰役、臨朐、南麻戰役,解放煙臺和青島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三十二軍第九十四師參謀長、副師長。1950年10月,在任步兵第九十四師參謀長時,隨該師歸建第二十七軍赴朝作戰,後任該軍第八十一師副師長,曾參加長津湖戰役、五次戰役。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十二軍第三十一師師長、副軍長、軍長、浙江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副兵團職待遇),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黨內歷任團、師、軍、省軍區黨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官俊亭同志因病於2003年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官俊亭照相官俊亭照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