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理論課程,實踐教學,教學條件,教師隊伍,設備資源,教學經費,質量保障,培養模式,發展前景,人才需求,考研方向,就業方向,開設院校,
發展歷程
20世紀70年代末,
復旦大學首次將管理科學專業引入中國,管理科學專業至此開始了發展。
1997年,管理科學專業正式出現在《1996/1997年度經國家教委備案或批准設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名單》中,專業代碼為071601,開設院校為
中國農業大學。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原有的管理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統理論、系統科學與工程共4個專業合併為管理科學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120101,屬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
培養目標
管理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擁有系統化管理思想和較高管理素質,掌握管理學與經濟學基礎理論以及信息與工程相關技術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定量分析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具備職業道德與國際視野,滿足現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規格
基本學制:五年,四年。
授予學位:管理學或理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不少於150學分(16學時計1學分)。
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相關的信息技術與工程技術知識,了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基礎知識,並形成合理的整體性知識結構。
具備獨立自主地獲取和更新專業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力;具備將相關專業知識綜合套用的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具有運用專業外語的基本能力;具備綜合利用管理科學、信息技術和工程方法解決相關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在相關專業理論與實踐方面初步具備創新創業能力。
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具備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體魄。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管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分為理論教學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兩個方面。
理論教學課程包括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共三類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等。實踐及創新創業類教學課程累計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20%。
理論課程
通識課程體系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藝術、體育、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內容,由各高校、各專業根據國家規定和具體辦學定位及培養目標均衡設定。
基礎課程體系包括數理類、信息技術與工程類、經濟類、管理類等專業基礎課程,以及根據專業培養方案所要求的基礎課程。各高校、各專業可按照所要求的知識領域,根據具體定位和辦學特色設定課程,其中至少包括下列專業基礎課程:
數理類基礎課程應涵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等知識領域;
信息技術與工程類基礎課程應涵蓋管理信息系統以及與專業相關的信息與工程技術等知識領域;
經濟類基礎課程應涵蓋經濟學(如微觀經濟、巨觀經濟)等知識領域;
管理類基礎課程應涵蓋運籌學、管理學、統計學等知識領域。
管理科學專業的知識領域包括:系統工程(*)、決策理論與方法(*)、生產運作管理(*)、預測方法與技術(*)、數據分析與商務決策、風險分析與管理、系統分析與控制、計量分析方法與建模、項目規劃與管理、管理建模方法與技術、信息資源管理、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從以上專業知識領域內容中選擇設定不少於6門的專業主幹課程,其中應包括以“*”標註的知識領域內容,從而使學生對該專業相關領域的發展動態及新知識、新技術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的設定應注意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
同時,開設相關選修課程,鼓勵開發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興交叉課程,並與專業主幹課程形成邏輯上的拓展和延續關係,特別鼓勵開設創新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方面的相關知識。
實踐教學
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加強相關的實踐性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實驗技能和設計技能,培養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等。
結合專業特色,設定相關專業的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單元。
根據專業實際需要,組織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增強其實踐能力。
實習實訓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可根據所需培養的綜合專業能力,選擇實習實訓的形式和內容。
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可採取學術論文、系統設計、項目設計、調研報告、項目分析報告、編制工程檔案等多種體裁形式完成。選題應加強實踐性導向;內容應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與專業知識、滿足專業綜合訓練要求;完成過程及成果展示應符合專業規範。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儘可能根據自身興趣,結合管理實踐中的問題,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
應為本科生選配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由各專業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擔任,必要時可聘請專業實務部門有關人員共同指導。指導教師應加強選題、開題、調研、設計、撰寫等環節的指導和檢査,強化專業規範。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應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應當具備專任教師10名以上。原則上,專業主幹課程應當配備至少1名專任教師任主講教師。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應不低於80%。專任教師中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不低於90%,並通過崗前培訓,獲得教師資格證書。
任課教師隊伍應包括一定比例的具備行業實務經驗的人員。任課教師隊伍年齡、學歷、專業技術職務、學緣等結構層次合理均衡。
專任教師一般應具有5年以上該專業或相關專業教育背景,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行業實踐背景或實務經驗。有條件的高校,教師隊伍中應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跨學科教育背景。
教師應具備高尚的師德,履行教師崗位職責,教書育人,從嚴執教,為人師表,嚴謹治學,遵守學術道德規範;應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應能通過學習、研究與實踐,提高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和能力。
設備資源
擁有數量充足、種類齊全的專業紙質和電子圖書資源,生均藏書量和生均年進書量達到國家辦學條件要求,生均圖書(含紙質與電子圖書,電子圖書冊數按授權數計算)不少於100冊,生均年進書量(含紙質與電子圖書)不少於4冊。配備滿足教學需要的中文和外文電子資源資料庫,各種信息資源應能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重視校園網及網路資源建設,方便教師和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
擁有足夠數量和功能的專業教學設施,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及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所占比例達到國家辦學條件要求。原則上,課程教學中應具備多媒體教學設施,特定專業課程應配備該課程所需要的特定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
根據自身條件和實踐教學要求設定所需的專業實驗室、實習場所、實踐教學基地等。與相關行業和實務部門緊密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建設一定數量不同類型的實習基地,滿足實踐教學和保障學生實習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要。
擁有該專業教學相關的設施,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達到國家辦學條件要求,教室、實驗室、實習實訓場所和附屬用房、運動場、活動中心等相關設施等基本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專指在專業教學各個環節發生的資源建設費用、教學運行費用與教學評估費用。教學經費要求包括上述費用的最低保障要求及經費增長要求。其中,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經常性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撥款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3%,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1500元。
教學經費應在保證生均年日常教學經費的基礎上,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逐步增長。教學經費包括日常教學經費和專業教學經費。教學經費的使用應向教學一線傾斜,不得用於其他用途。
質量保障
以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礎建立覆蓋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規範、教師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效果等指標的質量保障目標體系。
教學單位應設定相應的委員會和組織機構,形成崗位職責明確、全員參與、分工協作的質量保障和持續改善的組織體系。
圍繞各教學質量保障目標要求,制定質量保障實施規範,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調控改進機制,開展常態化和制度化的質量評估,確保對教學質量形成全過程實施有效監控,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培養模式
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設計“學校通修課程+大類學科課程+專業發展課程+開放選修課程”新型模組化課程體系。依據該體系,並結合大數據時代下管理科學專業的定位及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管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具體設定方案包含五個方面:
(1)學校通修課程。學校通修課程根據課程性質可以劃分為思想政治課、大學語文、大學英語、大學數學、大學計算機、大學體育及身心健康課程。在大學計算機課程安排學習Python語言及MySQL資料庫,體現大數據時代對於管理科學專業人才在數據管理和分析方面的要求。
(2)大類學科課程。大類學科課程分為大類必修課程和大類選修課程,大類必修課程是包括管理科學專業在內的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學生都需要學習的課程,大類選修課程則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方向選擇相應課程,修滿選修學分即可。
(3)專業發展課程。專業發展課程主要針對管理科學專業,可以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各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特色進行設計。結合大數據時代背景和財經類院校特徵,專業必修課程可以考慮設定系統工程、決策理論與方法、生產運作管理、預測方法與技術、數據分析與商務決策和項目管理6門課程。專業選修課可以設定風險分析與管理、系統分析與控制、信息資源管理等課程,並可以根據專業定位進一步突出套用領域,有選擇地開設如供應鏈管理、信用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方向的系列課程。
(4)開放選修課程。開放選修課主要立足通識教育,可以開設文學藝術類課程、歷史文化類課程、經濟與社會發展類課程、管理與行為科學類課程、科學技術類課程、創業創新類課程等。
(5)實踐及創新創業類課程。管理科學專業是面向管理實踐的專業,課程體系中應當包括充足的實踐課程和實踐環節。其一,可以根據理論課程設定相應的實踐課程,如管理科學實訓、管理決策實驗、項目管理沙盤模擬、企業資源計畫、數據分析與商務決策實驗和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等課程;其二,可以在系統工程、生產運作管理、項目管理、徵信和市場調查等課程中安排實踐環節;其三,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可以設定大學生創業基礎、SYB、創業學等必修或者選修課程;最後,在每學年期末指導學生完成社會調查、學年論文等實踐內容,第四學年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通過這四個方面,培養學生全方位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時期上採取“2+1+1”模式,即前兩年(大一、大二)主要系統學習通識平台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等課程,第三年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重點學習方向課程,第四年學生在企業接受專業方向的實踐課程學習,主要包括企業開發的各種實踐課程培訓、崗位技能實習及畢業論文的寫作等。在教學內容上構建五大課程模組,即通識平台課程模組+學科基礎課程模組+專業必修課程模組+專業方向必修課程模組+專業方向選修課程模組。在學生綜合素質及技能培養上構建“H”型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創新能力為紐帶,以專業綜合知識為基礎,以專業方向為專長的集“能力、知識、特長”於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實踐教學以核心技能培養為目標,以搭建課程模組為基礎,以立體化教學為主要模式,創新產教融合方式,加強與企業合作,拓展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管的集專業教學、學生實訓、技術研發和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產學研綜合實踐教學基地。
一、課程內容的設定
(1)合理布局課程結構。在制定專業培養技術時,以“寬口徑、厚基礎”為導向,突出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2)精簡課程,體現交叉融合。在套用型培養方案的構建中,在考慮知識完整性基礎上,需對內容繁雜的課程做好整合,避免學科知識的機械性疊加。
二、實踐教育環節
(1)實踐內容。除了部分驗證性實驗課之外,在實踐課的設定中重點突出綜合性、設計性與自創性特點,合理安排實踐課與理論課程之間的比例。針對一些集中性的實習、實踐等,則需通過獨立形式開展,以突出教學目標。
(2)依託企業,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同校外企業合作,為實踐課程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依託企業來提升實踐教育水平。組織學生在理論知識完成後集中實習,更加突出專業的針對性,表現優秀的直接可在畢業後與企業簽訂契約,極大的縮短了學校與工作之間的過度實踐。
三、改革教學方式
(1)開展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教學法,創設一種問題情境,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討,實現更好的學習,以案例作為導向,突出了知識的實效性,有利於套用型人才的培養。
(2)突出計算機技術的重要作用。隨著現階段社會發展的信息化,企業套用電腦開展工作已經普遍化,因此,在人才培養中就應當著重突出計算機技術的教學,將office軟體等列入重點教育內容中。
(3)改革評價方式。革新傳統的學生評價形式,在閉卷試題的命題中,要求教師多出能夠反映出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題目,減少單一性、機械性的背誦內容,在考試形式中,則需體現多樣化、靈活化方式,通過情境模擬、口試、筆試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考試,從而體現出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目的,促進考試成為督促學生的手段。
(4)組織管理設計競賽。定期針對管理科學的學生開展專業競賽,通過商業計畫書、企業策劃、戰略實踐的演練,不斷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套用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明白自己需努力的地方,不斷提高專業實效性。
發展前景
人才需求
管理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具有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管理技能,兼有工程與管理的基礎,具備廣泛的人際交往及組織能力,受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國內大中型企業的青睞,畢業生就業面寬廣。
考研方向
可報考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金融、會計等專業的研究生。
就業方向
畢業生適合在各類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從事管理和科研工作,以及在相關單位從事教育、培訓、諮詢工作。
開設院校
地區 | 院校名錄 | 地區 | 院校名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