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前鎮

管前鎮

管前鎮原為管前鄉,1995年撤鄉建鎮。管前鎮位於縣境西部,北緯26°06′~26°18′、東經117°52′~118°01′之間,西北與沙縣接壤,西南同大田縣毗鄰,是三縣交界的邊貿重鎮,省道福三公路貫穿鎮境。2000年,全鎮總面積1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942畝,林地面積21.5萬畝。轄20個村委會,總戶數5921戶,總人口2456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管前鎮
  • 外文名稱:guanqian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
  • 下轄地區:管前、皇山、西溪口、鴨墓等2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管前村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65116
  • 地理位置:尤溪縣西北部
  • 面積:189平方公里
  • 人口:2.56萬人
  • 方言閩南方言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管前秀峰亭
  • 機場三明沙縣機場
  • 火車站尤溪站
  • 車牌代碼:閩G
  • 公路:304省道
  • 特產金柑
  • 工業區:管前工業集中區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特色物產,社會經濟,

行政區劃

[郵編]365116 [代碼]350426105:~201管前村 ~202東上村 ~203南華村 ~204真地村 ~205東坑村 ~206皇山村 ~207村尾村 ~208林源村 ~209鴨墓村 ~210西溪口村 ~211建設村 ~212馬坪村 ~213後壟村 ~214洪村村 ~215洪坑村 ~216柳塘村 ~217綠柳村 ~218九曲村 ~219雙山村 ~220浯溪村
尤溪縣管前鎮

歷史沿革

1949年後設縣第八區,1959年建管前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改鎮。1985年,轄20個村、20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管前村。1997年,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管前、皇山、村尾、林源、東坑、真地、南華、柳塘、洪坑、東上、綠柳、九曲、雙山、浯溪、洪村、西溪口、馬坪、鴨墓、建設、後壟20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自撤鄉建鎮以來,不斷加大集鎮開發和改造力度,鎮區規模日益擴大。2000年集鎮面積達40萬平方米,共建成4個小區和三路一街,其中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占集鎮面積的52.5%。鎮區常住人口4800多人。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建成日處理3000噸的自來水廠和35千伏變電站各1座,鋪設水泥路面5000多平方米,建成河邊公園1個。與此同時,集市逐步繁榮,建成綜合農貿市場1個,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24家,從業人員達412人,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專業市場也得到發展。
全鎮設有一所中學,十七所國小,在學學生共5959人。304省道穿境而過,東可至尤溪縣治,西行可通往沙縣。

社會事業

1986~2000年,管前鎮農村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隨著奔小康步伐加快,從1990年起,新村建設逐步鋪開,1998年進入高潮。至2000年,全鎮共開發、改造24個新村小區,新建住宅面積近40萬平方米,有1800多戶農戶住上新居。以“全省第三批科技示範鄉鎮建設”和“科技進農家”活動為載體,推進農村科技發展。雜交水稻超高產制種技術及配套系列專用調節劑在國內外各種博覽會上獲三個金獎,亞種間重穗型雜交水稻培育研究取得成功並立項推廣;電化廠工業矽吹氧精煉技術和水汽碰撞除塵裝置兩項成果獲國家專利,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農業科技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和推廣,全鎮培育了100戶科技示範戶,90%以上農民掌握2~3項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素質普遍提高。“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五愛三德”已成為廣大民眾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健康向上、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農村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鎮有1所中學、17所完小、1所幼稚園、16個學前班,在校生5959人,適齡少年兒童100%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學條件逐步改善,師資力量明顯增強,鞏固提高了“兩基”成果,第九個五個計畫末期全鎮師生共獲得全國、全省性大獎25人次。農村文化和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明顯進步。建有1個多功能文化站圖書室、20個村級閱覽室、圖書室,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廣泛開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所(室)28個,計生服務所(室)21個,醫療保健體系健全,醫技水平顯著提高,中心衛生院成為一級甲等醫院。農村改水、改廁工程積極推進,髒、亂、差得到根本整治,鎮村衛生明顯改善。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得到全面落實,建立依法管理機制,完善利益導向機制,低生育水平得到穩定,出生人口質量普遍提高,1999年以來連續兩年在全縣單項考核評比中名列第一。
第九個五年計畫以來,隨著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管前鎮先後被授予“省級衛生鄉鎮”、“福建省科技示範鄉鎮”、“市級文明單位”、“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特色物產

金柑:又稱金桔,早在宋朝已為皇宮貢品。韓彥直桔譜云:金柑因“(溫成)皇后嗜之,價遂貴重。”被譽為水果族中之“皇妃”。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金桔能“下氣快膈,止渴解醒”。據現代科學量化分析,金桔富含20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開胃消食、生津健脾、理氣祛寒、化痰止咳等效用,特別是金桔皮里含有甙物質,對防治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減肥、美容、醒酒有特效。管前金柑因色澤澄黃、皮薄核少、汁鮮味甜、芳香悅人、回味綿長,營養豐而深消費者青睞。全鎮共有金柑2.3萬畝,產量6000多噸,素有“金柑之鄉”美稱,1997年管前金柑榮獲福建省名優特又產品,優質水果柑橘類金獎。2001年被評為福建省名牌農副產品; 2001年8月15日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尤溪金柑技術標準,同年10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金柑之鄉”稱號,標誌著金柑生產走向標準化、產業化的道路。2002年管前金柑榮獲“福建名牌產品”,2005 年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管前金柑地理標誌已獲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審批通過。
金桔金桔
1997年,管前註冊了金柑鮮果“秀峰”(管前鎮境內的一座知名山峰,曾有馬氏三仙祠,仿金鑾殿規格建築,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牌商標,制定統一的銷售等級標準,打響品牌。管前金柑現今暢銷上海、杭州、廣州、福州、昆明等大中城市。2004年,還通過廣交會走出向了東南亞國家。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製品廠,已將其製成罐頭、果醬出售。幾十年來廈門、漳州缸頭廠生產的出口水果缸頭,配上管前金柑打漿的桔香水吃起來桔香回味綿長,獨具風味而聞名全國各地。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管前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社會經濟

1986年以來,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的確立,管前鎮社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86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286.91萬元;1994年12月30日撤鄉建鎮時,達9459萬元,比1986年增長6.4倍;1995年以後6年間,隨著青印溪二級電站35千伏變電站、自來水廠、中學教學樓、移動通訊基站等“五大工程”相繼建成,全鎮經濟呈飛躍式發展,到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5934萬元,比1986年增長11.4倍。198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2元,2000年,達到3432元,比1986年增加3000元,是1986年的8倍,2000年全鎮年末儲蓄餘額突破3000萬元。
1990年以後,鄉鎮企業逐步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支柱。到2000年,全鎮共有企業3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福建省300家最大鄉鎮企業1家(尤溪電化廠,年產工業矽2500噸,年繳稅金100多萬元),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管前食品冷凍廠,擁有4條生產線,從業人員260多人),全省最大的鄉鎮自建電站1個(青印溪二級站,總投資3400萬元,裝機6400千瓦),全年工業企業總產值達12006萬元,比1986年增長23.4倍。行業分布水電、冶煉、特種養殖、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各個領域。全鎮年發電量8000萬千瓦時,年生產“2.202”、“1.101”特級工業矽2500噸,速凍蔬菜、清水筍罐頭、軟包裝蔬菜計6500噸,成鰻110噸,水泥模板4000立方米。速凍食品、工業矽、水泥模板、鰻魚等產品大部分出口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全年出口交貨值達2974萬元,創歷史最高。
1986年以來,管前鎮始終堅持以穩糧增收為農業的指導思想,一手抓糧食生產,一手抓特色產業發展,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兩高一優”(高戶、高效、優質)農業。198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94萬元,其中種植業436萬元,占總產值的54.9%,糧食總產量達10422噸,畝產431公斤。1986以後,逐步培育壯大金柑、制種、養鴨、蔬菜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其中金柑自1986年以來,以平均每年1000畝的速度遞增,2000年,全鎮金柑總面積達21850畝,產量首次突破4000噸,銷售收入達800多萬元,居全國四大金柑主產區之首,產品暢銷上海、南京等華東、東南各大中城市。制種產業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到2000年,全鎮制種面積穩定在3000畝左右,年產良種75萬公斤,成為省種子公司的良種繁制基地。養鴨成為該鎮農村經濟的一大特色,20世紀90年代初,就被評為全省第三大養鴨鄉鎮,2000年,全鎮養鴨28萬隻,年產蛋750噸。1996年,蔬菜產業開始興起,以食品冷凍廠為龍頭,大面積發展蔬菜種植,2000年,春、秋、冬三季全鎮共種植3200畝。儘管農業多種經營呈現多樣化發展,但糧食產量穩中有升,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13306噸,畝產474公斤,分別比1986年增加2884噸和43公斤。當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651萬元,比1986年增長6.1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