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型政府是以行政或政治控制為主的政府行政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制型政府
- 作用:鞏固政權,建立秩序
- 方法:採用行政命令
- 理論:自由放縱理論和國家干預理論
- 行政模式:以行政或政治控制為主
特點,產生背景,危機,區別,
特點
任何政府都有管制功能,這是鞏固政權,建立秩序,解決矛盾和危機,發展經濟社會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種帶濃厚政治色彩的嚴密的控制,具體表現在:在經濟領域,採用行政命令,計畫控制,生產者和生產單位沒有自主權,在社會領域,包攬社會事務,甚至私人事務,實行嚴密控制,沒有或很少有社會組織,社會沒有自治權,在政治和管理領域。公民沒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政治參與權和管理權,也沒有經濟自主權。管制型政府行政模式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特別是“家長制”的思想觀念,與計畫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度集中集權的行政體制和過分強調的階級鬥爭和物產階級專政理論。管制型政府的危害是:過於嚴密的行政或政治控制,使企業失去活力,經濟失去活力,社會失去活力,下級失去活力,公民失去活力。這是涉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問題,必須解決。
產生背景
政府管制產生於西方兩大經濟流派的交替更新的背景下,即自由放縱理論和國家干預理論。起初,政府管理還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十九世紀末,美國正處於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社會,物質財富增長迅猛,產業經濟調整劇烈,許多大企業紛紛吞併中小企業形成更大的經營規模。為了減少壟斷勢力對消費者利益的侵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聯邦反壟斷法。這就是政府經濟管制的開始。隨著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到來,原有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經完全失效,政府轉而採用了“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希望通過政策的調整,經濟的管制,能夠使經濟得到復甦。事實證明,的確,在國家干預下,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經濟又重新走上正軌。但好景不長,許多問題就隨著暴露出來了。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與經濟管制的初衷相違背。經濟管制所需的成本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所帶來的收益。第二,管制是用政府強制力去限制或影響經濟主體決策的過程,因而管制必然具有政府決策的弊端。比如說由於信息部隊稱而造成企業競爭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或是壟斷帶來的企業運作的低效率,高成本,許多企業在政府的保護傘下,安於平庸,缺乏競爭意識,喪失創新精神,才、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了負擔。
因此,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各國有採取了放寬管制,走上了管制改革的道路。而在我國,政府管制的歷史由來已久,不僅僅表現為單純的經濟管制,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管制型政府的特徵是:命令行政,暗箱行政,壟斷行政,封閉行政,全能行政,權利行政,權利行政,專制行政,人治行政,低效行政。管制是政府行政機構針對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以統治階級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制定並實施的干預行為主體行為的一般規則。而管制型政府就是以管制作為主要管理手段的政府。作為一種管理類型,管制具有以下一系列特殊的內涵:第一、管制的主體是政府。政府是“從社會中產生又自居於社會之上”的獨立存在,完全不受其他組織的干涉和影響。它是社會的資源分配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和權威輻射中心;第二、管制是一種自上而下單向運行的權利運動。政府擁有的權利是由人民讓渡他們自身的一部分權利而形成的公共權力,其目的是為人民服務的,保護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已不再是權利的主體,他們不能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政府的管理;第三、管制意味著社會中一切資源、一切活動都必須受政府的調配,按照管理者的主觀意志來設定框架體系,使它們始終處於可控制的範圍;第四、“便於管理”是此類管理的最高行為準則。管理者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中心”位置上,凡事都要便於他們管理卻完全無視被管理者的便利與否;第五、指令、指示、命令、強制是政府實行管制最常用的手段。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政府都是權威,人民對於其下達的命令只能是無條件的服從。
危機
以官僚制為藍本建立起來的管制型政府由於過分崇尚專業化,缺少靈活性與應變能力,引起了低效率、官僚主義、政府規模膨脹等各種問題,不僅使得國家的財政不堪重負,而且引起了廣大民眾對政府的普遍信任危機。面對日益發展和變化中的世界,管制型政府已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來自各方的批評,更是把其推入了危機四伏的旋渦之中。概括說來,其遇到的挑戰體現在以下方面。
1、全球化進程的加快。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以至於國家的界限和屏障越來越形同虛設。在一個國家本身已不重要的時代,公共行政研究的注意力局限於任何一個國家已沒有什麼意義,而且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政府的角色對於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的地位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政府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將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而以官僚制為特徵的管制型政府顯然無法對此做出良好的反應。因此說,全球化給傳統管制型政府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2、國內外競爭的日益激烈。全球化帶來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後果是,國內外的競爭日益激烈。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私人部門在管理和認識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多數國家的私營部門都處在一個困難的調整時期,如果政府未能對於變革了的世界作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它的信用將受到嚴重的挑戰。然而,管制型政府面對周圍發生的變化,不得不顯示出其無能為力的一面。政府的能力越來越受到懷疑。正如斯蒂爾曼認為:“對於政府組織來說,像貨幣供應量、利率、全球對資源的需求、成品的價格、廉價勞動的迅速變化及成本的上下波動等新的經濟不確定性,給長期計畫、資源有效配置,既定方案的有效管理帶來了非常複雜的問題,這些新的經濟不確定性也加重了美國人的不安全感,並進一步使人們對政府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深表懷疑和缺乏信心。”因此,為重拾公眾的信心,改變政府的形象,政府不得不進行自我“革命”。
3、技術變革。技術變革促進了各種社會變革,這是一種普遍的說法。經濟學家諾思指出技術革命是導致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毫無疑問,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到來以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傳統的政府管理帶來了重要影響。各種類型的信息和數據只需較低的費用收集和傳遞,並且可以轉化為績效信息,其結果可導致管理實行分權。對於實行集權並使用原始技術的管制型政府來說,這種情況本身就可以導致政府實行重要的管理變革。因此說,隨著知識和信息成為社會的“中軸”,官僚制所賴以生長的土壤也日益遭到侵蝕。
區別
1.治理格局方面。傳統管制型政府體現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主體總是依據主觀想當然地解決和處理問題,通過國家公權力來實現自身意志,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而現代服務型政府首先是崇尚法治的政府,不但要保護公民各項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民主權利的實現,而且通過嚴格規範政府行政行為,更好地實現和維護公民權利。
2.政府與公民關係方面。傳統管制型政府的行政主體大多具有“官重民輕、官顯民微、官尊民卑”的心態,國家行政權力實際上演變成一種控制社會的權力,政府的行政權力涉及領域較廣,深入層面較深。而現代服務型政府是以公民權利為根本,行政機構是為人民提供各項公共服務的機構,不可逆轉地向社會本位、權利本位、公民本位回歸。
3.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關係方面。與計畫經濟高度集權相適應,傳統管制型政府以國家公權力為本,政府行政機關管了許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該管”的事情,而公民權利卻相對被壓縮甚至沒有。相反,現代服務型政府堅持以公民權利為根本,強調以人為本,政府只是為公民提供服務的機構。因此,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切實保護和充分實現公民權利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