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陵

箕子陵

箕子陵,是“商末三仁”之一“箕子”的陵墓。

晉(杜預)《春秋釋例》:“梁國蒙縣西北有亳城。”晉(伏滔)《北征記》:“望蒙、亳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今為丘墟也。”宋(王象)《輿地勝記》:“箕子冢在宋城縣北四十一里二十步古蒙城內。”2005年6月份前大韓民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曾來該處憑弔。

朝鮮平壤乙密台下有一處箕子陵,建於1102年,1122年重修。墓前有丁字閣和重修記跡碑。清日戰爭時此處曾有激戰,墓上留有彈痕。據《高麗史》記載:肅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禮部奏: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朝鮮文獻記載此墓為衣冠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箕子陵
  • 外文名稱:Kija Tomb
  • 地理位置: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中國箕子陵,中國遺址分布,朝鮮箕子陵,概述,觀點爭鳴,去中國化,

中國箕子陵

晉(杜預)《春秋釋例》:“梁國蒙縣西北有亳城。”水徑注引作北有薄伐城,中有成湯冢,其西有箕子冢。
宋 《太平寰宇記宋州 宋城縣:“箕子冢在宋城縣北四十一里三十步古蒙城內。《史記》:“箕子,紂之諸父。”晉 伏滔《北征記》云:“望亳蒙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墓皆為丘墟。”
清《大清一統志》:“箕子墓,在商丘縣北。《水經注》薄城西有箕子冢。晉 伏滔《北征記》望蒙薄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皆為丘墟。按古蒙城即大蒙城。《水經注》所謂蒙薄為北亳也。”
明、清時期曹縣誌記載:“箕子墓在邑西南二十里盤庚里,月堤前野田蔓草中,冢土堅凝,周圍十數步。”清(徐繼孺)《曹南文獻錄》:“箕子冢,在曹縣西南二十里盤庚里,湯陵之西。”

中國遺址分布

河南商丘箕子墓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箕子墓在商丘縣北。《水經注》薄城西有箕子冢,《太平寰宇記》箕子冢在宋城縣北四十一里二十歩古蒙城內。晉伏滔北征記》望亳蒙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皆為丘墟。按古蒙城即大蒙城。《水經注》所謂蒙薄為北亳也。”歷史文獻均明確指出箕子陵在商丘蒙縣故城內。
山東曹縣箕子墓
曹縣箕子墓位於山東菏澤市曹縣南20里鄭莊鄉王場村
2005年6月份前大韓民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曾來該處憑弔。
山西陵川縣箕子墓
潞城市微子鎮子北村中,有一個巨大的土堆,高兩三丈,占地面積二畝有餘,鎮人自古至今稱之為“箕子墓”。傳說箕子曾封於箕方,即今天的山西省太谷、榆社一帶,故稱箕子。
周武王伐紂時,微子為了保存自家一族,順應歷史潮流,帶著族人肉袒出城以降周武王姬發。比干於紂王在位時,因不斷進諫忠言,被昏庸無道的紂王處死。據說死得非常慘烈,竟被剖心而死。箕子雖沒有死諫,卻堅守自己的節操,裝愚守拙,將外表混同於塵俗。據說箕子曾退出朝廷,隱居深山,在山西省陵川縣棋子山鑽研圍棋,是圍棋的鼻祖。鑽研圍棋只是表象,掩藏心中的憂憤才是本質。其時,他曾作琴曲《箕子操》,時常彈奏以抒發心中的悲憤。周武王取代殷紂王的政權以後,箕子沒有煽動商朝遺民對新政權仇恨,而是率領像伯夷齊叔一類不願作周朝臣民的人遠走高飛,遷徙朝鮮。他另闢疆土,延續宗廟,與朝鮮半島的土著一起建立了“箕氏侯國”,並得到了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關於“箕子朝鮮”之說,中國漢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記載。據說多年以後,箕子朝周時,路過當年故都廢墟,悲愴悽然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作《麥秀歌》而悲詠:“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後世對於微子、比干和箕子的評價,以孔子為最。《論語》中有語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孔子對箕子作出了極高的評價,把他和微子、比干並稱為“仁”。
關於箕子死後葬於何地,史學家眾說紛紜,有史書說箕子墓在河南省商丘縣。史料記載箕子陵在朝鮮平壤的乙密台下,乃為衣冠冢。曹縣以及潞城縣微子鎮為何也各有箕子墓呢?實在不得而知。微子鎮是商末紂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稱“微子國”,與箕子的封地相隔約三百華里。也許箕子那時與微子時有交往,多次來過微子鎮吧。箕子歿後,該地的老百姓便為他堆起了一座衣冠冢以示紀念吧。
箕子墓普遍認為在河南省商丘市,其實箕子真正的葬身之墓究竟在何地已並非重要,重要的是箕子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後世留下了一通不可磨滅的巨碑。

朝鮮箕子陵

概述

記載是說高麗禮部為祭祖箕子,在平壤牡丹峰修建紀念箕子的衣冠冢,在墓旁也建立了箕子廟(平壤市原箕林過去還有“箕子墓齋室碑”等古蹟)。從那時起,箕子陵受到歷代王朝的祭掃與修繕,由於陵寢地處平壤中心的牡丹峰腳下,與乙密台、七星門、浮碧樓等名勝比鄰,因而歷來亦是平壤的著名景觀之一,直到1959年箕子墓全部拆除。
1959年春,朝鮮政府在建設牡丹峰青年公園時,金日成主席親自下令毀掉了箕子陵。現在我國以及韓國、日本的一些介紹箕子的著作或論文中仍然在說‘朝鮮箕子陵’現位於平壤牡丹峰。
近年通過考古發現箕子的墓地在關內,與箕子相關的文物也發現在今河北北部,遼西一帶,可以肯定箕子的活動範圍在遼西一帶,而非朝鮮半島。古代‘朝鮮’的地理範疇也在今天渤海北部的遼東一帶,古籍以訛傳訛的說箕子朝鮮是今天的朝鮮半島,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再有說箕子傳禮儀和制度,而歷史證明漢字是公元三世紀後,傳入朝鮮半島的,而箕子朝鮮說顯然是後人附會的虛構歷史傳說。所以,目前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予以否認,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觀點爭鳴

【相反的意見:為朝韓承認的衛滿朝鮮的首任君王衛滿是在推翻了箕子朝鮮的哀王(箕子的後人),並取得箕子朝鮮的首都王險城(今朝鮮平壤市南),新政權被稱為衛滿朝鮮,可知衛滿朝鮮之前確實存在過箕子朝鮮(另外,衛滿之後接著就是漢四郡時代);至於箕子的墓在哪裡並不重要,更何況我們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葬的離家近一點沒有什麼不行;平壤的墓歷史上已經說明是衣冠冢,當然不可能有屍骨;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記載】
【根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據說是商朝的遺臣箕子建立, 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云:“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云:“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 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如果北海為今天的渤海的話,有學者認為箕子朝鮮初期位今中國河北遼寧內蒙古東南部。 論語微子第十八中記載箕子與微子比干合稱“殷有三仁”, 今本竹書紀年殷紀中記載紂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孟津而還。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但記載箕子的這兩本古書並沒有提及箕子從中國遷徙到朝鮮或者箕子建立朝鮮的描述。
一部分考古發現表明被認為是箕子封地的朝鮮(今遼東,北韓)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禮器,生活器具則大體相當。
有一種觀點認為箕子朝鮮的疆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起初與孤竹國一同處於遼西地區,有遼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亞侯”為佐證。後來由於燕國的強大而退居遼東和北韓。《魏略》中記載“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箕子朝鮮檀君朝鮮並存。箕子朝鮮位於檀君朝鮮西部大約是今中國河北遼寧內蒙古東南部。箕子朝鮮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漢武帝時在檀君朝鮮西部滅了衛滿朝鮮
另外箕子後人去朝鮮半島是後世的事,與‘箕子朝鮮’無關,早年的平壤箕子墓,建於1102年,其實就是慕華派建立的衣冠冢。據《高麗史》記載:肅宗7年(1102)10月壬子朔,“禮部奏:我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而不載祀典。乞求其墳塋,立祠以祭。”從此,箕子陵受到歷代王朝的祭掃與修繕。那么真正的箕子墓在哪裡?《史記》集釋:“杜預日:梁國蒙縣(在今之河南商丘大部分與山東曹縣部分)有箕子冢”,此墓至今尚存,從未開掘,應為歸葬墓無疑。那么平壤的箕子陵被挖掘後未見屍骨並不意外。 箕子的真正墓地就在山東菏澤市曹縣。

去中國化

在朝鮮的一本宣傳金日成事跡的書中對此做了這樣介紹:
“(主席)問有關人員將怎樣處理‘箕子陵’的問題。當時,他們沒能馬上做出回答。他們還沒認清‘箕子陵’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事大主義思想的產物。主席環視著他們,通俗易懂地給他們講了“箕子陵’出現的由來。據說。箕子是公元前十二世紀殷人。距他生存的年代過了一千年的公元前二世紀初,為了藉口侵略古朝鮮就憑空捏造出他來朝鮮建國的謠傳,儘管如此,從柳又過了一千多年的十二世紀初,封建士大夫歪曲歷史說朝鮮是箕子所建立的國家,竟在牡丹峰修了箕子陵崇拜它。主席給他們講解了這樣的歷史,然後說,把朝鮮民族看成箕子的後裔是對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我們民族的侮辱。又說,箕子與朝鮮人是毫無關係的,箕子陵也不是真正的箕子的墳墓,即使掘墓也不會有什麼東西,趁這次機會挖掘出來看看也是好的”。挖掘平壤的箕子陵時由於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金日成主席特地囑咐舉辦了“老人宴”,把反對的老人們請來,當他們知道陵里什麼也沒挖出來時,“把‘箕子陵’信以為真的老人們都紅著臉掉過頭去”。
日據時期的平壤箕子陵,金氏朝鮮建立後,據金日成最高指示將其搗毀日據時期的平壤箕子陵,金氏朝鮮建立後,據金日成最高指示將其搗毀
其實平壤的箕子陵是古朝鮮人為紀念箕子而修建的一座衣冠冢。因為胥余是殷王族,是受封於箕國(今之山西蒲縣)之君,故稱“箕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受禮儀思想影響極深的箕子要求在其死後歸葬故國應在情理之中。《史記》集釋:“杜預日:梁國蒙縣(在今之河南商丘大部分與山東曹縣部分)有箕子冢”,此墓至今尚存,從未開掘,應為歸葬墓無疑。那么平壤的箕子陵被挖掘後未見屍骨並不意外。 箕子的真正墓地就在山東的曹縣。在朝鮮出版的《朝鮮建國始祖檀君》一書也提到了挖掘箕子陵一事:自高麗肅宗(l906—1105)時期起,開始傳布說平壤城裡有所謂箕子墓。可是,這是假墳。所以戰後挖開該墓一看,那裡甚至沒有任何放屍體的墓棺設施,只有破磚頭和破瓷片。(評:千年以上的古墓挖出磚頭瓦片一點也不奇怪,關鍵是上面有什麼反應當時社會文化的遺蹟,這裡也不排除金一世為了意識形態故意破壞歷史文物的可能性。希望有了解這些磚頭瓦片的人透露一些相關信息。)
在上述的《朝鮮建國始祖檀君》這本學術論文集之中是這樣解釋“箕子東移說”的:“這是過去中國反動的封建歷史學家們憑空捏造的一種主張。他們說,公元前2世紀,由中國人箕子到朝鮮去建國,當上了國王 。……‘箕於東移說’是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前2世紀初由中國封建歷史學家們為把漢朝侵略古朝鮮政策加以合理化而拋出的。過去,中國封建歷史學家們一向把鄰近的民族、宗族的祖先或頭領都描繪成漢族出身的人,‘箕子東移說’也不例外。20世紀初,倭國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了蹂躪朝鮮民族的自主性,惡毒地利用了這一‘箕子東移說”’。
現在朝鮮,韓國的官方出版物也基本摒棄了這一學說,例如韓國海外文化弘報院向海外介紹韓國的兩本小冊子《韓國歡迎您》、《韓國簡介》都把扶餘、高句麗、渤海列為了本國歷史,而將公元前500—2000年這段歷史則列為空白,公元前2000—5000年則稱為古朝鮮。對箕子朝鮮則隻字未提。
與毀掉箕子陵古蹟相對的是,朝鮮政府於1994年10月11日建成了極其宏大的新“古墓”——檀君陵
朝鮮發掘和建築檀君陵是為了把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神話里的人物或傳說里的人物以“科學的”方法明確為當時的實在的人物。
韓國檀君朝鮮論被稱為國史觀,而箕子朝鮮論和衛滿朝鮮論則被稱為殖民史觀。
(另註:《論語·公治長》中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嘆息。歷代的朝鮮文人都曾經對此很感興趣。許多人相當肯定地認為,孔子生活於春秋時代,見禮崩樂壞而思移居朝鮮。)
參見:箕子 箕子朝鮮(기자조선)(約 1122 BC ~ 194 BC)
另外一種說法:箕子陵與朝鮮的去中國化
長期以來,公認的朝鮮建國史說是“箕子封建說”。
箕子,商朝貴族,末代王帝辛(商紂王)的叔父,與比干、微子並稱商末三賢。箕子因紂王無道,“乃被發詳狂而為奴”。據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黍離》)就是他的名句,。周武王滅商後,曾拜訪箕子,並討教治世之道。而後,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箕子建立了國家,並且還教給朝鮮百姓以禮儀田蠶之道,又制“八條之教”。 朝鮮李朝史家涵虛子說:“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既至朝鮮,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教以詩書。使其知中國禮樂之制,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禮,教以八條。崇信義,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強暴。鄰國皆慕其義而相親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就是說,朝鮮的農耕習俗乃至禮樂制度是在箕子時代建立的,箕子就是朝鮮的建國者。中國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朝鮮的書籍也是這樣。直到20世紀中期,朝鮮半島南北方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箕子封建說”。
然而,承認自己國家的開拓者是另一個民族的人,這是民族主義虛火異常旺盛的半島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他們要破。他們先要“破”掉箕子的陵墓。1959年,金日成親自下令毀掉了有千年歷史的箕子陵。理由是,“(中國)為了藉口侵略古朝鮮就憑空捏造出他(箕子)來朝鮮建國的謠傳”“封建士大夫歪曲歷史說朝鮮是箕子所建立的國家”“ 把朝鮮民族看成箕子的後裔是對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我們民族的侮辱”。
毀掉箕子陵,不是目的。他們要立。他們要立檀君。他們的依據的是元朝時突然冒出的一本《山海經》似的《三國遺事》,其作者高麗僧人一然稱,檀君為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與熊女所生,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於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把孫悟空在花果山自樹“齊天大聖”旗號一類的神話當作信史, 也就是擅長意淫的半島人能做的,20世紀的他們就這樣做了。不僅如此,他們還“創造”了舉世震驚的考古“奇蹟”。 1993年,根據金日成關於編寫朝鮮民族歷史和發掘檀君陵的指示,朝鮮人開掘了位於平壤的檀君陵(膽子夠大的,除了北大的那位教授外,沒有哪箇中國人敢打黃帝陵的主意)。“果不其然”,經現代科技手段檢測,證據“確鑿”,陵墓中的遺骨是檀君的;數據“準確”,是5011±267年前的。幹完了掘“祖墳”勾當,他們又於1994年隆重地建成了檀君陵,已經無主了幾千年的那幾塊骨頭可真夠風光的了,有那么多的人來頂禮膜拜。至此,篡改歷史,偽造歷史的“去中國化”工程告一段落。
現在,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在韓國,“箕子封建說”都被視為殖民史觀,而“檀君朝鮮論”則是正統國史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