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橫槊將軍

《答橫槊將軍》是詩人林伯渠於1944年4月3日,為答謝陳毅元帥在其六十大壽時的贈詩而賦寫的七言律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陳毅元帥功勳卓著、胸懷寬廣的讚揚,以及對其贈詩的謝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橫槊將軍》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林伯渠同志詩選》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林伯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橫槊將軍
將軍百鍊挽時艱②,東海歸來鬢未斑③。
浩瀚襟懷揚子水④,光輝旗幟井岡山⑤。
陣前壁壘嚴民主⑥,馬上刀環卻敵頑⑦。
戰後余情猶健爽,佳篇賜我一開顏⑧。

注釋譯文

①橫槊:古人常稱在鞍馬轉戰之中寫作詩文為橫槊。此處的“橫槊將軍”指陳毅將軍。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建安之後,天下文士遭離兵戰,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
②百鍊:百鍊鋼,指久經鬥爭考驗。劉琨《重贈盧諶》:“何意百鍊剛(鋼),化為繞指柔。”時艱:艱難的時局。顏延之《從軍行》:“苦哉遠征人,畢力於時艱。”
③東海歸來:指陳毅1944年從蘇皖前線回到延安,因蘇皖臨近東海,故稱。
④浩瀚襟懷揚子水:形容陳毅胸懷寬廣,如浩瀚的揚子江水。
⑤光輝旗幟井岡山: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朱德陳毅率領起義部隊一部轉移戰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舉起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旗幟。
⑥陣前壁壘嚴民主:指陳毅領導新四軍在蘇皖開創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抗戰,堅持民主進步。
⑦馬環:古代佩刀上有環,此處代指武器與革命武裝。卻敵頑:擊敗日本侵略者與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
⑧佳篇:指陳毅的賀詩《間關抵延,值花朝林老六旬大壽》。開顏:歡笑,會心的喜悅。李白《酬岑勛見尋就元丹邱置酒相待以詩見招》:“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

作品鑑賞

詩的開頭,作者先以熱情洋溢且十分富有力度的筆墨,先聲奪人地讚頌了陳毅將軍身經百戰、力挽時艱的卓著功勳。以百鍊鋼喻久經考驗百戰歸來之將軍,既貼切又形象生動。挽時艱,陳毅曾多次在革命的危急時刻,堅定地站在正確的立場上,挽狂瀾於既倒: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後,陳毅協助朱德,以非凡的英雄氣概與革命膽略,衝破千難萬險,登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在興國老營盤戰鬥中身負重傷的陳毅奉命留守江西蘇區,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南方八省游擊戰爭,苦戰三年,直至全國範圍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對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9000人進行包圍突襲,將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頂點,當時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在事變發生後臨危受命,出任新四軍代理軍長,領導新四軍與全國抗日軍民合作,向國民黨頑固勢力進行了堅決反擊,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下句“東海歸來”即蘇皖歸來,因陳毅領導新四軍主要活動戰鬥於瀕臨東海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故有此語。這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借代修辭手法,這樣寫不僅照顧了詩的平仄,使文句顯得古雅莊重,而且賦予了詩句一種恢宏浩大的氣勢,使它與上句的“挽時艱”一同構成了兩個有力的支點,將全詩的調子振起。
頷聯寫陳毅的胸襟、情操與功績。上句立足現實,以浩瀚的揚子江比喻陳毅將軍的博大開闊的胸懷。胸懷情操本身是概念化的,是抽象的,難以捉摸的,以有形的、具體的揚子江來比喻,符合詩歌語言形象化的特點,在藝術表達上是成功的。這裡的喻體“揚子水”既包含著博大開闊之意,同時也與陳毅長期戰鬥在蘇皖地區的特殊身份相應,用得十分貼切穩妥。下句回憶往事。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一部經廣東、湖南,千里轉戰,經過大庾整編、湘南起義,最後“千流歸大海”,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陳毅任軍政治部主任),開創了武裝鬥爭,工農割據的新局面,在井岡山為中國共產黨與全國人民樹起了一面光輝旗幟。陳毅在這一歷史的關鍵時刻,堅持正確的革命路線,堅決反對起義部隊中的舊軍閥作風以及失敗主義與“左”傾盲動主義情緒,踏上了由毛澤東開創的以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的唯一正確道路,在當時尚未成熟的中國共產黨人中,陳毅將軍這一行動本身就是一面光輝的旗幟。此聯在時間上今昔對照,從井岡山舉旗到揚子江奮戰,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內容,也反映了陳毅忠誠革命事業的一貫性。
頸聯刻畫了陳毅將軍的民主作風與對敵鬥爭的威嚴勇武,是前面兩聯詩意的繼續延伸,陳毅領導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眾志成城,壁壘森嚴,對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日本帝國主義與國民黨頑固勢力則堅決予以武力痛擊,是抗戰的堡壘,是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這兩句以概括為主,以少總多,但又不失詩歌形象生動的特色,尤其是下句“馬上刀環卻敵頑”一句,將一個橫刀立馬、縱橫馳騁的英雄將領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尾二句點明題旨,照應開頭。“戰後余情猶健爽”表現陳毅將軍性格的豪邁、開朗,它在意義上與首聯“東海歸來鬢未斑”略近又有所發展,“鬢未斑”是戰友久別後重新相逢時的直觀印象,深情“猶健爽”則是在親切相敘,具體來說就是讀完對方贈詩後的內心把握,兩者在意義上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呼應。將軍健爽之情蘊之於胸,形諸筆墨,即為佳篇。“佳篇賜我一開顏”,最後一句點破題意,指明這是酬答之作。結尾神完氣足,從容得體。
這首詩以生動有力的語言,刻畫了一位功勳卓著、豪邁磊落的橫槊將軍——陳毅的形象。整個作品涵蓋力極強,短短八句數十字即將陳毅將軍十數年的革命生涯與膽略才情等方方面面凸現出來,從過去井岡舉旗到今日東海歸來,從武略到文才,從胸襟到詩情。全詩大氣貫注,情真意真事真,字裡行間洋溢著同志式的理解與信賴,充分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之間親密深厚的戰鬥友誼。

作者簡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和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林伯渠像林伯渠像
林伯渠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傑出詩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詩作,其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在20世紀的中國舊休詩詩壇上堪稱重要一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