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朱元晦(宋代胡宏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答朱元晦》是宋代詩人胡宏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作者鐘情青山的青春不老;後兩句寫青山不老的原因,因經常有雨水洗去塵埃,其景致更加美好。全詩借景寫意,抒發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詩句靈動、流暢,有迴環往復的旋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朱元晦
  • 作者胡宏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胡宏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朱元晦
幽人偏愛青山好,為是青山青不老。
山中出雲雨太虛,一洗塵埃山更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朱元晦:即朱熹。朱熹,字元晦、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江西婺源(今屬江西上饒市)人,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2.幽人:指隱居之人。
3.太虛:天空。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隱居之人偏愛青山,鐘情於青山,為的是青山常在,青春不老。
山中飄出雲朵,天空落下雨點;洗去了塵埃之後,青山的景致更加美好。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朱熹年青時,曾寫一首詩送他的老師胡憲赴京就職。詩云:“先生上去芸香閣,閣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臥空谷,一川風月要人看。”胡宏看了詩以後,認為其人“庶幾能有進”,但“其言有體而無用”。於是自己作了此詩。
此詩原錄入《宋詩紀事》卷四五宋代胡憲名下,厲鶚未作詳查,以致訛誤。今人劉揚忠王兆鵬等考察此詩實出自胡宏之手,胡宏《五峰集》卷一有《朱元晦寄詩劉貢父有風藉溪先生之意詞甚妙而意未員因作三絕》,其二即為此詩。此外,朱子《晦庵集》卷八一有《跋胡五峰詩》曰:“右衡山鬍子詩也。”朱熹詳述了自己於紹興庚辰臥病山間,以詩抒懷,胡巨觀其詩,贊其人,特為是詩以箴警之。此詩完成五年後,方由學者張欽夫轉交朱熹。朱熹因以“敘其本末”,以示其“無忘鬍子之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答朱元晦》一詩,標題暗示,這應該是一場有關人生志趣的經典問答,問者為理學大師,窮通宇宙,精研心學,飽學深思,提問也許很一般卻又很莊重,人之一生,愛何物。答者是一位詩人,一位隱士,還是大師的朋友,心性相通,思想契合,回答不同凡響,思考令人心靈震撼。且看詩人的回答。
世間萬物,所愛者何。拋開錢財官位,拋開欲望紛爭,拋開世俗庸瑣,詩人敞開心扉,直截了當,坦言偏愛青山;而且公開身份“幽人”,與一般世俗之人迥然不同,“我就是我,一個隱居故山、心懷高潔的人,青山就是我的最愛,青山就是我心目中的最好!”回答毫不忌諱,毫不含糊,毫不吞吐,有底氣作支撐,有思想作後盾。這是隱士的宣言,也是詩人的心聲。一般人說這番話,也許令人費解,是自命清高,故作酸腐;或是逆情悖理,聳人聽聞;是張狂放誕,我行我素,還是憤世嫉俗,為所欲為;也許是,也許不是,但總有那么一種底氣,一種源自內心的自信,蘊含在詩句中。作為詩人和隱士,作者說出這番話來,可謂恰如其“份”,恰切其“境”,也恰好處。萬千風光之中獨愛青山,滾滾紅塵之中欽美隱居,的確傳達出詩人遠離塵俗,追求高潔的人生情懷。
愛山如此,原因何在。青山不老,心性常青。青山常青,萬古如斯,惟其如此,才見勃勃生機;心性常養,陶情冶性,惟其如此,才顯名士風采。青山如此,人似青山,在詩人的心目中,青山不老就是心志不老,情操不老,追求不老。本來,青山無所謂老與不老,無所謂知與不知,此處,詩人以己之心度山之腹,以己之情揣山之意,山變得有情有志,人變得有靈有性,兩者互相欣賞,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到了
山就是人,人就是山的程度,就像心志相通、趣味相投的老朋友們樣,與山為友就是與青春為友,與山為鄰就是與高潔為鄰,愛青山,是愛自然的表現,也是詩人追求自然潔淨,神往高潔不俗的情趣流露。李白也愛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也愛山,“我見青山多妖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李白對山,稼軒看山,不管是孤獨落寞還是醉眼昏花,均是引山為同調,視山為知己,惺惺相惜,情意深深。胡詩人不同,除了偏愛有加之外,還有托山寄志,好高騖遠之意。
詩人愛山的第二個原因應該是,雨洗青山,天地清明,令人賞心悅目,令人娛情怡志。山中飄出雲朵,天空落下雨點,清風拂過山巒,一番洗禮之後,一陣清風吹拂,青山嫵媚,翠色迷人,更清新,更潔淨,更光明。風雨洗滌的青山,清潔秀麗,生機勃發,一切都那么清新美好,一切都那么光明潔淨。人生天地,隱居山林,也正是追求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清潔,守護純真,守護高潔的純淨境界。自然的塵埃讓山巒蒙污受垢,一場風雨,洗滌污垢,青山煥發生機;人生的塵埃讓心性蒙受污染,一場洗禮,掃退污濁,同樣還人生以純樸本真。詩人喜歡雨後青山的明麗青翠,喜歡雨後青山的光潔純淨,同樣,在他心目中,也有一種清明高雅、光潔寧靜的人生志趣,值得詩人時時呵護,處處關照。胡詩人不說心靈訴求和情志走向,而以青山嫵媚、秀色可餐示人,讓人在青山秀水之中自然領悟詩人的心靈追求,這是詩人的苦心和良心,也是宋詩的融理人情的含蓄暗示。讀一座青山,讀一縷清風,讀一場秋雨,其實就是在讀一顆高雅脫俗的心靈。
山不會說話,它只會四季常青;雨不會抒情,它只會洗滌塵埃;風不解世態,只會清新拂人。詩人從青山常青中讀出了活力,從秋雨洗禮中讀出了清明,從清風吹拂中讀出了清爽,以山為家,以自然為伍,放逐自己,縱情山林,活出精彩,活出讓人羨慕的人生,這正是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人生真諦。

名家點評

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陳建生:這首詩借景寫意,抒發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詩人筆下的“青山”象徵著一種永遠高潔的人生理想。詩人把富有哲理的思想化成形象的詩句,啟發讀者透過自然景觀的描寫,發掘其中豐富的內涵。青山不老,是因為自然的風、自然的雨洗去了它的塵埃,沖刷了它的泥垢,使它青春常駐。社會生活和人生經歷中,藉助外力更新自我,煥發青春與活力的現象,不是時有可見嗎?哲理詩貴在融入情韻並借形象呈示,否則,就真的要“味同嚼蠟”了。詩中連用三個“青”字,四個“山”字,有意重複,使印象格外鮮明,詩句更顯得靈動、流暢,有迴環往復的旋律美。(《宋詩精華》)
湘潭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趙載光:胡宏歌詠的青山,不僅因為此山有“青不老”的永恆的價值,而且能夠出雲施雨,洗滌社會塵埃,是講個人修養的天道性命與講經世致用實際事功的結合。(《湖湘學派與宋明新儒學》)

作者簡介

胡宏(1106~1162),兩宋之際建州崇安(治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字仁仲,學者稱五峰先生。胡安國第三子。早年見楊時於京師,又從侯仲良於荊門,而卒傳其父之學。其父初與秦檜友善。及秦檜當國擅政,胡宏兄弟乃與之絕交。以蔭補承務郎,不調。優遊于衡山之下二十餘年,張栻師事之。秦檜死,被召,以病辭。著有《五峰集》《知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