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中印度僧智光書》是唐代玄奘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中印度僧智光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玄奘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中印度僧智光書
大唐國芻玄奘,謹修書中印度摩揭陀國三藏智光法師座前。自辭違俄十餘載,境域遐遠,音徽莫聞。思戀之情,每增延結。彼芻法長至,蒙問並承起居康豫,豁然目朗,若睹尊顏,踴躍之懷,筆墨難述。節後漸暖,不審信後何如?又往年使還,承正法廣大法師無常,奉問摧割,不能已矣。
嗚呼!可謂苦海舟沈,天人眼滅,遷奪之痛,何期速歟!惟正法藏植慶曩晨,樹功長劫故得挺沖和之茂質,標懿傑之宏才。嗣德聖天,繼輝龍猛,重然智炬,再立法幢。撲炎火於邪山,塞洪流於倒海,策疲徒於寶所,示迷眾於大方。蕩蕩焉,巍巍焉,實法門之棟乾也。又如三乘半滿之教,異道斷常之書,莫不韞綜胸懷,貫練心腑,文盤節而克暢,理隱昧而必彰;故使內外歸依,為印度之宗袖。加以恂恂善誘,曉夜不疲,衢樽自盈,酌而不竭。
玄奘昔因問道,得預參承,並荷指誨,雖曰庸愚,頗亦蓬依麻直。及辭還本邑,囑累尢深。殷勤之言,今猶在耳。冀保全眉壽,式贊元風;豈謂一朝,奄歸萬古!追維永往,彌不可任。伏惟法師夙承雅訓,早升堂室,攀戀之情,當難可處。奈何奈何,有為法爾。當可奈何,願自裁抑。
昔大覺潛暉,迦葉紹宗洪業;商那遷化,毱多闡其嘉猷。今法將歸直,法師次任其事。唯願清詞妙辯,共四海而恆流;福智莊嚴,與五山而永久。玄奘所將經論,已翻《瑜伽師地論》等大小三千餘部。其俱舍順正理,見譯未周,今年必了。即日大唐天子聖躬萬福,率土安寧,以輪王之慈,敷法王之化,所出經論,並蒙神筆制序,令所司抄寫,國內流行,爰至鄰邦,亦俱遵習。雖俱像運之末,而法教光華,雍雍穆穆,亦不異室羅筏誓多林之化也。伏願照知。
又前渡信渡河,失經一馱,今錄名如後,有信請為附來。並有片物供養,願垂納受。路遠不得多,莫嫌鮮薄。玄奘和南。
作者簡介
玄奘(600或602~664年)唐初高僧,佛經翻譯家。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玄奘為其法號。苦心研習佛家經典,四處訪師求學。在遊歷及研讀各派理論過程中,他發現疑難甚多,佛經譯本缺乏,屢見舛錯,遂決心西行佛教聖地——天竺求法解惑。於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過玉門關,穿越戰亂不已的邊境,經中亞,進入北印度,跋涉高山雪嶺,荒漠流沙,歷盡艱辛。貞觀十六年(642年)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諾吉城)舉行的佛學辯證大會上,他為論主,獲譽甚高。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歷時10餘年,行程5萬里。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先後主持弘福寺和大慈恩寺的譯場,並修大雁塔,以保存佛經。主持譯經75部、1335卷。授業弟子數千人,成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大唐西域記》一書是他回國後,口述旅行中的豐富見聞,由弟子筆錄而成,是重要的歷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