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楝(筒狀非洲楝)

非洲楝

筒狀非洲楝一般指本詞條

非洲楝(學名:Khaya senegalensis (Desr.) A. Juss.)是楝科 非洲楝屬喬木,高可達20米或更高;樹皮呈鱗片狀開裂。葉片互生,葉軸和葉柄圓柱形,無毛,下部小葉卵形,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寬楔形或略圓形,葉面深綠色,背面蒼綠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上生,短於葉,無毛;萼片分離,闊卵形長,無毛;花瓣分離,子房卵形,蒴果球形,果殼厚;種子寬,邊緣具膜質翅。

原產非洲熱帶地區和馬達加斯加;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有栽培。

該植物除用作庭園樹和行道樹外,木材尚可作膠合板的材料;葉可作粗飼料;根可入藥。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或更高;幼枝具暗褐色皮孔,樹皮呈鱗片狀開裂。
葉互生,葉軸和葉柄圓柱形,無毛,長15-60厘米或更長;小葉6-16,近對生或互生,頂端2對小葉對生,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下部小葉卵形,長7-17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寬楔形或略圓形,稍不對稱,葉面深綠色,背面蒼綠色,側脈9-14對,乾後兩面稍突起,全緣;小葉柄長5-10毫米。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上生,短於葉,無毛;萼片4,分離,闊卵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瓣4,分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毫米,無毛;雄蕊管壇狀;子房卵形,無毛,通常4室。蒴果球形,成熟時自頂端室軸開裂,果殼厚;種子寬,橫生,橢圓形至近圓形,邊緣具膜質翅。

產地生境

原產非洲熱帶地區和馬達加斯加;中國福建(廈門)、台灣(中南部)、廣東(廣州)、廣西(南寧、合浦)及海南等地有栽培。喜光,喜溫暖至高溫濕潤氣候,抗風較強,不耐乾旱和寒冷,抗大氣污染。夜晚,葉片垂落閉合。
非洲桃花心木非洲桃花心木

繁殖方法

非洲楝結實有大小年,間隔期為1年。採種應選擇20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當果實由綠色轉為褐色或灰白色時,用高枝剪或採種工具採摘。採回的果實不宜日曬,可攤開在室內通風處,任其自然開裂,去掉雜質,取出種子晾乾。若在常溫條件下保存超過2-3個月,基本喪失發芽力。可用放有無水氯化鈣的乾燥器密封貯藏,28個月後種子發芽率仍可保持80%左右。種子無休眠習性,可隨采隨播,發芽時日均溫宜在20℃以上。播前用清水浸種24小時可提高發芽率6%,用40℃溫水浸種可提高發芽率9%,並可提早2-3天發芽。

栽培技術

幼苗出土後及時遮陽,加強水肥等田間管理。生長期間每月施氮水肥1-2次,生長後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10月以後停止施肥,控制灌溉,注意防寒。當1年生苗苗高1-1.2米、頂芽完好、根系發達、無病害時,可出圃造林。出圃前1個月控制水肥煉苗,出圃前l天淋透水。若作為用材樹種造林,僅適宜在我國北熱帶北緣地區發展。作為四旁綠化樹種種植,在南亞熱帶的特殊小氣候環境可以引種。造林選擇坡度比較平緩、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立地,高山、陡坡、風口及土壤乾旱瘠薄的立地不適宜造林。
由於非洲楝速生和不耐陰,種植時應挖大穴,規格為60×60×50厘米。種植前每穴施複合肥150-200克。初植密度為3×3米或3×4米、4×4米。種植季節選在3-4月雨後林地土壤濕潤時。種植時適當修剪苗木枝葉,去掉營養袋,保持苗直和深栽壓實,栽植後回土,並在植株周圍覆蓋鬆土和雜草以保濕。裸根大苗可採用截乾造林,截乾高度保留10厘米左右。造林後前3年,每年鏟草、擴穴、施肥l-2次,每株每年施複合肥200-300克。新造林地必須加強管護,防止牛羊啃食樹葉或人為破壞。為培育通直的乾材,在幼林鬱閉前應人工整枝,並適當間伐,根據留優去劣的原則保持林分適宜的活立木密度。

主要價值

該植物除用作庭園樹和行道樹外,木材尚可作膠合板的材料;葉可作粗飼料;根可入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