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紋紫砂壺

筋紋紫砂壺

宜興紫砂筋紋器 ( 俗稱筋瓤貨 ) ,為紫砂茗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與紫砂光貨素器 ( 俗稱光貨 ) ,紫砂花貨塑器 ( 俗稱花貨 ) ,並存於世,相互輝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筋紋紫砂壺
  • 外文名:未知
  • 俗稱:筋瓤貨
  • 分類:紫砂壺
產品介紹,發展歷史,

產品介紹

它造型創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紋理,經提煉加工創作。如瓜棱、菊花、玉蘭和水仙等。規則的紋理組織,等分勻衡,齊整協調,線條順暢,自然明快,具有強烈的節奏韻律美。是茗壺造型藝術中具有代表性、形制豐富、影響較大的門類之一。

發展歷史

紫砂筋紋器型制殘片最早見於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遺址出土器皿,歷經宋、元及明代早期無數陶工的開掘,並逐漸演變,在明代中期以無名氏陶匠為先導,以時大彬、李仲芳、陳仲美、徐友泉等為傑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宜興陶器圖譜》所錄《砂壺考》云:“鄧秋板砂壺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壺,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書款。”《菱花式壺》以對稱菱花瓣為造型特徵,陰陽交間,凹凸分明,十二瓤紋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嚴謹,可謂是明代時大彬所創製的筋紋器代表作。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的款為“萬曆丁酉春茗、時大彬”的《玉蘭花六瓣壺》精巧朴致,使該品成為紫砂筋紋器造型中優秀的傳統經典之作。此壺造型從莖形蓋鈕如花蒂狀,逐漸延伸至壺肩壺身上部,氣勢飽滿,渾圓如玉。花蒂下逐漸展開花瓣至壺腹處膨脹至極,給人以心靈的震動。壺足亦呈展開狀,壺嘴壺把如花莖延伸,自然和諧,成完整玉蘭花狀。歷來為後代藝人仿造,成為楷模。
為時大彬第一高足的李仲芳,亦是一位製作紫砂筋紋器高手。現為弗里爾藝術館收藏的“李仲芳款”《瓜菱壺》從壺鈕至身至腳,均為筋紋,端正勻稱,氣度飽滿,而且在筋紋的變化中身以渾圓狀為主,流把以方形為主,於變化中求統一協調,為紫砂筋紋器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筋紋紫砂壺
時大彬的另一位弟子徐友泉亦是製作紫砂筋紋器的高手。徐友泉“變化其式……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可謂是別具一格。現存香港茶具文物館“友泉”款《仿古盉形三足壺》,從仿青銅鼎造型入手加以改型,簡練而大方,古樸而雅正,亭亭玉立,雍容華貴,於簡練中求氣度,開創了紫砂筋紋器的新風尚。《仿古盉形三足壺》文氣十足,古色古香,以三瓣凹凸筋紋線自蓋至身再至足,通體貫氣,妙若天成,既保持了青銅器的古樸美感,又將紫砂泥料材質質樸優雅的特性發揮到盡致,給人以非常古雅的紫砂茗壺美感。徐友泉另一筋紋器作品《葵花方壺》,器形如瓜,底與口相對稱,肚自收肩收腹處膨脹,至腹中呈菱圓形,凹凸有序,張力於角,自上而下,貫通一氣,通暢自然,韻律節奏感十分貼切。工藝精緻,口蓋任意轉換,吻合自如,將筋紋器的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
處於同一時期的另一高手陳仲美,亦是製作紫砂筋紋器的妙手之一。他的仿古作品之一,現存香港茶具文物館的《束竹柴圓壺》,以殘竹束柴組成壺器,用竹枝胥出為嘴,壺身捆竹中央高出一截作為壺鈕,把由拗竹枝節彎曲成型,壺身捆竹處理豐富自然,姿態百出,平實中見素雅,象形中見質樸,是紫砂筋紋器中較早出現的花貨塑器形作品。陳仲美的《盉形壺》與徐友泉的《仿古盉形三足壺》粗看有相象之處,細看卻不然,造型更簡練自然,三足伸長收攏呈鼎狀,壺身修長,紋路簡單,壺口面平坦自然過渡至頸肩處,頸部矮短弧形順舒至壺身,相互呼應,古拙自然,韻味十足,開創了摒棄繁雜、簡練大方的筋紋新風。
紫砂筋紋器沿至清代,隨著時尚習俗的改變而改變型制,包括方型、圓型、自然型、筋紋自然混合型,筋紋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歷史上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用壺有過精品,但大多佚名。“菱花”、“合菊”、“半菊”、“菊形”、“葵式”等為常見形式。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表達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轉角鈍而不圓,呈現出勻稱豐腴的寶相。清初的陳鳴遠既是位製作紫砂花貨塑器的大家,製作紫砂筋紋器作品亦是大妙手。他製作的筋紋器作品《四足方壺》藏上海博物館,亦是仿古代青銅盉而成,外鼓的四楞形壺腹是完整的筋紋器形狀,而下部的四柱形細足,與壺腹上部口徑及蓋面的變化,已不是筋紋器造型,至於嘴與把一為直嘴形,一為玉龍形,及壺鈕變異為橫橋樑如意形,又與壺身的筋紋狀形成鮮明的對照,既誇張而不失古意,是一件演化變異的筋紋器佳作。印款為“清·乾隆”的《芝碩壺》與陳鳴遠的《四足方壺》同出一轍,亦是壺外表上有明顯的變異演化。器身分六瓣筋紋,表面肩部呈渾方狀,張力十足,壺內有明顯的筋紋模式,自底、口、蓋至身全以六棱筋紋貫成一體,但壺外部特徵卻由於壺蓋面貼塑瓜葉呈六瓣形曲狀,飾以紅櫻垂下,猶如六個流蘇狀的櫻絡,瓜葉面見寬而改變了筋紋凹凸一體、簡狹窄條的形狀,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三彎嘴和四方耳軟把,更是改變了傳統筋紋器的造型套式,更使壺感到筋紋器與方圓結合體的妙用。凝重、厚實、古樸,為清早期筋紋器的特徵之一。
至清中期,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的出現,將紫砂筋紋器的創作推向一個嶄新的局面。《八卦龍頭一捆竹》現藏南京博物院,是紫砂筋紋器傳統經典的傑出代表作品之一。此壺創意深邃,立意鮮明,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韻,將易學哲理巧妙地構思於紫砂壺上。壺身至壺足由細竹組成,工藝嚴謹,意境自然,凹凸有致,錯落大方,筋紋特徵十分明顯。壺蓋面及壺底由陰陽八卦圖案組成,陰陽太極鈕端立壺中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壺流、壺把飾以飛龍形狀,制技精美,繁簡疏密有致,顯示了壺藝家的技藝和文學修養。如果說陳鳴遠及清初作品打破了筋紋器原有的格局的話,邵大亨的《八卦龍頭一捆竹》更是匠心獨運,發展了筋紋器的型制理念。
民國時期紫砂筋紋器代表人物為王寅春。他自三十年代後期起至上海仿古開始創製紫砂筋紋器茗壺新款,並特製口蓋樣板等制壺工具,所創《半菊壺》、《梅花周盤壺》、《六方菱花壺》、《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壺》等作品嚴謹工整,規矩挺括,風格簡練,一絲不荀,是近代傑出的製作紫砂筋紋器代表人物之一。特別是後期創作的《裙花提梁壺》、王寅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藝特點,以精而巧,精而小,精而雅的特色,既莊重古樸,又飄逸優美,清秀端麗,別致獨到,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作品之一。《裙花提梁壺》器身為橢圓形,下部為六瓣紋飾,凹凸相間 , 口飾雲肩線與腰圓蓋板相吻合,蓋面貼飾如意菱花,點明主題,中間壺肩處貼飾百結繩紋,將多種技法集於一壺,配以三彎流方嘴,扁方體提梁乘勢而立,俏麗俊秀,樸實無華,呈現敦厚、渾樸、融圓,人品、藝品的表里如一。
民國時期亦有優秀的筋紋器作品面世,其中馮桂林的《五竹壺》將筋紋器的創作又呈現新的面目。《五竹壺》頗有現代設計觀念。壺整體似一段竹,四周豎立一節勁竹;中間竹節分割,平中有意,筋紋線有貫穿、有分割,變化十分豐富,壺嘴向上順勢伸展,呈高風亮節之態,把用一豎桿二橫桿組成,壺鈕形似壺的主體而縮小。寓圓寓方,構思奇特,穩重大方,古樸韻致。以嶄新的筋紋器結合竹器的姿態面世,創作影響甚大。
當代紫砂藝人對紫砂筋紋器創作亦情有獨鐘,對紫砂筋紋器的造型理念,設計風格偏好,並下了很大功夫,創製出《瓜棱壺》、《水仙壺》、《中汀合菊壺》及很多仿古款型。當代藝人曹婉芬製作的《水仙壺》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之作。整體造型上既不失傳統,又富於作品新的藝術活力。從壺鈕至壺蓋、壺蓋至壺身、壺身至壺腳、至腹底,總共有十八瓣花瓤組成。內外一致,一凹一凸,“八”、“發”為諧音,富于吉祥之寓意內涵。每瓤精工細作,圓潤玉潔,規範統一,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亦有莊重古樸、麗質天姿的風格。《瓜棱壺》繼承紫砂傳統,以壺身、壺蓋、壺鈕為筋紋菱花造型,陰陽交合,布局嚴謹,以十六瓤花瓣均勻分布,巧妙安排。陰線隨壺身拋物線而起伏,陽線流暢胥出。口蓋沿處菱花邊,圓潤而緻密,每一處陰陽面均可自由複合。整體端莊渾厚,簡樸中見自然,典雅中見風姿,是當代紫砂筋紋器較為成功的作品之一。
紫砂筋紋器造型作為紫砂造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門類之一,優良傳統應該繼承發揚,並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立足於創新。這樣,才不致於使優良的傳統技藝失傳、直至湮沒。也只有在發揚光大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紫砂筋紋器新作新品新款才能不斷湧現,紫砂藝術才能繁榮,才能使紫砂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發展。我們高興地看到,紫砂筋紋器新品新作不斷湧現,紫砂筋紋器作者隊伍亦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消費者對紫砂筋紋器的認識、理解、興趣不斷提高,這是十分可喜的,亦是大有可為的。紫砂筋紋器造型型制必將發揚光大,必將推陳出新,必將重塑輝煌,這是必然的,亦是可行的。優秀的傳統經典融入現代創作潮流,也必將為紫砂筋紋器注入新的動力,將紫砂筋紋器推向新的發展空間,使紫砂筋紋器永載史冊,萬古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