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小型植物。
根莖直立,橫走或斜升,黑棕色,節和根疏生黃棕色長毛或光滑無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20-60厘米,中部直徑1-3毫米,節間長2-6厘米,綠色,主枝多在下部分枝,常形成
簇生狀;幼枝的輪生分枝明顯或不明顯;
主枝有脊5-14條,脊的背部弧形,有一行小瘤或有淺色小橫紋;鞘筒狹長達1厘米,下部灰綠色,上部灰棕色;鞘齒5-12枚,三角形,灰白色,黑棕色或淡棕色,邊緣(有時上部)為膜質,基部扁平或弧形,早落或宿存,齒上氣孔帶明顯或不明顯。
側枝較硬,圓柱狀,有脊5-8條,脊上平滑或有一行小瘤或有淺色小橫紋;鞘齒5-8個,
披針形,革質但邊緣膜質,上部棕色,宿存。
孢子囊穗短棒狀或橢圓形,長0.5-2.5厘米,中部直徑0.4-0.7厘米,頂端有小尖突,無柄。
生長環境
節節草適應性強,習見於山坡、平原、乾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處,常組成大面積的單純群落。喜涼爽較乾燥氣候,耐嚴寒,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砂質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長,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海拔100-3300米。日本、朝鮮半島、喜馬拉雅(印度等)、蒙古、俄羅斯、非洲、歐洲、北美洲有分布。
栽培技術
繁殖技術
孢子繁殖
:從
孢子囊穗上採下成熟的孢子囊,將孢子播種於土壤表面,稍覆土,澆水保持濕潤,即可萌發。
根莖繁殖:早春或秋季將節節草根莖分成6cm長小段,栽於土壤中,覆土5-6cm,澆水易成活。
種子繁殖:應採取節節草成熟飽滿的種子,條播或穴播。條播開淺溝,行距30厘米;穴播穴距30厘米左右,每穴播種子20-30粒,覆土0.7-1.0厘米,播後澆水,約經15日左右出苗,不需間苗,應注意鬆土除草。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進行,將植株挖出,根據株叢大小,每株叢可分成5-10株,選擇高燥的地塊,作成平壟,開溝,行距30厘米,按株距30厘米栽植,栽後覆土至根芽,將土壓實後澆水。
栽培方法
選地整地:育苗地應擇地勢較高、地面平坦、水源充足、易於排澇的地塊。土壤以沙質壤土、
pH值小於8~10為宜。育苗的前一年秋深翻地20-30cm,翻後重耙一次,以利
保墒、消滅雜草及害蟲。第二年春每公頃施入草碳60m
3、農家肥60m
3。草碳和農家肥要搗碎,鋪撒要均勻,同時每公頃施二銨150kg。育苗床規格為:高15cm、寬100cm、步道30cm、床長一般10m。
種子處理:育苗用種應選用前一年採集的種粒飽滿、無蟲蛀、無霉變的
種子,去除雜質和秕粒。播種前10 天左右開始處理種子,方法為:採用1%的白砂糖液浸泡種子24h後,撈出混沙放於溫暖室內進行催芽,沙子與種子的混合比為2:1。混沙催芽3-4 天,有1/3的種子發芽即可進行播種。
播種:節節草播種時間宜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進行,當地表溫度達到10攝氏度以上時,於播種前3天對育
苗床灌水。播種前在床面開淺溝,溝距10cm,溝深2cm,播種播幅4-5cm,控制播種量為每公頃75kg。播種後用釘耙輕輕將溝摟平,覆土1-2cm後踏實,澆水,保持床面濕潤。播後10天后苗可出齊。
苗期管理:播種後,澆1次透水,出苗前為了提高地溫,防止床面乾燥,可噴水3-4次,這樣有利於幼苗出土。10天后苗出齊後再灌水。幼苗期澆水要少量多次,少澆勤澆,待苗高2-3cm後再灌大水。苗高到第5節時,追施
尿素45-75kg每公頃。8月中旬後控制水肥的使用,每公頃僅施入磷肥75kg,以促其木質化,保證苗木安全越冬。隨著苗木的生長,雜草也相應繁茂,要及時控制。
苗木出圃:出圃前澆化凍水,可使苗木提前解凍,並吸足水分,利於栽後成活。起苗時用鐵鍬橫行深挖25-30cm,保證苗木
根系完整。隨起苗、隨假植,運輸前沾好泥漿,長途運輸要打包。
病蟲防治
節節草的幼苗期要做好
螻蛄的防治工作,方法是將麥麩炒香後拌甲胺磷,在傍晚撒在行間和步道上,效果很好。
蚜蟲為害一般發生在7月中旬,用40%樂果乳油300倍液噴霧,一次即可見效。
主要價值
節節草為重要的藥用植物,
生物鹼含量豐富,僅次於木賊麻黃。木質莖少,易加工提煉;由於常生於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處,故易於採收,因此在藥用上所用的數量往往較木賊麻黃為多,為中國提制
麻黃鹼的主要植物。
節節草株形特別,與蕨類植物的木賊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黃相似,莖枝綠色,四季常青,可栽培供園林觀賞,用作地被或固沙植物,各地植物園中多有
引種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