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墒

保墒

保墒指保持住土壤里適合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的濕度。保持水分不蒸發,不滲漏,例如播種後地要壓實,是為了減少孔隙,讓上層密實的土保住下層土壤的水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墒
  • 外文名:preservation of soil moisture
  • 釋義:保持水分不蒸發,不滲漏
  • 古文稱:“務澤”
  • 意義:作物的幾乎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
概述,意義,旱地保墒,文獻記載,

概述

“墒”指的是土壤水分,農田的土壤濕度,是乾旱地區農民最關心的一件大事。每當春季來臨,有經驗的農民,常常抓起一把土,搓一搓,看看地里的墒情好不好。除了肉眼看憑經驗取土檢查外。可用烘乾法,或用酒精燒乾法,計算幹上的含水百分率。還可用中子法、張力計等方法測定土壤含水率,一般說來土壤含水量占乾土重的20一30%時,是作物生長較適宜的墒惰。

意義

保墒在作物的幾乎各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北方,種子播下後要保持土壤中一定的水含量,就要把地面的土塊以耙、磨的方式搞平,搞細,陽光和風對水分的蒸發作用減輕,為種子發芽贏得時間,等種子發芽後根系向下後,保墒作用就不是太急了,但冬小麥春天起身和玉米灌溉後蒸發非常快,也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保墒。
墒和莊稼的關係十分密切。莊稼的種子播種到地里,能否出苗和出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墒情的好壞,也就是決定於土壤水分是否充足。莊稼出苗後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也必須有良好的墒情;而且要經常保持下去,在莊稼生長部分,如果沒有土壤水分輸入,就不會有生長的現象。在土壤乾旱時,農作物的生長會立即停止。因為農作物的所有器官,由於缺水而發生生長抑制的現象。幼嫩的葉子會停止生長,失掉了正常的同化作用能力。土壤水分的臨時缺乏,對於不同農作物的各個生長發育過程也有不同的影響。如果小麥在抽穗期間缺水時,則同化作用會長期陷於混亂狀態。

旱地保墒

以土壤耕作為中心的保墒農業技術措施,是我國農民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這些寶貴經驗,不斷地為農業生產實踐所豐富和發展。土壤耕作保墒的主要任務是經濟有效的利用土壤水分,發揮土壤潛在肥力,提高作物抗禦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耕作是利用犁鏵耕翻土壤,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它本身有熟化土壤,消滅雜草,調節土壤三相(固,液,氣)比例的作用。抗旱耕作的中心是在保蓄土壤水分,使有限的水分儘量蓄積下來,為作物生長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水分條件。乾旱地區的耕作,一般是進行春耕(儘量少耕)、夏耕或伏耕(休閒期)和秋耕,個別地方有冬耕。依耕作深度分為淺耕和深耕深翻(有的地方利用鐵銑翻地,或套犁深耕)。中耕則指作物生長期耕作。抗旱保墒耕作制主要包括伏秋深耕、冬春碾耮、深中耕,深耕結合施肥和坑種法。

文獻記載

保墒,在古代文獻中也稱為“務澤”;“務澤”,就是“經營水分”。所謂經營,就是通過深耕、細耙、勤鋤等手段來儘量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使儘可能多的水分來滿足作物蒸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