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端

筆端

筆端,漢語辭彙。

拼音:bǐ duān

指筆頭。鋼筆、毛筆等用以寫字、作畫的部分。亦泛指書畫詩文作品。

語出《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筆端
  • 拼音:bǐduān
  • 注音:ㄅㄧˇ ㄉㄨㄢ
  • 出處:《韓詩外傳》
基本解釋,雜文集,內容提要,目錄,作者簡介,

基本解釋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riting or painting] 指寫文章、寫字、繪畫時筆的運用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意境。
一一呈諸筆端。
引證解釋
1、筆頭。鋼筆、毛筆等用以寫字、作畫的部分。亦泛指書畫詩文作品。
①《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②宋 蘇軾 《書皇親畫扇》詩:“誰謂風流貴公子,筆端還有五湖心。”
③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若然,則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實造於文士之筆端也。”
④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作詞解如此用筆,一切叫囂纖冶之失,自無從犯其筆端。”
巴金《創作回憶錄·文學生活五十年》:“我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掙扎,一齊來到我的筆端。”
⑥清 鄭梁 《<南雷文案>序》:“要之原本於六經,取材於百氏,浩浩乎其胸中,而落落乎其筆端。”
2、方言。猶筆直。
①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七章:“貓兒跳上白蘭花樹的草架上,筆端伸起一條尾巴,勝利的把 都都 瞪著。”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六:“兩個人筆端走來, 韓大奶奶 把自己指了指,悄悄在那女人耳邊,嘁喳了幾句。”

雜文集

內容提要

曹聚仁雜文集《筆端》。
筆端
《筆端》內容簡介:作者自言,民國二十年八月間,幾個不甘於寂寞的中年人,集合攏來辦《濤聲》,由是作者恢復深夜寫文章的舊脾氣,所寫也多為雜燴式的。“到底是中年人了,覺得自己的影子也頗可留戀了”,其中一部分,積聚在這小冊子裡,早先由天馬書店印行,今又由三聯書店重刊。《金樓子·立言》云:“筆,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雲取義,神其巧慧,筆端而已。”作者謙言,為文無所取義,即以“筆端”題名。

目錄

總序
前記
筆端
一 耶穌與基督
二 蘇小小與白娘娘
三 禰正平之死
四 孔老夫子
五 陳夢雷
六 小 紅
七 李叔同先生
八 章太炎先生
九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現代中國散文
談幽默(Humour)
幽默的表出
報告文學(Reportage)
論著作



從《發掘》說到歷史小說


文謅
一 評趙望雲“農村寫生集”及其題詩
二 陶淵明的時代人格與詩
三 詩人心眼裡的農民生活
四 周作人先生的自壽詩
五 論大澤鄉
六 蜜蜂
七 新詩與舊詩
八 新詩家向哪裡走?
別字問題
一 談“別字”
二 續談“別字”
三 再從“別字”談起
白話文言新論
休矣文言
一 什麼是文言
二 兩種錯覺
三 舊文人的文字遊戲
四 鐵樹開花
大眾語問題
一 大眾語文學的實際
二 一幕對話
文白論戰史話
一 幕前
二 《新青年》與林紓
三 學衡派與羅家倫
四 上海的復古傾向
五 章士釗的老虎報
京派與海派
一 京派與海派
二 續談“海派”
三 北平與上海
農村問題
一“回農村去!”
二 回農村去做這個!
婦女問題
一 娜拉出走問題
二 花瓶
三 月經
四 乳房
駝鈴
一 人間世
二 “著”、“教”生克論
三 鬥牛
四 聖彼得大寺
五 黃河之水天上來
六 丹田
七 李迫大夢
八 我的迷惘
九 釣台與西台
十 閒話揚州
百感篇
一 混亂
二 虛無
三 我們的遭遇
四 逃出死亡線
五 風頭
六 疑心生暗鬼
七 書生之見
八 古城會
九 讀史有感
十 讀《孝經》
十一 出氣主義
十二 學問
十三 刑賞忠厚之至
十四 殺錯了人
十五 我們的國慶日
十六 再上一回十字架
十七 生背癰的人
十八 暗殺一
十九 死一
二十 兩扇文章
國故與國今
一 四庫全書禮讚
二 “禮義”舊解
三 論續作一
四 中國的秘密
五 論《莊子》與《文選》
六 從讀經說到讀《左傳》
七 讀經請願記
八 我們為什麼將米拋在新郎新婦身上呢
九 仲尼無父
十 談鑼鼓
泥塊
一 泥塊
二 棺材店
三 天韻樓
四 春
五 苦雨
六 小黑姑娘
七 暨南大學
八 從天通庵到真茹
非孝的故事
談屑
一 杜威先生
二 談魯迅
三 看了《大進攻》
四 我們的扮演
五 我的一個小回憶
六 記約瑟夫
七 《情書第二頁》的流產
八 “洋涇浜”與“世界語”
九 藏書
十 談狗
十一 朱熹與韓健胄與唐仲友
十二 鑑賞標準美
十三 愛莎多娜·鄧肯
十四 倭寇

作者簡介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蔣畈村現劃屬蘭溪)。中國現代作家、學者、記者。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畢業。1921年到上海教書,後任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並從事寫作,以散文創作立足文壇。30年代初主編《濤聲》、《芒種》等刊物。1937年抗戰開始,從書齋走向戰場,任中央通訊社戰地特派記者,曾採訪淞滬戰役、台兒莊戰役及東南戰場,並主持《正氣日報》編務。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大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聞工作。1950年到香港,為多家報刊撰寫專欄文章,並參與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1956年後,曾數次回大陸採訪,並致力於祖國統一大業。1972年7月病逝於澳門。一生著述逾四千萬言,生前出版成書約七十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