笲,讀 fán,是漢字,出自《士婚禮》,古代一種形制似筥的盛器。新婦向舅姑行贄禮時常用以盛乾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笲
- 拼音:fán
- 筆劃:11
- 部首:竹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筆順編號:31431454132
1:古代一種形制似筥的盛器。新婦向舅姑行贄禮時常用以盛乾果等。
《士婚禮》:夙興,婦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見。質明,贊見婦於舅姑。席於阼,舅即席。席於房外,南面,姑即席。婦執笲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於席。舅坐撫之,興,答拜。婦還,又拜,降階,受笲腶脩,升,進,北面拜,奠於席。姑坐舉以興,拜,授人。
從上面看出,笲中放有棗、栗(現在的栗子),也可以放腶脩(duan xiu:切成薄片,並加薑桂在經捶搗而製成的乾肉。)
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席於廟奧,東面,右幾。席於北方,南面。祝盥,婦盥於門外。婦執笲菜,祝帥婦以入。祝告,稱婦之姓,曰:“某氏來婦,敢奠嘉菜於皇舅某子。”婦拜扱地,坐奠菜於幾東席上,還,又拜如初。婦降堂,取笲菜,入,祝曰:“某氏來婦,敢告於皇姑某氏。”奠菜於席,如初禮。婦出,祝闔牖戶。老醴婦於房中,南面,如舅姑醴婦之禮。婿饗婦送者丈夫、婦人,如舅姑饗禮。
笲中也可以放菜。
笲,緇被纁里,加於橋。舅答拜,宰徹笲。
婦見舅姑(公公婆婆)時,所拿的笲,要用一塊緇被(黑色表面的)纁里(淺紅色裡面)的繒(絲織物總成)覆蓋在笲橋上作為裝飾。註:被,表也。笲有表者,婦見舅姑以飾為敬。
從笲字的字形看,從竹,故知為竹器。其形狀類似於漢代的筥𥮱蘆,只是漢代的筥𥮱蘆現在已無法考證。不過,從目前的筥(一種竹編的圓形筐)來推斷,笲大概和筥差不多,只是笲口微弇(口徑小),並且比較不像笲那麼深。
2.猶嚴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正韻》符艱切,𠀤音煩。竹器,所以盛棗脩。《禮·昏義》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注》笲以葦、苦竹為之,其形如筥,衣之以靑繒,以盛棗、栗之屬。
又《廣韻》扶晚切《集韻》父遠切《正韻》甫版切,𠀤音軬。義同。
又《廣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𠀤音卞。義同。 《集韻》同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