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共同主辦的國家級科技類賽事。賽事於2019年3月20日開始網上作品申報。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港澳台地區的35個代表隊和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代表參加。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共評出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58項、二等獎133項、三等獎183項;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29項、二等獎66項、三等獎92項;“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10人;“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10所;“中國科協專項獎”4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 時間:2019年3月20日 至 2019年7月26日
  •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 參賽規模:中國國內35個代表隊和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代表(總決賽)
  • 獲獎數量: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58項、二等獎133項、三等獎183項;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29項、二等獎66項、三等獎92項;“中國科協專項獎”4位
舉辦進程,賽事主題,舉辦信息,舉辦單位,舉辦規模,參賽要求,參賽資格,項目要求,獎懲機制,獎勵機制,懲戒機制,評選情況,評選單位,評選規則,獲獎作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獎,國際優秀獎,專項獎,文化特色,賽事評價,賽事報導,

舉辦進程

2019年1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舉辦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通知》。
2019年3月20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始網上作品申報。
2019年7月20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決賽開幕。
2019年7月25日,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

賽事主題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賽事主題為“創新·體驗·成長”。

舉辦信息

舉辦單位

舉辦規模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港澳台地區的35個代表隊和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代表參加。

參賽要求

參賽資格

凡在競賽申報時為中國國內在校的中小學生均可參賽;中國小校科學教師、科技輔導員,各級教育研究機構、校外科技教育機構和活動場所的科技教育工作者均可申報科技輔導員科技創新成果競賽。

項目要求

  • 學科分類
(一)小學生項目
1.物質科學:研究物質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
2.生命科學: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
3.地球環境與宇宙科學:研究地球與宇宙中有關現象、事物和規律,人類與地球環境、地球與宇宙的關係等。
4.技術:技術創新;將科學、技術套用於生產和生活,綜合設計或開發製作以解決實際問題。
5.行為與社會科學: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的方法研究人或動物的行為與反應,人類社會中的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二)中學生項目
1.數學:包括代數、分析、組合數學、博弈論、幾何與拓撲、機率與統計等。
2.物理與天文學:包括力學、磁學、電磁學、光學、熱學、計算力學、原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電漿物理、核與粒子物理、天文和宇宙學、生物物理、計算物理、材料物理、半導體材料、超導材料、物理演示儀器等。
3.化學: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材料化學、計算化學、環境化學、化學工程、材料工程等。
4.動物學:包括動物行為學、生態學、細胞學、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營養和生長、分類和進化等。
5.植物學:包括植物生長和發育、生態學、遺傳學(育種)、生理學、病理學、分類和進化、農林科學等。
6.微生物學:包括套用微生物學、細菌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微生物遺傳學、病毒學和抗生素等。
7.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包括分析生物化學、醫藥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化學、細胞和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
8.生物醫學: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生理學、疾病遺傳學、營養學、病理生理學、轉化醫學等。
9.環境科學與工程:包括大氣科學、氣候科學、環境對生態系統影響、地球科學、水科學、生物降解、土地開墾、水土保護和改良、水資源管理、污染控制、廢物回收和管理等。
10.計算機科學:包括網際網路技術及通信、計算機製圖技術、仿真/虛擬現實技術、計算科學、網路安全、資料庫、作業系統、編程、物聯網等。
11.工程學:包括航天與航空工程、土木工程、汽車工程、船舶工程、機械工程、制熱與製冷工程、機器人與智慧型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電路、微控制器、感測器、控制系統、信號處理等。
12.行為和社會科學:包括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等。
  • 項目要求
1.每個參賽學生(包括集體項目的學生)在一屆大賽中,只能申報一個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2.參加全國競賽的項目從省級競賽獲獎項目按規定名額擇優推薦。
3.申報項目必須是從2019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過兩年時間內完成的。
4.集體項目要求:
(1)集體項目的申報者不得超過3人,並且必須是同一地區(指同一城市或縣域)、同一學段(國小、國中、高中或中專)的學生合作項目。
(2)集體項目不能在研究過程及參賽中途加入新成員。每名成員都須全面參與、熟悉項目各項工作,合作、分擔研究任務,提交的研究成果應為所有成員共同完成。
(3)每個集體項目應確定一名第一作者,其他為署名作者。在項目申報時,所有成員的信息資料均應在申報表中填寫。
(4)多人集體完成的項目不能作為個人項目申報。如該項目可以分為數個子項目,某個子項目確係某一申報人獨立完成,可以將該項目作為完成人的個人項目申報。
5.連續多年的研究項目,如果曾經參加過以往的創新大賽,再次以同一選題申報參賽時,本次參賽的研究工作需持續一年以上,申報材料必須反映最新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
6.每個項目可有1-3名輔導教師,對學生開展項目研究給予輔助性指導。
  • 不接受的申報
1. 項目內容和研究過程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
2. 涉及有風險的動物、微生物,人體或動物離體組織、器官、血液和其他體液的小學生研究項目。
3. 不符合申報項目要求(參見申報者和申報項目要求)的項目。
  • 申報材料
1.申報書:完整填寫大賽組委會於2019年發布的申報書。
2.查新報告:每名申報者須在項目研究開始前和申報參賽前對項目選題和內容分別進行查新檢索,並至少提交1份真實、規範的查新報告。
3.項目研究報告及附屬檔案:項目研究報告字數應不少於2千字、不超過1萬字,附屬檔案可提交研究項目相關輔助圖片,其他研究日誌、實驗記錄等材料填報清單。如項目中有實物模型,則需提交時長不超過1分鐘的視頻資料,用於證明和演示實物模型的功能和創新點。入圍終審的項目,必須在終審問辯現場向評審提供原始實驗記錄、研究日誌等相關材料,並現場展示項目研究報告中提到的主要創新點。
4.證明材料:項目涉及下列內容的還須提供有關部門的證明材料。
(1)醫療保健用品,由省級以上相關醫療科研部門開具臨床使用鑑定。
(2)動物、植物新品種,由省級以上農科部門開具證明,證明確為培育和發現的新品種。
(3)國家保護的動、植物,由省級以上林業等管理部門開具證明,證明項目在研究過程沒有對動、植物造成損害。

獎懲機制

獎勵機制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新成果獎項分等級獎和專項獎。等級獎獲獎比例約為:一等獎15%、二等獎35%、三等獎50%,頒發證書和獎牌,由主辦單位進行表彰;專項獎由設獎單位進行表彰,頒發證書、獎金或獎品等。

懲戒機制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申報和初評階段,出現對參賽項目的投訴且經調查屬實,或經評審專家調查發現參賽項目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等問題,將取消作者參賽資格。終審階段,如發現參賽項目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將取消作者獲獎資格;項目作者答辯情況或研究項目實際水平不符合獲獎標準,經評審委員會表決,可不授予競賽獎項。

評選情況

評選單位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審委員會由國內外科研和教育領域的專家組成,負責制定評審辦法,對評審日程和評審標準等做出規定,並按照競賽規則和評審辦法獨立完成評審工作;同時設立評審監督委員會,由專家和主辦單位代表組成,負責制定評審紀律,對評審工作進行監督。

評選規則

  • 評審原則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評審委員會按照“三自”和“三性”原則進行評審:
1.自己選題: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提出、選擇或發現的。
2.自己設計和研究:設計中的創造性貢獻必須是作者本人構思、完成。主要論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
3.自己製作和撰寫:作者本人必須參與作品的製作。項目研究報告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
4.創新性:指項目內容在解決問題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使用、設備或工具的設計或使用方面的改進和創新,研究工作從新的角度或者以新的方式方法回答或解決了一個科學技術課題。
5.科學性:指項目選題與成果的科學技術意義,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的合理和正確性,依據的科學理論的可靠性等。
6.實用性:指項目成果可預見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研究項目的影響範圍、套用價值與推廣前景。
小學生項目的評審重點考查項目研究過程中對於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套用。
  • 評審程式
1.資格審查:大賽組委會根據規則對所有申報項目材料進行資格審查。審查過程中如發現項目申報材料存在問題或缺失,申報者可在組委會規定的修改時間內對項目材料進行修改和補充,符合規則的項目可獲得參加初評的資格。
2.初評:通過參賽資格審查的項目由評審會組織學科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網路評審。項目初評通過率約為80%。通過初評的中學生項目入圍參加終審,參評一、二、三等獎;通過初評的小學生項目成績排序排名前50%項目入圍終審,參評一、二等獎,其餘項目獲得三等獎。
3.終審:
(1)等級獎評審:大賽組委會選聘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專家組成終審評審委員會,通過現場審閱材料和項目問辯,評選產生大賽各獎項。入圍終審的項目須申報者本人參加終審評審活動,如未參加終審的中學生項目將視為自動放棄參賽資格,如未參加終審的國小項目給予三等獎,由此產生的名額空缺不予遞補。
(2)專項獎評審:由設獎單位單獨評選或委託大賽評審會評選。專項獎評審原則不得與大賽評審原則相悖。

獲獎作品

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評出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58項、二等獎133項、三等獎183項。

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獎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評出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29項、二等獎66項、三等獎92項。

國際優秀獎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國際參賽項目終審評出一等獎13項、二等獎29項、三等獎44項。

專項獎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評出“中國科協主席獎”4項,“茅以升科學技術獎”10項,“高士其科普獎”20項,“‘國科大’科技創新獎”11項,“北京理工大學科技創新獎”10項,“澳門大學科技創新專項獎”15項,“上海STEM雲中心專項獎”21項,“中鳴科學獎”20項,“安恆杯專項獎”9項,“《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全國)專項獎”10項,“《中國科技教育》雜誌專項獎”10項,“DF創意之星”18項,“中銀創新科技獎”6項,“工銀澳門科研創新專項獎”8項,“澳門電訊數碼澳門專項獎”5項,“巴西國際青年科技競賽專項獎”1項,“印尼發明與創新促進會專項獎”1項,“印尼國際科學發明展專項獎1項,“義大利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會專項獎”1項,“盧森堡科學博覽會專項獎”1項,“突尼西亞科學技術未來協會專項獎”1項,“土耳其國際科學能源與工程競賽專項獎”1項,“佩頓專項獎”3項,“博通國際交流獎”1項,“英特爾英才獎”18項,“十佳優秀科技輔導員獎”10位,“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10所,“十佳優秀科技實踐活動”10項。

文化特色

  • 2019科學教育國際論壇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期間舉行了2019年科學教育國際論壇, 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餘名科技教師、優秀中國小校長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參加了論壇。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2019年科學教育國際論壇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總決賽期間在澳門大學舉行了中國科協主席與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少年見面會,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出席,共有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港澳台地區的近40名中小學生參加。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中國科協主席與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少年見面會

賽事評價

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賽規模再創新高,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新華網 評)

賽事報導

中國內外包括但不限於新華網海外網北國網中國青年網等多家媒體報導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也進行了全程跟蹤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