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以前叫西宅,土改時稱東石鎮第三基點,合作化時為東莊三社,公社設時社東石大隊第三中隊,1985年撤大隊成立東石鎮第三居委會。
社會文史
社區範圍有東石中心國小,仁和幼稚園,北面有
僑聲中學。文化景點有老人活動中心(待建中)、福竹林殿七王爺館、朱王爺館,市級文化保護單位珠澤蔡氏宗祠、西霞蔡氏宗祠、祖宇10餘座,北面有竺世庵觀音寺。
台胞祖籍地、據族譜載最早遷居台灣是七世蔡體斌萬曆八年(1580年),後大部在順治、康熙、乾隆年代,以第一代遷移為一戶,計有168條,居住地有後鎮、蚵仔寮、布袋咀、公北、高雄等38個地名,鄉親超過萬人。
社區是重點僑鄉,旅居地有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仰光、加拿大、日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地,估計僑胞數千人。
歷代先賢
明朝天順年間抗倭先烈南京軍政蔡日昇,貢生、舉人、秀才數十人,台灣憲兵大隊長黃浦軍校18期畢業蔡尤卻,志願軍連長蔡世榮,縣政協付主席蔡尤淘、蔡英文,僑伶鄉賢有蔡德成、蔡世海、蔡天星、蔡海瑞、蔡金泉、蔡東橋。
企業經濟
生活來源,解放前以海蠣、魚湖小什海等海業為主,次手工織布,僑匯、農業。解放後以農業為主,次企業工資、僑匯、海業。四十年代圍墾永安海埭100畝,五十年代處圍墾門口埭20餘畝,使經濟轉向農業。1956年海灘被國家徵用圍作晉江鹽場,海業受損。1958年永安新埭劃給二居,長期來處於低收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為改變經濟狀況,引外資僑資先後建街道店樓497間,灣道綜合市場一座,經濟結構轉向商業企業。社區範圍有公有企業晉江紡織廠、晉江鹽場、工商管理分局、工商銀行、東石供水公司、東石肉聯廠、石獅東石車站。外資、合資、私有企業家。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7640萬元,人均收入9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