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斯派克·李
- 編劇:大衛·貝尼奧夫
- 主演:愛德華·諾頓,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里·佩珀,羅莎里奧·道森
- 製片人:斯派克·李,托比·馬奎爾
- 出品公司:試金石影片公司
- 中文名:第25小時
- 外文名:25th Hour,The 25th Hour
- 其它譯名:轉折一刻,一線曙光
- 出品時間:2002年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劇情
- 片長:135min
- 上映時間:2002年
- 對白語言:英語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這是芒蒂·布羅艮入獄前的最後24小時,當第25小時開始的時候,面對他的將是長達七年的囹圄歲月。
他曾經是曼哈頓叱吒風雲的毒品販子,那些他即將告別的生活充滿了紐約最烏煙瘴氣的夜總會裡的紙醉金迷,也有和親人之間的隔閡。在這最後一天,他試圖與父親重新取得聯繫;還與兩個最好的朋友:雅克布與斯洛特里聚會。Monty離進監獄只剩下幾個小時的時間了,他開始懷疑是不是女友出賣了他。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布景師 |
---|---|---|---|---|---|---|---|---|---|---|---|---|
斯派克·李 托比·馬奎爾 愛德華·諾頓 朱莉婭·蔡斯曼 尼克·維切斯勒 | 《25小時》 | 斯派克·李 | Mike Ellis Tracey Hinds Paul Hogan Jeanine Hunter Michael A. Pinckney | 大衛·貝尼奧夫 | 羅德里格·普瑞托 | 泰倫斯·布蘭查德 | 巴里·亞歷山大·布朗 | Aisha Coley | James Chinlund | Nicholas Lundy | 桑德拉·赫爾南德茲 | Ondine Karady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Monty演員:愛德華·諾頓曼哈頓叱吒風雲的毒品販子,因為藏在沙發里的毒品被發現而被起訴,被判入獄7年。離進監獄的最後25小時,Monty能否改變自己的生活。
- Naturalle演員:羅莎里奧·道森在學生時期與Monty一見鐘情,是Monty的摯愛,也是最不希望出賣自己的人
- Frank Slaughtery演員:巴里·佩珀Monty的死黨之一,為了生活整天在公司忙碌的工作,在Monty入獄前將其打破相。
- Jacob Elinsky演員:菲利普·塞默·霍夫曼Monty的死黨之一,是一名膽小的英語老師,對班上女同學有好感,但礙於關係而不敢有任何舉動,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影片在紐約布魯克林、斯坦頓島、布朗克斯、曼哈頓和皇后區五個地區取景拍攝。
- 影片開拍時,9·11事件剛剛發生不久,不過斯派克·李在影片中並沒有避諱提及9·11,而是希望向觀眾展示災難之後的紐約城,通過片中的一扇大落地窗,觀眾甚至可以看到在廢墟上工作的推土機和工人。
- 買下小說改編拍攝權的托比·馬奎爾起初曾想出演本片,但他後來選擇了《蜘蛛俠》,並改任本片製作人。
- 布萊特妮·墨菲曾有望扮演片中瑪麗,但後來退出。
- 艾麗西亞·凱斯曾是扮演娜楚麗的最初人選。
- 芒蒂在房中掛有1967年《鐵窗喋血》海報。
- 在長達5分鐘的浴室獨白中,愛德華·諾頓說了40次“Fuck”。
- 愛德華·諾頓稱他將出演《紅龍》的所有片籌都投入了該片。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其實早在小說出版之前,Industry Entertainment電影公司和製作人托比·馬奎爾就已經買下了電影拍攝權。製作人朱莉婭·蔡斯曼和執行製片人尼克·維切斯勒非常喜歡本片素材,而且希望由剛剛出版處女作的貝尼奧夫親自改編劇本,因為沒人會比他更了解整個故事。
雖然影片主人公芒蒂·布羅根是個令人生厭的毒販,但斯派克·李沒有絲毫顧慮。他說:“當物色影片時,我從不會根據影片人物是否值得同情而作出選擇。芒蒂·布羅根是個毒販,觀眾會認為他不值得憐憫,但在很多時候,不值得同情的人物成就了很多最棒的電影。總之,只要電影故事能吸引我,我就願意接拍。”
幕後陣容
音樂是斯派克·李電影中的標誌性元素,泰倫斯·布蘭查德一直在為他的電影創作配樂。在《25小時》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李說。布蘭查德的配樂在倫敦錄製,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的80名音樂家共同演奏而成。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25th Hour Productions
2. 40 Acres & a Mule Filmworks [美國]
3. Gamut Films
4. Industry Entertainment
5. 試金石影片公司 [美國]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
美國 | 2002年12月19日 |
捷克 | 2003年1月 |
德國 | 2003年2月12日 |
義大利 | 2003年2月17日 |
法國 | 2003年3月12日 |
瑞典 | 2003年3月14日 |
冰島 | 2003年3月14日 |
芬蘭 | 2003年3月21日 |
挪威 | 2003年3月31日 |
丹麥 | 2003年4月1日 |
瑞士 | 2003年4月2日 |
影片評價
影片充滿了一種導演對紐約這個城市深深的哀惋,在老布羅艮的酒吧里有從樓牆外落下的消防隊員照片,讓人不由得聯想到9.11。而影片中芒蒂和自己的狗坐在布魯克林,凝視整個下曼哈頓的鏡頭與其說是這個角色的需要,不如說更多是斯派克·李感情的需要。斯派克·李拍出了紐約,這個芒蒂即將告別的城市所具有的一切:骯髒的空氣,人們的悲傷,憤怒。在他的鏡頭裡有一種9.11後悲愴的味道。在原作小說里那個看不見的城市背景在斯派克的鏡頭裡變成了前景,並被哀傷的凝視著。曾經為《弗里達》和《8英里》掌鏡的羅得里格·普萊厄托給影片增色不少。同時,與斯派克·李合作的音樂家特倫斯·布蘭夏所做的陰鬱音樂也和電影的鏡頭絲絲入扣。(搜狐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