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業
第六屯鄉歷屆領導班子團結奮進,帶領民眾,真抓道擔酷實幹,從牛阿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入手,抓經濟、抓建設,促發展,各項事業均取得顯著成效。累計投資2300多萬元,進行了水、電、路、通訊、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農田水利建設投資達979萬元,全鄉共有75項工作受到縣級以上表彰,獲得國家和省級以上表彰的12項,先後建成三合屯村和第九屯村兩個蔬菜基地,第六屯村養殖基地。新建第六屯中心幼稚園和第六屯中心國小校兩棟高標準教學樓。
歷史沿革
第六屯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幾年考古發現北郭家窯村漢代遺址,第三屯村遼代遺址,第六屯村明代古城牆,第九屯清代古城牆。據明《宣府鎮志》記載,第六屯鄉屬明宣府鎮萬全右衛城三個屬堡整罪堡朵(第三屯、第六屯、第九屯)。清代《宣化府志》記載,第六屯鄉屬宣化府萬全縣南鄉三個村莊。民國初年屬萬全縣三區管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萬全芝民淚縣第六屯村公所編為鄉公所,鄉長李忠。1938年9月1日,日軍將原屬萬全縣洋河南16個村劃入懷安縣,分別在第四屯·第六屯.第九屯建立三個偽大鄉,第六屯偽大鄉.鄉長高裕明,管轄二堡子村以西,第九屯村沙河以東75.1445平方公里。1946年傅作義占領萬全縣,在第六屯村設立萬全縣安定鄉,鄉長常進於管轄今鄉全境,13保174甲。1948年11月30日,第六屯村解放,暫時由懷安縣左衛區管轄。1953年4月,懷安縣劃鄉,第六屯鄉駐第六屯村,李在珍任鄉黨總支書記,轄第六屯.第三屯.笫九屯,二堡子和郭家窯5個村,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62年新建第六屯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第六屯、二堡子、第巴漏歸三屯、三合屯、第九屯、楊家窯、店溝、僧官莊、李卜梁、閻家嶺、冀家窯、龍泉寺、北郭家窯、常家溝14個行政村。2002年,李卜梁合併常家溝村,冀家窯合併閻家嶺村。
經濟概況
進入冬季農閒時節,懷安縣第六屯鄉柴左線道路達應判兩旁草編加工場地內草垛如山,機器轟鳴,來往車輛絡繹不絕,呈現出一片繁忙紅火的場面。這是該鄉積極引導農民創新觀念求發展,把脈市場擴產業取得的可喜成果。據了解,該鄉3000畝水稻的稻草,使草編從業人員人均增收2000元,稻草加工已成為該鄉農民的一條重要致富路。
懷安縣第六屯鄉水稻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廣闊,稻草資源極其豐富。過去由於受多年傳統習慣的影響,稻草在村民眼中一文不值,不是焚燒就是丟棄,既污染環境又容易引發火災,該鄉黨委、政府面對這一現狀,積極探索,多方考察,抓住近年
大棚蔬菜、礦廠、磚廠高漲生產的有利時機,積極引導農民破除舊觀念,充分利用廢棄稻草搞草簾、草繩子加工生產實現增收。該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產業發展,在生產場地、電力保障、產品銷售等方面為加工戶提供便利,使全鄉草編加工戶迅速發展到60多戶,吸納閒散勞動力600多人,所產的草簾全部遠銷山西、內蒙古及全省各地。
第六屯鄉改善百姓生活環境,興建第六屯人民公園;努力發展鄉村旅遊,先後投資數億建成二堡子村稻香田小鎮、北郭家窯頤養苑度假村,常家溝碹窯小鎮三個旅遊區,成功舉辦張家口旅趨辨束檔游大會分會。第六屯村蹦鼓舞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九屯村軟秧歌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六屯鄉改善百姓生活環境,興建第六屯人民公園;努力發展鄉村旅遊,先後投資數億建成二堡子村稻香田小鎮、北郭家窯頤養苑度假村,常家溝碹窯小鎮三個旅遊區,成功舉辦張家口旅遊大會分會。第六屯村蹦鼓舞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九屯村軟秧歌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