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

“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於2007年10月3~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為充分了解國際馬克思大會和當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專門組團參加了這次大會,加上國內其他一些機構和大學的專家,國內共有20多人參加了本屆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五屆國際馬克思大會
  • 外文名:Congrès Marx International V
  • 舉辦時間:2007年10月3日 至 10月6日
  • 舉辦地點巴黎
  • 主題:另一種全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
會議基本情況,會議內容,

會議基本情況

這屆大會沿襲了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傳統(自1995年起),由法國左傾雜誌《今日馬克思》負責組織,大會主席由該雜誌的負責人雅克·比代和熱拉爾·迪梅尼爾擔任。歐洲的一些左傾雜誌和組織,如《反潮流、馬克思批判》、《共產主義批判》、“羅薩·盧森堡基金會”、“馬克思研究會”等協助組織這屆大會。
大約有400多人出席這屆大會,除歐洲大陸學者以外,還有南美和亞洲的一些參加者。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旁聽了分會。參加這屆大會的比較著名的左傾學者有:法國的雅克·比代,熱拉爾·迪梅尼爾,德國的沃爾夫岡·豪克,荷蘭的米夏埃爾·克拉特,埃及的薩米爾·阿民,日本的平子友長等。英美等地區的學者寥寥無幾,其中一些很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沒有與會,這種情況可能與大會語言採用法語有關。
大會開幕式在巴黎索邦大學的圓形劇場舉行,其餘的會議和討論均在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系所在的教學樓舉辦。大會一共設有11個分會,分別是:文化,法律,生態,經濟,女權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哲學,政治學,社會主義,社會學。會議根據提交的論文,在一些分會下又設有不同題目的專場討論會。
大會是由單純的學術團體組織的,得到的資助比較少。在開會期間,由於有些原先預定發言的人沒到,經常出現臨時更換髮言人的情況。但是,各個分會場的氣氛相當活躍,討論也很熱烈,與會者私下交流也比較多。大會沒有閉幕式,也不提供發言材料,所有相關內容都掛在會議的網站上。

會議內容

如果說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兩個分會還具有很濃厚的基本理論探索和馬恩版本學的研究的話,那么,在法律、生態、經濟、政治學、社會主義等分會場,這屆大會又表現出十分強烈的時代色彩,涉及當今世界、尤其是歐洲大陸和法國當下遇到的諸多實踐問題,比如,美國霸權主義的危機及世界主義運動,前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回顧,全球化意識形態的陷阱,社會主義與民族運動,歐洲社會—經濟中的衝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世界霸權的再生中的角色,全球商品鏈或者剩餘價值的全球生產,歐洲民主的崛起和反對拉美普遍貧困的鬥爭,歐洲社會新秩序的同質與異質,法國伊斯蘭教徒合法表現的鬥爭強度及鬥爭結果的思考,關於歐洲極右派對政治危機的套用,義大利左派的統一與重建,歐洲一體化的影響,資本主義全球化對巴西1990年至2005年工資關係和剝削帶來的衝擊,拉美的反抗運動,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屆大會還設有拉美和亞洲(中國和日本)專場,集中討論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現實問題。大多數與會者都密切關注中國當代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對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了質疑,如私有制企業及與之相關的所有制問題,工會的政治地位和社會作用,“新無產階級”(即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充分就業、醫療保險,等等。有些著名學者對中國的發展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豪格認為,中國太考慮現實利益,缺少理念(ideal)。阿明則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一樣,不屬於最不已開發國家,而是屬於後發展的國家,中國已經不代表最受剝削和壓迫的南方貧窮國家的利益。這些西方學者的提問和質疑都表明:有些西方學者,甚至左傾學者對中國國情理解不夠,有時是帶著有色眼睛來看中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