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是朱大偉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4年12月。

該書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技術變革和價值觀念等維度,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歷史進程,特別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所產生的客觀影響。該書指出,戰後的和平發展模式對戰後的世界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一種體現著“平等主義”“合作主義”和“多邊主義”精神的發展模式,它推動了戰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和發展,加大了世界的相互依存的程度,促進了世界良性的整體發展與和平維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
  • 作者:朱大偉
  • 類別:政治學著作
  • 字數:289千字
  • 首版時間:2014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梳理並分析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在近現代(1500—1945)的演變(內涵、階段表現特徵和演變動因)以及資本主義侵略發展模式與近代以來的戰爭、衝突,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之間的關聯;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推動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從侵略發展到和平發展轉換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機理;在證實和平發展模式在戰後世界存在的同時,簡要探討資本主義世界的和平發展導向對戰後世界進程的影響;探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戰後世界發展模式轉換的影響機制,並探討社會主義制度與世界和平發展之間的關係。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近代資本主義侵略發展模式的歷史考察
第三章 戰時盟國關於新秩序的思考與和平發展模式的孕育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產與戰後世界和平發展模式的形成
第五章 戰後世界和平發展模式的意義與前景
第六章 結語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因其持續時間之長,覆蓋面之廣,戰爭強度和烈度之大,給國際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現代工業文明幾乎毀於一旦,人性也遭受了嚴重踐踏和挑戰。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對立的統一體。戰爭與和平是相互聯繫、相互對立、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體,是人類社會曲折前行的伴侶。當人類的戰爭活動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高峰狀態時,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示出戰爭對人類文明與生存有可能造成無法想像與控制的毀滅性的災難時,世界人民表現出比既往更強烈的對和平發展的希冀,遂開始對戰爭進行系統反思,尋求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之路。另外,以美、英、蘇、中為首的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打敗了法西斯國家,清除了戰爭勢力,動搖了殖民統治根基,重建了戰後新的國際秩序,為戰後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轉換開闢了道路。基於此,《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近代以來征服與掠奪的侵略發展模式的衰落與戰後和平發展模式的興起是影響一國發展模式選擇的成本—收益的天平發生傾斜的結果。近代以來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政治、經濟、技術和文化觀念的變遷使得領土征服成為一種成本高而收益低的發展模式,因而,領土征服的侵略發展模式無論是出於道義的考量還是出於理性的選擇,都逐漸被國際社會所拋棄,而和平的經濟擴張和國內自我改良的改革則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獲取權力和財富的道路選擇。
②戰後以西歐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了福利國家建設的自我發展之路,究其原因,較大程度上是源於這些國家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起源的反思。畢竟是貧困、失業以及財富分配的不公才導致法西斯主義在相關國家內部的興起,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定意義上講,戰後福利國家建設,作為資本主義制度變革生產關係以開拓生產力發展的更大空間的一種努力,是資本主義國家對過去以對外擴張的方式解決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替代補充方案。
③20世紀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創新,它是作為資本主義侵略發展模式的對立面而出現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作為社會主義制度思想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所蘊含的和平倫理,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是和平發展的國家,並且通向人類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唯一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的確立和共產主義社會的來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模式的轉換》
2014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5320-8

作者簡介

朱大偉,1981年出生,安徽阜陽人,先後在安徽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和武漢大學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贛南師範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外關係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