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

2015年6月13日,隨著長達12小時的初審會議結束,第九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入圍名單終於塵埃落定,最終在1117部影片中,67部影片突圍,其中學生電影競賽單元入圍29部,青年電影競賽單元入圍38部。此次入圍影片首映占比達到了80%。

入圍影片,影展短片,

入圍影片

從入圍影片的總體情況來看,FIRST延續了一貫的多樣性取向,對藝術/作者電影、類型/商業電影等不同維度的電影形態都秉持著包容態度,讓創作導向不同的導演都能找到表達的落腳點。而作為著重推廣青年導演處女作的電影展,值得一提的是,FIRST本屆入圍影片中的幾部導演處女作,電影語言、主題開掘、類型敘事的嘗試等方面都讓人欣喜。
曾經參與編劇《闖入者》(王小帥導演)的李非,其導演處女作《命運速遞》、王一淳導演處女作《黑處有什麼》皆是世界首映,兩部影片對類型化敘事的嘗試獲得初審一致認可。據影展組委會介紹,《黑處有什麼》目前面臨後期製作資金問題,尚未完全成片,對此可能對影片展映及推廣造成阻礙,組委會表示將竭力促成導演完成後期工作。曾憑藉紀錄片《浩然是誰》、《路上》入圍多個國際電影節的導演楊弋樞,此次帶來了劇情片處女作《一個夏天》,以冷靜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女人的生命境遇,獲得入圍。
與類型片不同的是,《那片湖水》因冷峻實驗風格的影像語言引發了爭論,某初審認為影片的表現手法與中國現實狀況是脫節的,而另一種觀點卻認為《那》一片深入刻畫了影片表現群體的真實心靈,最終影片還是憑藉藝術語言的獨特獲得入圍。放眼國際影片入圍部分,勞拉·比斯普瑞導演的長片處女作《處女之誓》以其對女性性別意識覺醒與身份尋找的探討,給人帶來沉靜而震撼的觀影體驗與精神力量;前不久斬獲第65屆柏林電影節最佳處女作影片的墨西哥電影《六百英里》也強勢入圍。
紀錄片質量較高,深度探討社會議題、挖掘個體生存狀態
由於參賽紀錄片質量普遍較高,紀錄片是今年競爭比較激烈的部分,不管是對社會議題的深度探討,還是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挖掘,都呈現出紀錄片的社會價值。學生單元入圍影片、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馬倩雯的作品《活著》更是激發了初審評審對於紀錄片評價標準的討論,比如紀錄片的評價如何在電影本體與題材之間尋找平衡。
入圍名單中關注巨觀社會議題的作品,多從個體生活狀態出發,啟發觀眾對現實的思考。《活著》通過表現尿毒症患者及其家庭群像來折射器官移植問題,贏得了認可。許儒安的作品《我們的家園,不賣》則探討了台灣土地徵收問題和對土地的情感、顧曉剛導演的《種植人生》通過一家人回歸田園生活的人生步履,對農村的種植觀念做了深度探討。而吳建新的《九叔》則通過影片人物的追述,展現了社會管理的灰色地帶,挖掘社會問題的根源。
除此之外,亦有眾多觀察社會邊緣人群的優秀紀錄片入圍,其共性是摒棄了獵奇心理,表現視角客觀。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朱宇的作品《月伴》對吸毒者的表現較為新穎,以近距離的聆聽,客觀展示了個體經歷,讓觀者從不同角度對毒品和吸毒人群進行認知。而青年單元入圍紀錄片、張國棟的《小喇嘛的春節》也沒有攫取宗教的噱頭,而是通過小喇嘛的個體視角展示了生活的智慧。
在同類型的三屏實驗片中,《往川》對工業沒落和人的關係表達更為清晰,評價較高。相似的毛氈動畫《種》和《盛開》,則雙雙入圍。這為青年導演們提供了一種創作內省的契機。

影展短片

2015年FIRST青年電影展短片部分出現了往年所缺少的影片類型和題材。中國戲曲學院李宇平導演的劇情片《亞力坤》從新疆兒童的視角簡單直白地描摹人性,於觀者心有善意,某初審表示這是一部鮮見的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同樣來自中國戲曲學院學生馬思濃的同性戀題材短片《一八九五公里》也獲得入圍。來自NYU電影學院和英國倫敦城市大學的華人學生作品《兔子先生》和《Triangle》,更是國內短片創作中所缺乏的科幻類型,影片在軟科幻的外殼下對倫理關係進行了探討。而中國美術學院張林的短片《魚》,被認為已達到國際水準。
主競賽67部入圍影片已送至複審評審手中,7位複審將於6月28日決定最終的提名影片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