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680—681年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第六次公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召開地點:君士坦丁堡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680—681年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第六次公會議)。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680—681年在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第六次公會議)。由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召開。與會者從起初的四十名增加到最後的一百六十名。皇帝判處一志論派為“...
七大公會議是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指公元4—8世紀基督教召開的七次世界性宗教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325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381年)、以弗所公會議(43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451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553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680—681)、第二次尼西亞公...
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會議英文是源自希臘文 ,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後日東西分裂的卡爾西頓公會議...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解決了三一論問題後,基督論即成為4~5世紀神學爭論的中心。448年,主張一性論的代表人物優提克斯被君士坦丁堡教會會議判為異端,優提克斯利用政治關係唆使皇帝提阿丟斯二世於449年召開以弗所會議(即後世天主教會所謂“強盜會議”)進行翻案。提阿丟斯二世死後,其繼位者馬吉安和女皇普爾凱麗婭為迎合...
許多世紀以來教皇們反對君士坦丁堡主教獲得這種地位,因為這將改變基督教會業已形成的等級制度。但是在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宣布了如下信綱:“君士坦丁堡主教應享有與羅馬主教同等的地位和榮譽,因為君士坦丁堡是新的羅馬”。教皇達馬蘇斯一世和格列高利一世拒絕承認這個信綱,這一舉動極不尋常且受到了質疑和譴責...
但必須保留東正教儀式、祈禱時使用希臘語、神父可以結婚、舉行聖餐禮時餅酒同領等。1443年9月會議遷至羅馬舉行,1445年結束。1439年7月6日的決議,後因東正教會改變態度,而未能實現。1453年5月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亡。1472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宗教會議,正式拒絕合併,是為東、西方教會最終分離。
公會議英文是 英語: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 Οικουμένη,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日後東西分裂的迦克墩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只...
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基督一志論視為異端,支持了馬克西穆斯的觀點,並給他封聖。他的瞻禮日期8月13日和8月21日。懺悔者的稱號意思是說他因堅守基督教信仰而受苦,但是並不是直接殉道。早期生活 馬克西穆斯生於巴勒斯坦,但他很有可能出生在君士坦丁堡。因為他曾做過赫拉克略的國事秘書,所以人們推斷他出生於...
及至680年由皇帝君士坦斯四世召開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時,羅馬主教阿加篤(Agatho,678--681在任)宣布此說為“異端”,並絕罰洪諾留。發展歷史 【1】公元七世紀初拜占庭皇帝契拉克流(Heraclius),因為波斯軍隊入侵,為了爭取基督一性派的支持,共同抵抗外侵,而採取和解態度。但是觸發了基督是一個意志或二個意志...
第三節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一 《寬容敕令》二 《米蘭敕令》三 國家教會 第四節 七次大公會議 一 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公會議 二 第二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公會議 三 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 四 “以弗所強盜會議”五 第四次大公會議——卡爾西頓公會議 六 第五次大公會議—...
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教規VII,以及680年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以的教會XCV均宣布撒伯里烏派的洗禮無效,證明那時形態論仍然存在。撒伯里烏主義已經被絕大多數接受德爾圖良思想的基督教會所拋棄,而神具有三個獨立的,同等同質的三個位格的這種思想四世紀最終在阿塔納修的信條(Athanasian Creed)中清晰的表述和...
從而完成神性與人性的結合,成就了“道成肉身”。因此他主張“基督具有人性,而非人格。”由於該說只承認基督具有人的魂和體,否認他有人的靈,正統派認為這樣便否認了基督人性的完全,所以竭力加以反對。該說於四世紀七十年代首先在羅馬和安提阿遭到譴責,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上被判為異端。
7世紀時有關基督論的派別。該派認為基督雖具有神人二性,但只有神的意志和作用,而無人的意志和作用。681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判其為異端。其學說對黎巴嫩馬龍派教會一度很有影響。保羅派 10世紀時盛行於保加利亞的派別。該派5世紀時始傳於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據說有不少馬西昂派成員加入。其教義接近摩尼教,...
兩派在神學的爭論成為無止無休論戰,此爭論被提到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討論,結果此派被斥為異端,其後更被驅逐和迫害。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召開,聖靈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而阿里烏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確立,阿里烏派從此大勢已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
事件 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i),是教會歷史上第二屆大公會議,於381年5月——381年8月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紀年 東晉太元六年;前秦建元十七年 大事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 本年年表 公元381年(東晉太元六年),高僧慧遠掛錫寒溪,於吳王...
公元325年尼西亞公會議將否認聖子具有與父同等神性的阿里烏派定為異端,381年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在確認尼西亞會議決議的同時將“聖靈受造派”定為異端,並制定《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三位一體信條始得確立,但在對條文的細節闡釋上仍有差異。“三位一體”這個概念最初由堪稱拉丁第一教父的德爾圖良提出。其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