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是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國發〔2022〕4號,以下簡稱《通知》)的要求,為保障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工作科學有序開展,制定本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 發布時間:2022年
印發通知,方案全文,

印發通知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農建發〔202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次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農墾總局:
遵照《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國發〔2022〕4號)要求,我們會同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織編制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現予印發。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編制本地區的實施方案,2022年6月底前報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代章)
2022年2月17

方案全文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國發〔2022〕4號,以下簡稱《通知》)的要求,為保障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工作科學有序開展,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意義
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類型及分布規律,查清土壤資源數量和質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結果可為土壤的科學分類、規劃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科學支撐,也可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一)開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耕地占用剛性增加,要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數量狀況和質量底數。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二普”)距今已40年,相關數據不能全面反映當前農用地土壤質量實況,要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守住耕地紅線,需要摸清耕地質量狀況。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國土三調”)已摸清耕地數量的基礎上,迫切需要開展土壤三普工作,實施耕地的“全面體檢”。
(二)開展土壤三普是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節約水土資源,促進農產品量豐質優,都離不開土壤肥力與健康指標數據作支撐。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需要詳實的土壤特性指標數據作支撐。指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土種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需要土壤養分和障礙指標數據作支撐。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化、精準化,需要土壤大數據作支撐。
(三)開展土壤三普是保護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大量廢棄物排放直接或間接影響農用地土壤質量:農田土壤酸化面積擴大、程度增加,土壤中重金屬活性增強,土壤污染趨勢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威脅。土壤生物多樣性下降、土傳病害加劇,制約土壤多功能發揮。為全面掌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性狀、耕作造林種草用地土壤適宜性,協調發揮土壤的生產、環保、生態等功能,促進“碳中和”,需開展全國土壤普查。
(四)開展土壤三普是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提高水土光熱等資源利用率。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最佳化農林牧業生產布局落實落地,因土適種、科學輪作、農牧結合,因地制宜多業發展,實現既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又保食物多樣,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需要土壤普查基礎數據作支撐。
二、普查思路與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耕地保護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遵循土壤普查的全面性、科學性、專業性原則,銜接已有成果,借鑑以往經驗做法,堅持摸清土壤質量與完善土壤類型相結合、土壤性狀普查與土壤利用調查相結合、外業調查觀測與內業測試化驗相結合、土壤表層採樣與重點剖面採集相結合、摸清土壤障礙因素與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專業支撐相結合,統一普查工作平台、統一技術規程、統一工作底圖、統一規劃布設採樣點位、統一篩選測試化驗專業機構、統一過程質控;按照“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各方參與”的組織實施方式,到2025年實現對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體檢”,摸清土壤質量家底,為守住耕地紅線、保護生態環境、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普查對象與內容
(一)普查對象。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點調查與食物生產相關的土地,未利用地重點調查與可開墾耕地資源相關的土地,如鹽鹼地等。
(二)普查內容。包括土壤性狀普查、土壤類型普查、土壤立地條件普查、土壤利用情況普查、土壤資料庫和土壤樣品庫構建、土壤質量狀況分析、普查成果匯交匯總等。以完善土壤分類系統與校核補充土壤類型為基礎,以土壤理化性狀普查為重點,更新和完善全國土壤基礎數據,構建土壤資料庫和樣品庫,開展數據整理審核、分析和成果匯總。查清不同生態條件、不同利用類型土壤質量及其退化與障礙狀況,摸清特色農產品產地土壤特徵、耕地後備資源土壤質量、典型區域土壤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全面查清農用地土壤質量家底。
1. 土壤性狀普查。通過土壤樣品採集和測試,普查土壤顏色、質地、有機質、酸鹼度、養分情況、容重、孔隙度、重金屬等土壤物理、化學指標,以及滿足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微量元素;在典型區域普查植物根系、動物活動、微生物數量、類型、分布等土壤生物學指標。
2. 土壤類型普查。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類成果為基礎,通過實地踏勘、剖面觀察等方式核實與補充完善土壤類型。同時,通過土壤剖面挖掘,重點普查1米土壤剖面中沙漏、礫石、黏磐、砂姜、白漿、鹼磐層等障礙類型、分布層次等。
3. 土壤立地條件普查。重點普查土壤野外調查採樣點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植被類型、氣候、水文地質等情況。
4. 土壤利用情況普查。結合樣點採樣,重點普查基礎設施條件、種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設施情況、植物生長及作物產量水平等基礎信息,肥料、農藥、農膜等投入品使用情況,農業經營者開展土壤培肥改良、農作物秸稈還田等做法和經驗。
5. 土壤資料庫構建。建立標準化、規範化的土壤空間和屬性資料庫。空間資料庫包括土壤類型圖、土壤質量圖、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圖、地形地貌圖、道路和水系圖等。屬性資料庫包括土壤性狀、土壤障礙及退化、土壤利用等指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土壤數據管理中心,對數據成果進行匯總管理。
6. 土壤樣品庫構建。依託科研教育單位,構建國家級和省級土壤剖面標本、土壤樣品儲存展示庫,保存主要土壤類型樣品和主要土屬的土壤剖面標本和樣品。有條件的市縣可建立土壤樣品儲存庫。
7. 土壤質量狀況分析。利用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狀、剖面性狀和利用情況等基礎數據,分析土壤質量,評價土壤利用適宜性。
8. 普查成果匯交匯總。組織開展分級土壤普查成果匯總,包括圖件成果、數據成果、文字成果和資料庫成果。開展土壤質量狀況、土壤改良與利用、農林牧業生產布局最佳化等數據成果匯總分析。開展40年來全國土壤變化趨勢及原因分析,提出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建議。開展黑土耕地退化、耕地土壤鹽鹼和酸化等專題評價,提出治理修復對策。
四、普查技術路線與方法
以土壤二普、國土三調、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業普查、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體系等工作形成的相關成果為基礎,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模型模擬技術、現代化驗分析技術等為科技支撐,統籌現有工作平台、系統等資源,建立土壤三普統一工作平台,實現普查工作全程智慧型化管理;統一技術規程,實現標準化、規範化操作;以土壤二普土壤圖、地形圖、國土三調土地利用現狀圖、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點點陣圖等為基礎,編制土壤三普統一工作底圖;根據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等,參考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點位、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等在工作底圖上統一規劃布設外業調查採樣點位;按照檢測資質、基礎條件、檢測能力等,全國統一篩選測試化驗專業機構,規範建立測試指標與方法;通過“一點一碼”跟蹤管理,構建涵蓋普查全過程統一質控體系;依託土壤三普工作平台,國家級和省級分別開展數據分析和成果匯總;實現土壤三普標準化、專業化、智慧型化,科學、規範、高效推進普查工作。
1. 構建平台。利用遙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技術、模型模擬技術和空間可視化技術等,統一構建土壤三普工作平台,構建任務分發、質量控制、進度把控等工作管理模組,樣點樣品、指標閾值等數據儲存模組,數據分類分析匯總模組等。
2. 製作底圖。利用土壤二普土壤圖、地形圖,國土三調土地利用現狀圖、最新行政區劃圖等資料,統一製作滿足不同層級使用的土壤三普工作底圖。
3. 布設樣點。在土壤普查工作底圖上,根據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現狀類型等劃分差異化樣點區域,參考全國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布點、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固定樣地等,在樣點區域上採用“格線法”布設土壤外業調查採樣點;根據主要土壤土種(土屬)的典型區域布設剖面樣點。與其他已完成的各專項調查工作銜接,確保相關調查採樣點的同一性。樣點樣品實行“一點一碼”,作為外業調查採樣、內業測試化驗等普查工作唯一信息溯源碼。
4. 調查採樣。省級統一組織開展外業調查與採樣。根據統一布設的樣點和調查任務,按照統一的採樣標準,確定具體採樣點位,調查立地條件與土壤利用信息,採集表層土壤樣品、典型代表剖面樣等。表層土壤樣品按照“S”型或梅花型等方法混合取樣,剖面樣品採取整段採集或分層取樣。
5. 測試化驗。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現代化驗分析技術為基礎,規範確定土壤三普統一的樣品製備和測試化驗方法。其中,重金屬指標的測試方法與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相銜接一致。開展標準化前處理,進行土壤樣品的物理、化學等指標批量化測試。充分銜接已有專項調查數據,相同點位已有化驗結果滿足土壤三普要求的,不再重複測試相應指標。選擇典型區域,利用土壤蚯蚓、線蟲等動物形態學鑑定方法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等,進行土壤生物指標測試。
6. 數據匯總。按照全國統一的資料庫標準,建立分級的資料庫。以省份為單位,採用內外業一體化數據採集建庫機制和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數據匯總,形成集空間、屬性、文檔、圖件、影像等信息於一體的土壤三普資料庫。
7. 質量校核。統一技術規程,採用土壤三普工作平台開展全程管控,建立國家和地方抽查覆核和專家評估制度。外業調查採樣實行“電子圍欄”航跡管理,樣點樣品編碼溯源;測試化驗質量控制採用平行樣、盲樣、標樣、飛行檢查等手段,化驗數據分級審核;數據審核採用設定指標閾值進行質控,階段成果分段驗收。
8. 成果匯總。採用現代統計方法等,對土壤性狀、土壤退化與障礙、土壤利用等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數字土壤模型等方法進行數字製圖,進行成果凝練與總結。
五、普查主要成果
(一)數據成果。形成全國土壤類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區域生物性狀指標數據清單,形成土壤退化與障礙數據,特色農產品區域、鹽鹼地調查等專題調查土壤數據,適宜於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面積數據等。
(二)數位化圖件成果。形成分類普查成果圖件,主要包括全國土壤類型圖,土壤養分圖,土壤質量圖,耕地鹽鹼、酸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圖,土壤利用適宜性分布圖,特色農產品生產區域土壤專題調查圖等。
(三)文字成果。形成各類文字報告,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全國土壤利用適宜性(適宜於耕地、園地、林地和草地利用)評價報告,全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質量報告,東北黑土地、鹽鹼地、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特色農產品區域土壤特徵等專項報告。
(四)資料庫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數據、圖件和文字等國家級、省級土壤三普資料庫,主要包括土壤性狀資料庫、土壤退化與障礙資料庫、土壤利用等專題資料庫。
(五)樣品庫成果。形成標準化、智慧型化的國家級和省級土壤樣品庫、典型土壤剖面標本庫。
六、普查組織實施
(一)組織方式
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範圍廣、參與部門多、工作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土壤三普工作按照“統一領導、部門協作、分級負責、各方參與”的方式組織實施。國家層面成立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領導,協調落實相關措施,督促普查工作按進度推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農業農村部),負責組織落實普查相關工作,定期向領導小組報告普查進展;負責組織制定土壤三普工作方案、技術規程、技術標準等;負責組織全國普查的技術指導、省級普查技術培訓和省級普查質量抽查;負責組織建立土壤三普工作平台、資料庫,匯總提交普查報告等。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省級人民政府第三次土壤普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壤普查工作的組織實施,開展以縣為單位的普查。依據本工作方案和土壤三普技術規程,結合本省份實際,編制土壤普查實施方案,明確組織方式、隊伍組建、技術培訓、進度安排等,報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後實施。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壤三普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本地區土壤普查工作落實、質量督查和成果驗收等。
(二)進度安排
2022年啟動土壤三普工作,開展普查試點;2023—2024年全面鋪開普查;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十四五”期間全部完成普查工作,形成普查成果報國務院。
1. 2022年開展土壤三普試點工作
出台普查通知,建立組織機構,全面動員部署,印發工作方案和技術規程,構建普查工作平台,校核完善土壤二普形成的土壤分類圖,完善普查底圖,完成外業採樣點位布設。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個以上縣開展試點,驗證和完善土壤三普技術路線、方法及技術規程,健全工作機制,培訓技術隊伍。啟動並完成鹽鹼地普查工作。
(1)動員部署。貫徹落實《通知》要求,以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名義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印發工作方案,正式啟動土壤三普工作。
(2)選定試點縣。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個以上縣開展試點,驗證和完善土壤三普技術路線、方法及技術規程,健全工作機制,培訓技術隊伍。推動全國鹽鹼地普查優先開展並於年底前完成。
(3)開展試點培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省級土壤三普技術專家組和外業調查採樣專業隊伍,並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業務練兵、質量控制等。
(4)做好試點工作。按照普查工作內容、技術路線、技術規程、技術方法、工作手冊等要求,完成各個環節試點任務。
(5)完善工作機制。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完善土壤三普技術規程、工作平台等,強化組織保障,壓實各方責任,落實普查條件,加強宣傳動員。
2. 2023—2024年全面開展土壤三普工作
開展多層級技術實訓指導,分時段完成外業調查採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強化質量控制,開展土壤普查資料庫與樣品庫建設,形成階段性成果。
(1)開展技術實訓指導。組織普查技術專家對土壤三普工作平台套用、調查採樣、測試化驗、數據匯總等,分級分類分層次開展技術實訓指導、質量控制等。
(2)組織外業調查採樣。各省份組織專業隊伍,依靠縣級支持,依據統一布設樣點,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範在農閒空檔期開展外業實地調查和採樣,實時線上填報相關信息,按相關規範科學儲運、分發樣品至測試單位和存儲單位。2024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外業調查採樣工作。
(3)組織內業測試化驗。測試化驗機構按照統一檢測標準、檢測方法,開展樣品測試化驗,實時線上填報測試結果。2024年底前完成全部內業測試化驗任務。
(4)組織抽查校核。根據工作進展,國家級和省級技術專家組分別開展外業調查採樣、內業測試化驗等核心環節的抽查校核工作,並根據抽查校核結果開展補充完善工作。
3. 2025年形成土壤三普成果
國家級和省級組織開展土壤基礎數據、土壤剖面調查數據和標本、土壤利用數據的審核、匯總與分析。繪製專業圖件,撰寫普查報告,形成數據、文字、圖件、資料庫、樣品庫等普查成果並與有關部門等共享。完成全國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以及黑土地、鹽鹼地、酸化耕地改良利用等專項報告,全面總結普查工作。2025年上半年,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數據審核,匯總形成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基本數據;下半年,建成土壤普查資料庫與樣品庫,完成普查成果驗收、匯交與總結,形成全國耕地質量報告和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
七、普查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全國土壤普查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組織推進下有序開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加強技術指導、信息共享、質量控制、經費物資保障等工作。各省級人民政府是本地區土壤普查工作的責任主體,要加強組織領導、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確保高質量完成普查任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成立相應的普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本地區普查工作的組織和實施。
(二)技術保障。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技術規程制定、技術培訓、技術指導,以及相關技術隊伍體系組建等技術保障工作。成立專家諮詢指導組和技術工作組,在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領導下,負責土壤普查相關基礎理論、技術原理,以及重大技術疑難問題的諮詢、指導與技術把關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建省級技術專家組,並組建由省級技術專家組和各級基層技術推廣機構參與的專業隊伍體系,承擔本區域以縣級為單位的外業調查和採樣等工作。
(三)經費保障。土壤普查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分擔。中央負責全國技術規程制定、平台系統構建、工作底圖製作、樣點規劃布設等;負責國家級層面的技術培訓、專家指導服務、內業測試化驗結果抽查校核、數據分析和成果匯總等。地方負責本區域的外業調查採樣、內業測試化驗、技術培訓、專家指導服務、數據分析、成果匯總和資料庫樣品庫建設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工作進度安排,將經費納入相應年度預算予以保障,並加強監督審計。各地可按規定統籌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土壤普查相關工作。
(四)宣傳引導。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和自媒體等渠道,大力宣傳土壤普查對耕地保護和建設,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撐“藏糧於地”戰略實施,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促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意義,提高全社會對土壤三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做好輿情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熱點問題,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五)安全保障。嚴格執行國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並落實普查工作保密責任制,確保普查信息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