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第三屆元宵燈會在南后街和福州五一廣場同時舉行。本屆燈會以“宏揚閩都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有表現海峽西岸沐浴春風、氣勢如虹的“迎賓門”,有營造歡樂祥和、文明、和諧氛圍的“福滿門”、“喜盈門”、“鬧春坊”、“平安廊”、“盛世金龍”,有講述鄰里的相互禮讓、和睦相處的傳統美德故事“孝義傳佳話”,有再現番薯引進中國艱難歷程的偉大功業“傳薯濟民”,還有展示老福州人過年鬧元宵、看戲聽評話、傳統小吃、老行當以及兒童玩耍遊戲的一系列燈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
- 時間:2009年2月
- 地點:南后街和福州五一廣場
- 展示:福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
簡介,燈會簡介,燈會規模,燈組簡介,老福州系列,與往不同,
簡介
第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燈組主要展示福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重點突出福州傳統美德故事由鼓樓區委 、區人民政府等主辦的第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從2009年2月5日——2009年2月9日(農曆2009年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在南后街和五一廣場同時舉行。
燈會簡介
第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於2009年2月5日至9日(農曆正月十一至十五)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2009年燈會擴大規模,有兩個會場:五一廣場主會場和南后街分會場。本屆燈會以“弘揚閩都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突出展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濃郁的民俗風情、和諧的人居環境以及海峽西岸文明進步、人和業興的良好態勢,有表現海峽西岸沐浴春風、氣勢如虹的“迎賓門”,有營造歡樂祥和、文明、和諧氛圍的“福滿門”、“喜盈門”、“鬧春坊”、“平安廊”、“盛世金龍”,有講述鄰里相互禮讓、和睦相處的傳統美德故事“孝義傳佳話”,有再現番薯引進中國艱難歷程的偉大功業“番薯救饑荒”,還有展示老福州人過年鬧元宵、看戲聽評話、傳統小吃、老行當以及兒童玩耍遊戲的一系列燈組。
燈會規模
2009年2月5日-9日(正月十一至正月十五),第三屆元宵燈會在南后街和福州五一廣場同時舉行,其中五一廣場作為本屆燈會的主會場。南后街的花燈布置早在春節前就基本完成,共有大型門燈1座、大型走馬燈10座、小型走馬燈20座以及彩扎燈100多盞;五一廣場的花燈主要有15組大型燈組、1000多盞的走馬燈、彩扎燈等小型花燈。燈會期間,將出動近3000軍、警及其他工作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從2月5日晚7:00亮燈以來,每天都有數萬市民前往觀賞。
南后街花燈布置
南后街將如何布置花燈,南后街光祿坊口和楊橋路口,將各設定一座牌坊燈,通過門額、楹聯等,體現“弘揚閩都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的主題。南后街和澳門路沿街布置福州味傳統工藝花燈。為顯得更有“福州味”,主辦方還將選擇街兩邊數間已經修好的店面,請福州花燈老藝人現場製作、展示、銷售福州傳統花燈。有興趣的市民可“臨時抱佛腳”,向他們學習扎燈技術。澳門路街面東側將設定10座不同樣式的大型走馬燈。燈內安裝轉軸,分別展示三坊七巷著名的歷史人物故事。西側將懸掛精品花燈。本屆燈會未在澳門路南側設定展區布置,表演台等將集中設在五一廣場。
五一廣場花燈布置
五一廣場東路和廣達路北入口,分別設定一座大型門燈。廣達路、廣場南路、廣場東路兩側和廣場內樹與樹之間,均布置工藝花燈;廣場燈組主要展示福州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重點突出福州傳統美德。
國旗台北側入口處設定一座50米大型門燈,緊隨其後布置平安廊。東西兩側大草坪各布置一組50米長光碟燈組“盛世金龍”。國旗台左右兩側布置“孝義傳佳話”和“番薯救饑荒”燈組。所有燈組製作根據場地設計,聲、光、動結合,以達到更加美觀和多角度觀賞的效果。
國旗台後花壇設中心展台,舉辦民俗文化演出。燈會後期還將舉辦攝影比賽。
最“牛”的大門——迎賓門 五一廣場的國旗台前,矗立著一座十分氣派,外形像頭牛的大門。這座門燈整體呈拱橋狀,大門兩側各有4條門柱撐起門牌坊,牌坊兩側各有一頭金牛拱出一輪紅日。門廊兩側各有一面大鼓,鼓上寫著“舞谷豐燈”。
最長的巨龍——“盛世金龍” 在迎賓門兩側,有兩條50米長的“盛世金龍”,腳踏浪花,龍身飛騰,龍首沖天。通電後龍身通體金亮,龍嘴裡還會噴出煙霧。
最生動的燈組——“孝義傳佳話”燈組,傳遞美德故事 “孝義傳佳話”是宋代發生在福州東街孝義巷的事。巷子中住著蔡姓和趙姓的兩戶人家,兩家均有人在朝中為官。由於一家修葺房屋,占住通道,兩家起了爭執,兩家均修書往朝中求援。結果,趙家只等來親人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千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於是,趙家把牆拆除了,蔡家也退後了三尺,通道得以留給老百姓出行,後來,這條巷子就改名為“孝義巷”了。
最特色的燈組——再現傳統民俗 在五一廣場噴水池東北、西北、西南、東南4個方位和兩側小廣場,分別布置了展示老福州人過年鬧元宵、看戲聽評話、傳統小吃、老行當以及兒童玩耍遊戲的一系列燈組:“老福州——過年鬧元宵、伬唱、評話、打肉燕、打魚丸、捏麵人、磨刀、補鍋、童趣”等,極具地方特色。
最大型走馬燈——展示福州歷史名人 澳門街東側設定了10座大型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轉軸,分別展示了10位三坊七巷著名歷史人物: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保琛、甘國寶、陳季良、林覺民、林旭、冰心、林徽因。每盞燈內都貼有他們的生平故事。(圖片暫缺,待補)
燈組簡介
1. 孝義傳佳話:東街有條狹窄的小巷,名稱孝義巷。《榕城考古略》記載: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宋朱敏元居之,故名。南通登龍巷。巷名何以稱“孝義”呢?這與這條小巷的形成有關。相傳宋代這裡居住兩戶官家,一姓蔡,一姓趙。蔡家依仗其父在京任禮部尚書的權勢,擴建後花園,要移出牆基三尺,占點便宜。趙家不讓逞強,阻止施工,糾紛鬧起,縣衙無從下手,既不敢得罪蔡家,也怕趙家大哥為吏部尚書。怎么辦?蔡家子弟搶先通報其父,以先發制人,擴牆占地,信發數月,不見回音。突然接到家書,拆開一看,僅僅二十八字絕句:“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只是難尋秦始皇!”“讓人三尺又何妨”,父命如山,只好依從,把牆退後三尺,才施工築建後花園。趙家兄長得知牆地糾紛,也要“讓人三尺又何妨”。這樣互讓互退,地界不生疑義,竟然讓出了一條小巷,方便鄰里行走。巷通之後,本是無名的小巷,尚未定名。鄰里讚揚兩家互相推讓,和睦友好,既有遵從父兄之命的孝,也有造福鄉里的義,便稱為孝義巷,巷名就從宋代一直沿用至今。
2. 傳薯濟民:陳振龍(約1543~1619年),長樂縣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後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便不顧西班牙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植。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閩中大旱,五穀歉收,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令其覓地試種。振龍父子即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朱薯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飢。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金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
老福州系列
老福州的系列:根據陳友革先生創作的民俗畫設計。
老福州——過年鬧 元 宵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晚福州家家戶戶把花燈點亮高高掛在門前,互相觀賞。有的地方還舉辦元宵燈會,有猜燈謎、舞龍燈、踩高蹺、游旱船、舞獅等等活動。城郊各鄉村,還舉行迎神活動,晚上進行“巡洋”(到田野、村莊巡迴),抬出菩薩神明,高照,涼傘,十番樂隊,大人小孩舉燈,燒香,放鞭炮。各家門前擺上供品,祈求神明菩薩保境安民,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鬧元宵過程中,當屬小孩最高興,有首順口溜體現了孩子們開心玩樂的情形:元宵最熱鬧,紅燈高高照,拍獅敲鑼鼓,舞龍踩高蹺,花炮轟轟響,彩花開雲霄,迎神玩廟會,山楂甜串串,有玩又有吃,我們最喜歡。
老福州——打 肉 燕、打 魚 丸
扁肉燕是福州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它用瘦豬肉打成泥,和上薯粉,反覆捶打,擀成燕皮。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用高湯煮成,味美滑嫩,十分可口。婚、喪、喜慶,福州都有一碗“太平燕”。就是用肉燕和鴨蛋合煮而成。當“太平燕”上桌時,表示宴席已經進入高潮,主、客互相敬酒,同時放鞭炮,十分熱鬧。
魚丸是福州傳統的風味小吃,與肉燕齊名。它用鯊魚或鰻魚去皮剔骨剁成魚糜,調入番薯粉,加水反覆攪拌打成濃漿,包以肉餡,經清水煮浮即成。吃時配上高湯佐料,其味鮮美葷香,質地脆嫩爽滑,富有彈性耐咀嚼,是福州宴席必備主菜,民間有“沒魚丸不成宴席”的說法。
老福州——尺唱、評話
尺唱 福州尺藝,原名尺唱,歷史上民間賣唱藝人蒐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調,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以酬應堂會,或裝扮陸地行舟、錢劍、高蹺、台閣、馬上、肩頭馱、蓮花落等百戲雜耍,以參加社火活動,這樣積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稱尺唱或唱尺。尺藝發端於福州省城,流行於福州市城鄉,乃至古田、屏南各縣。抗日戰爭期間隨著福州人口大量流徙閩北,行藝達南平、建甌等地,尺藝源於唐宋的百戲。
福州評話是以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的獨特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福州評話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輔臣到福州雙門樓授徒傳藝而流傳下來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福州評話刻本《七星白紙馬》等來看,當時福州評話已很盛行。
捏麵人他們多在廟會趕集時,出現匠人肩挑工具箱一張板即可操作,蒸熟的粳米粉捏成各種人物、動物、栩栩如生,兒童特別喜愛,用幾枚銅錢即可買一個。
磨刀人肩扛綁上磨刀的木橙,手拿鐵板響器發出響聲,以此招來僱主,把舊菜刀、剪刀等磨成新的鋒利無比。補鍋,鍋破個洞及丟之可惜,補鍋的人以其特技在破鍋上鑽成釘眼,補訂上銅釘,破鍋便可重園使用了
老福州—童趣
從前兒童們常玩的遊戲,她們三五成群在操場上,由兩人拉繩,一人彧二三人參跳,一上一下花樣多變,為彩蝶迎風飛舞。還有老鷹捉小雞、滾鐵圈、踢毽子、捏泥巴等。
老福州—嘻戲
從前,小河沒有受到污染,小魚小蝦很多,夏天,郊外的孩子三五成群到河裡摸魚抓蝦,十分歡快。頑皮的小孩愛打鳥、捕鳥、搗鳥窩偷鳥蛋、摺紙等。但現況是河水污染嚴重,孩子們失去了遊樂的條件。
與往不同
第一屆福州南后街燈會在南后街和澳門路舉行,主要採取“兩點一線”布置燈會現場。“兩點”即在澳門路設立一個民俗表演區,在林則徐紀念館隔壁空地設立一個主展區;“一線”即在南后街布置一條花燈主幹道。
第二屆福州南后街燈會在五一廣場舉行。燈會以五一廣場為中心,沿古田路、廣達路、廣場南路、廣場東路形成“口”字形布局。
前兩屆燈會舉辦地點要么是一條“線”,要么是一個“點”, 都相對集中。遊客量增加,交通安全問題尤為嚴峻。
2009年,主辦方將在南后街和五一廣場兩地分設燈會會場。南后街按照“一線”布置,貫穿南后街和澳門路;五一廣場按“一點”布置,四處開花。兩地同時亮燈,人流分散,壓力就會小些。據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燈會做如此大調整,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考慮到三坊七巷即將修復完畢,配合南后街重新開街。
[2] 福建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