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核打擊

第一次核打擊:首先使用核武器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敵方戰略性目標進行的打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次核打擊
  • 提出時期:20世紀50年代
  • 提出方:美國
首先使用核武器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對敵方戰略性目標進行的打擊。
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針對當時主要作戰對象蘇聯提出的一種核戰略理論。目的是對蘇聯進行政治訛詐,實施核威懾,企圖在戰爭初期奪取戰略主動權。主要內容是:認為美、蘇之間如果發生戰爭,就是全面的核大戰;美國憑藉核優勢,在戰爭開始時對蘇聯的軍事目標、主要城市和工業中心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一舉癱瘓蘇聯的政治、軍事、經濟目標,對其造成毀滅性後果。
1953年後,美、蘇雙方常規力量和核力量的對比,使全球戰略態勢發生重大變化。蘇聯在常規力量建設和核力量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不斷縮短與美國的差距。蘇聯核武庫的充實,使得美國的核訛詐戰略失去作用;美國在韓戰中的失敗,使其處於被動境地。美國的以大規模常規戰爭為主、核訛詐為補充的遏制戰略遭受挫折。根據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美國為增強西方盟國的信心,提高與蘇聯抗爭的聯盟力量,美國總統D.D.艾森豪採納了全面核大戰核戰略,即依靠強大的核報復力量和優勢的空軍對敵方實施短促而劇烈的“閃電式”核戰爭,強調第一次核打擊的作用,實施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首次突擊就能摧毀敵方的主要工業中心、核基地和戰略轟炸機基地,使敵方喪失核還擊能力,在軍事上和心理上給敵方以有力打擊,爭取速戰速決。
第一次核打擊突出了戰爭初期的重要性,促使蘇聯加快了核力量的建設和發展,以便迅速擁有第一次打擊力量,增強與美國抗衡的實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