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威懾理論,主張以核武器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持能力,並作為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威懾力量的一種特殊理論。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於1954年提出,以後又經H.A.基辛格等加以系統闡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威懾理論
- 定義:主張以核武器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持能力,並作為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威懾力量的一種特殊理論
- 提出者:J.F.杜勒斯
- 所屬學科:社會科學
核威懾理論,主張以核武器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持能力,並作為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威懾力量的一種特殊理論。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於1954年提出,以後又經H.A.基辛格等加以系統闡述。
核威懾理論,主張以核武器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持能力,並作為達到外交政策目標的威懾力量的一種特殊理論。該理論最早由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於1954年提出,以後又經H.A.基辛格等加以系統闡述。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表明,由...
在冷戰時期,在使用核武器方面的威懾理論作為一種軍事戰略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這段期間裡,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因為一個相對弱的(擁核)力量可以憑藉其極端的破壞力量阻止另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只要其能夠在第一波突發襲擊中存留下來。威懾是一種策略,旨在嚇阻其對手採取尚未開始的行動,或阻止他們做出其他國家...
以往戰爭理論基本上是指導戰爭準備與實施的理論,是為了打贏現實戰爭的。核武器出現後,由於其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因而核威懾理論隨之產生。如全面核威懾理論、有限核威懾理論等,其基本的思想是以核優勢震懾敵方,使其屈服於自己的意志。核威懾理論的產生,使得現代戰爭理論呈現出實戰與威懾並重的發展趨勢。隨著高技術的...
《軍備控制理論與分析》是2006年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彬。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資助的研究項目的直接成果。它系統地介紹了軍備控制的理論源流及最新發展,從理性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出發,分析了經典軍控理論的基本框架,介紹了關於雙邊軍控的核威懾理論、一般攻防理論,探討了武器自殺傷效應導致的單邊軍控行為...
1985年M.S.戈巴契夫上台後,蘇聯開始奉行均勢威懾戰略,放棄了能打贏核戰爭的觀點,把戰略核力量作為威懾的主要手段,把防止核戰爭作為威懾理論的基礎,強調防禦、適度、足夠的原則。1991年蘇聯解體後,面對新的國際形勢,為了重塑大國形象,俄羅斯更加倚重核力量,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進一步擴大核武器的使用...
延伸威懾擁有核武器的一方(或超級核大國),依賴於其核威懾力,給予其友鄰或盟國以核保護。簡言之,就是把敵對雙方以防衛攻擊彼此本土為目的的核威懾,延伸到以防衛攻擊彼此友鄰、盟國的程度。凱浦蘭在其《有限報復的戰略》一書中,對延伸威懾大致作了定義:擁有核武器的一方(或超級核大國),依賴於其核威懾力,...
第一章?威懾理論 第一節?威懾概念 一?威懾的界定與邏輯 二?威懾與理性 三?威懾的有效性 第二節?權力、規範與威懾研究 一?政治現實主義與威懾理論 二?規範、認同與威懾 三?21世紀的威懾 小結 第二章?中美核威懾政策 第一節?美國的核威懾政策 一?核武器:一種超級炸彈 二?核威懾思想的發展 三?核威懾思想...
第三章 西方大戰略理論的創始 第一節 文人戰略家與軍人戰略家:“一戰”前後德意志戰略學派的興起 第二節 兩戰期間美國戰略研究的興起與轉型 第三節 “大戰略之父”——利德爾·哈特 第四章 冷戰時期西方大戰略理論的成熟(上)第一節 核威懾理論與大戰略研究 第二節 冷戰時期歐洲的大戰略研究:法國的博弗爾 ...
五、核武器與核威懾理論 六、冷戰之後威懾理論面臨的新問題 第10章區域一體化理論 一、區域一體化的產生與概念解讀 二、區域一體化的若干理論闡釋 第11章霸權穩定論 一、政治邏輯與霸權穩定論的起源 二、作為學術命題的霸權穩定論 三、經驗驗證與霸權穩定論的進展 第12章民主和平論 一、民主和平論的思想淵源 二...
本書主要解答了如下幾個問題:如何界定威懾概念?威懾的理論和思想淵源是什麼?如何理解威懾的大致過程和內在邏輯?對於不同類型的威懾,如核威懾和常規威懾,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具體哪些因素決定了核威懾和常規威懾的有效實現?如何通過案例分析來驗證影響威懾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典型案例可以證明那些...
五、核武器與核威懾理論 六、冷戰之後威懾理論面臨的新問題 第10章 區域一體化理論 一、區域一體化的產生與概念解讀 二、區域一體化的若干理論闡釋 第11章 霸權穩定論 一、政治邏輯與霸權穩定論的起源 二、作為學術命題的霸權穩定論 三、經驗驗證與霸權穩定論的進展 第12章 民主和平論 一、民主和平論的思想淵源...
由此開始,核威懾理論在美國戰略思想中紮根,發展核武器和維持核優勢是美國歷屆政府追求的目標。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靈活反應戰略”的核心內容。20世紀60年代,由於美國和蘇聯都有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雙方出現了一種“相互威懾”的“恐怖平衡”。美國認為只要保持這種平衡,就可使雙方都不敢輕易發動核戰爭。為此...
《印度的核戰略》是2016年時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章節根。內容簡介 自1998年5月進行地下核試驗並宣布為核國家之後,印度走向了公開核武器化並開始制定和發展核威懾戰略之路。本書結合西方的核威懾理論以及印度自身的戰略文化傳統,系統、細緻地分析了印度核戰略產生的國內、國際根源,並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入...
英國、法國等中等核國家,針對世界核戰略形勢的變化,相繼提出並確立了“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和“有限核威懾”戰略,印度也提出了“地區性有限威懾”戰略等。核戰略理論因此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美國原子武器控制中心 基本特徵 具有全局性、對抗性、謀略性和超前性。要素主要包括:①核戰略目標。是制定和實施核...
核戰略學理論有著明確的鬥爭對象。通過對其各方面情況的綜合分析和判斷,明確確定本國的核政策,有針對性地建設和運用本國的核力量,並在建設和運用中科學把握核戰略學研究的方向。在核威懾和核實戰方面建立對敵抑長擊短、對己揚長避短的核戰略學理論體系。④預見性。預見性是核戰略學理論體系走向科學化的前提。...
據此,他為美國設計了一支“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其規模包括:1000枚“民兵”式彈道飛彈,54枚“大力神”II型彈道飛彈,656枚潛射飛彈和534架B-52型戰略轟炸機。在美國,該戰略不僅在60年代發揮了作用,而且在美蘇冷戰關係結束之前一直是起著實際作用的核戰略理論之一。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在戰略核力量方面逐步取得對美國的大體均勢,美、蘇雙方軍事思想都進行了相應調整,核威懾論成為主流。美國先後採取“靈活反應戰略”和“現實威懾戰略”,相繼提出有限戰爭理論及特種戰爭理論,在繼續發展戰略核力量和準備打全面核戰爭的同時,主張建立一支“多樣化”的軍事力量,以適應打贏核...
縱觀歷史,國際社會是在霸權和均勢狀態交替發展起來的,所以均勢理論仍然是穩定的,國際社會的主要手段之一,均勢理論還會起重要的作用。課題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課題主要分析了在核均勢以及核擴散的條件下,國際形勢的一些變化和發展,以及緊靠核武器的發展最近成果對國際的發展。以核態勢、核裁軍以及原有的遊戲規則在...
有了“幻影”IV,法國最初的核威懾才真正起了作用,法國人的核威懾理論才能得以實現。法國核威懾是想使用大規模核報復來打擊和威脅敵方重要目標(後方大城市),美國人傳統上把它稱為“懲罰(威脅)威懾”。正如“比例威懾”概念所表示的那樣,入侵者所受到的威脅等於或超過法國遭受到的危險。換句話來說,“比例...
權力政治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應核時代的“核威懾理論”。解析辯護 由於權力政治論主要是對國際體系現狀的解釋和辯護,因此,它的主要精神具有保守性。50、60年代以後,隨著第三世界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行為主義政治學和後行為主義政治學對國際政治理論的影響,權力政治論受到了挑戰。一些後起的...
隨著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被大量運用於軍事領域,戰爭從一般熱兵器戰爭發展到機械化戰爭;隨著核武器的出現和核威懾理論的套用,戰爭又表現為核威脅條件下的常規戰爭i隨著工業時代大規模和集約化生產方式的發展,大規模毀傷的機械化火力型戰爭日漸形成,並且其強度不斷提高;隨著信息科技革命在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以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