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

第一次反“圍剿”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的戰役。隨著軍閥之間混戰的結束,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誘敵深入,俘國民黨總指揮張輝瓚以下9千人。後在東韶地區又將國民黨第五十師殲滅一半,余敵紛紛潰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取得勝利。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一次反“圍剿”
  • 地點:江西省南部地區
  • 時間:1930年11月-1931年1月
  • 參戰方中國工農紅軍,國民黨軍隊
  • 結果:中國工農紅軍勝利
  • 參戰方兵力:紅一方面軍 4萬人
    國民黨軍 10萬人
  • 主要指揮官:工農紅軍毛澤東朱德
歷史背景,戰役經過,戰爭開端,誘敵深入,全殲敵軍,歷史意義,歷史影響,戰後紀念,

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經過三年艱苦曲折的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進剿”與“會剿”,至1930年夏,中國工農紅軍已發展到約10萬人,在十餘個省先後開闢了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的迅速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日益擴大,特別是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軍事行動,震動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蔣馮閻軍閥混戰剛剛結束,蔣介石就調集軍隊,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反革命“圍剿”。中央根據地是敵人“圍剿”的重點。

戰役經過

戰爭開端

1930年11月5日,國民黨軍首先向袁水流域推進,撲了個空,又繼續向贛江東岸逼進。
紅一方面軍除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迷惑敵人,誘敵進入預定範圍外,主力實行“求心退卻”的策略,於11月26日全部退到東固、南壟、龍岡地區。12月1日,又秘密轉移到黃陂、小布、安福圩地區蔭蔽待機,進行作戰準備。
1930年12月16日,各路國民黨軍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區進攻,誘敵部隊邊打邊退,槍響即撤,一步一步地把譚道源師引誘到樂安縣,把公秉藩和張輝瓚兩個師引誘到今吉安市青原區的東固山區。為使公、張兩師為搶占東固山發生內部火併,誘敵部隊即於12月18日撤出東固前,連夜挖戰壕,擺出要打大仗的架勢,於19日清晨悄然撤至約溪。至中午,公秉藩師占領東固後,當晚即向魯滌平、蔣介石報功,受到蔣介石“你師將士用命,克奏膚功,實堪嘉尚,著即提高番號為“第二十八師,犒賞官兵一萬元”的獎勵。魯滌平也復電曰:“吾兄用兵神速,雖古之名將,亦不過如斯而已。”20日,張輝瓚師來了,派出掃雷兵在大霧中發現布有哨兵,便疑是紅軍,即下令射擊,公秉藩師也不示弱,給予猛烈還擊,雙方混戰約2小時後,發現死者身上是第十八師的符號,才知道是一場誤戰,自己人打了自己人。張輝瓚聞之,惱羞成怒,氣得不願與公秉藩見面,而公秉藩也故意率部遠離龍岡陣地而去。張輝瓚為了發泄內心怒火,當即對東固人民實行連續三天燒、搶、殺的“三光”政策,使1000餘人死於非命。這為他爾後在此被斬首埋下了伏筆。12月24日和26日,我紅軍在寧都縣小布曾兩次設伏殲滅譚道源師,均遭落空。但時隔幾日,殲滅張輝瓚師機會又再次來臨。在紅一方面軍集結地域周圍的敵軍有五個師:左路第18、第28師進至富田、東固、南壟;中路第50師進至源頭;右路第24師進至洛口,第8師先頭進至頭坡。由於國民黨軍深入根據地,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又不斷遭到紅軍和赤衛軍、少先隊的襲擾,士氣沮喪,飢餓疲憊等許多弱點都暴露出來,造成了紅軍反攻的必要條件和有利態勢。

誘敵深入

1930年12月2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在小布召開了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主持大會,並親自撰寫了一副對聯掛在主席台兩邊台柱上,右邊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左邊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他在反“圍剿”的動員報告中,還指出了殲敵致勝的六個條件:
軍民一致,人民積極援助紅軍;可以主動選擇有利的作戰陣地;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可以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揀弱的打;可以把敵人拖得精疲力盡,然後再打;可以造成敵人的過失,乘敵之隙,加以打擊。
紅一方面軍總部根據當面敵情,決定實行中間突破,先打第50師或第18師,打開敵人陣線的一個缺口,以便各個擊破,粉碎敵人“圍剿”。紅軍兩度由小布向北開進,由於第50師不脫離居高臨下的陣地,又兩度忍耐撤回。

全殲敵軍

1930年12月29日,國民黨軍第18師主力向龍岡推進,急於尋找紅軍主力決戰。該地區人民條件和地形條件均對紅軍有利,敵人又是孤軍冒進,於是紅軍主力秘密西進,埋伏在龍岡附近山中。12月30日,當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率其師部及兩個旅由龍岡進至小別附近時,即遭紅一方面軍主力猛烈攻擊,包括張輝瓚在內的9000餘人全被殲滅。
張輝瓚張輝瓚
張輝瓚師被殲後,在源頭的譚道源師倉惶東撤。紅軍乘敵陣勢混亂,揮戈東向,星夜向東韶急進。1931年1月3日,譚師退到東韶,立足未穩就遭紅軍突襲,半數被殲,官兵被俘3000餘人,殘部向南豐方向潰逃,其他敵軍慌忙撤退,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遂被粉碎。

歷史意義

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建立後殲敵最多、戰果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紅軍由以游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的戰略轉變過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役,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中央根據地人民的支援下,共殲敵一個師部又三個多旅約1.5萬人,繳獲各種槍枝1.2萬餘支,取得了反“圍剿”作戰的重要經驗,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並為粉碎敵人的下次“圍剿”創造了有利條件。

歷史影響

開創了 “工農武裝割據” 的新階段
作為中國革命主要形式的 “工農武裝割據” 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次反 “圍剿” 的勝利對其發展具有特別意義。第一次反 “圍剿” 勝利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鞏固根據地,根據地政權建設、 經濟建設、 文化教育事業、 黨的建設等諸多方面均取得了成果, 從此根據地進入了全盛階段。
確定了中央蘇區的革命中心地位
第一次反 “圍剿” 勝利前,各地的根據地處於分散狀態, 沒有形成中心區域和統一領導。 第一次反 “圍剿” 的勝利不僅保衛了贛南、 閩西根據地, 而且為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全國最大根據地,黨中央在贛南、 閩西根據地建立了黨政軍統一領導機構, 使這裡成為全國根據地的領導中心, 確立了 “中央蘇區” 的革命中心地位。
樹立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典範
第一次反 “圍剿” 戰果之巨大、 指揮之高超堪稱人民戰爭的典範。 毛澤東、 朱德堅持 “誘敵深入” 的方針,把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戰術思想說得一清二楚, 成為反 “圍剿” 的指南。第一次反 “圍剿” 的勝利充分體現了人民戰爭的特點。 創造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空前大規模實踐, 在政治動員、 兵員動員、 給養動員及其他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驗。

戰後紀念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結束後,毛澤東寫作了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不周山下紅旗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