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危險行為預測中最大的不足是做出決定的原因是主觀的,有時是憑直覺的,並且常常受到主觀感覺的影響,雖然臨床工作者應當是預測罪犯危險性的專家,但研究表明第一代預測方法與客觀的統計精算的預測危險的方法相比其預測結果具有不可靠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一代危險行為預測
定義,性質,實驗,相似理論,
定義
第一代危險行為預測是以臨床診斷為特徵,預測不是以統計和精算方法為工具,而主要是憑藉預測者的主觀經驗,因而既不準確也難以推廣。
性質
第一代危險行為預測主要是有精神科醫生完成,通常是通過對個體的非結構化訪談和閱讀官方檔案,對個體未來的危險性作出主觀判斷。這一時期的犯罪預測研究局限於考察精神疾患與暴力的關係,預測對象多是關押在精神病院和矯正機構中等待釋放的個體,縱向研究很少。
實驗
- 斯特德曼和可可扎的跟蹤研究以及索恩伯里和雅各比賓夕法利亞州進行的研究,都顯示受過良好訓練的專業人員對危險性的主觀判斷並不準確;
- 莫納漢指出,在對有暴力犯罪史與精神疾病的關押人群進行的數年預測中,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只能準確預測出不到三分之一的暴力行為。
相似理論
1. 第二代危險行為預測:幾乎所有的第二代危險評估方法都是非理論的,一般都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幾乎全是靜態的、歷史的內容。包括伯吉斯的再犯預測研究,克魯克夫婦的再犯預測研究和希德的再犯預測研究。
2. 第三代危險-需求評估方法:與第二代方法的主要區別在於他系統的、客觀的考慮了罪犯的需求,兩個最常用的評估方法是,威斯康星危險-需求評估法和《服務等級量表-修訂法》。
3. 第四代再犯評估方法:是少數考慮到理論相關性的評估方法,特徵是更加注意危險評價和個案管理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