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驥良,號雪之、白果、銑之,以“語石樓”、“白果廠”、“梵怡堂”顏其居,國內書法篆刻名家。1927年生於江陰北外閘橋河西錢家弄,就讀於南菁中學,1948年畢業於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現為上海市美協海墨畫會副會長、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東方書畫院畫師、上海市紡織書畫協會顧問、銅城書畫研究院高級藝術顧問、上海炎黃書畫會一級畫師、靜安書法協會顧問、香梅畫苑特級畫師。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魯庵印泥”有據可考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驥良
- 定義:書法篆刻名家
- 出生日期:1927年
- 籍貫:江陰
- 畢業院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
名片,簡介,得魯庵印泥衣缽,魯庵印泥特點,魯庵印泥大事記,
名片
中文名: 符驥良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江陰 出生日期: 1926年3月 逝世日期: 2011年11月 | 職業: 金石篆刻,印泥製作 主要成就: 國家級非遺魯庵印泥傳承人,美協海墨畫會副會長,書協會員 代表作品:《驥良印存》編校及鈐拓《趙之謙印譜》、《黃牧甫印譜》、《吳昌碩印譜》、《魯迅先生筆名印譜》、《君陶印存》 |
簡介
符驥良,號雪之、白果、銑之,以“語石樓”、“白果廠”、“梵怡堂”顏其居,國內書法篆刻名家。1927年生於江陰北外閘橋河西錢家弄,就讀於南菁中學,1948年畢業於中國新聞專科學校。驥良先生是位風雅之士,與翰墨金石結緣,尤以手制印泥見長,耕耘不輟,身居鬧市,埋首於斗室之中,有筆如刀,擅長書法,尤擅隸書;有刀如筆,更精於篆刻。以文會友,數十年轉藝多師,苦學自研。他先後著有《篆刻器用常識》、刻有《雪之印存》四卷,出版《驥良印存》,編校及鈐拓《趙之謙印譜》、《魯迅先生筆名印譜》、《潘伯鷹自用印譜》、《長征印譜》、《吳昌碩印譜》後,又為錢君陶鈐拓了《黃牧甫印譜》、《君陶印存》、《長征印譜》、《西泠勝跡印譜》、《玄隱廬印錄》、《錢刻朱屺瞻印存》、《無倦苦齋印存》等數百部印譜。並為《故宮藏寶錄》、《上海博物館藏寶錄》、《南京博物館藏寶錄》等書寫篆書部分,為《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文藝生活小百科》、《書法篆刻實用辭典》、《文藝鑑賞大成》、《國寶大觀》等辭書擔任編委及撰寫有關項目。現為上海市美協海墨畫會副會長、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東方書畫院畫師、上海市紡織書畫協會顧問、銅城書畫研究院高級藝術顧問、上海炎黃書畫會一級畫師、靜安書法協會顧問、香梅畫苑特級畫師。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魯庵印泥”有據可考的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得魯庵印泥衣缽
符驥良先生與翰墨金石結緣,尤以手制印泥見長,上世紀五十年代,擔任 “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秘書長張魯庵先生之助理,亦師亦友。張魯庵名錫成,字咀英。浙江慈谿人,是印章、印譜收藏大家又是印泥製作大師,他收藏了自秦漢以來歷代名家印章1500餘方,印譜490餘部,有“海內第一家”之稱。其研製的“魯庵印泥”更名聞中外,其時,全國各地著名的書畫家紛紛求索“魯庵印泥”,魯庵先生體弱多病,為應來求印泥者之需,囑驥良先生握杵代勞,聆聽探討,故不知覺中盡得印泥製作之法,終得“魯庵印泥”衣缽。魯庵先生謝世後,驥良先生傳承其精華而有所心得,也有所改進。很多書畫家如張大千、吳湖帆、劉海粟、沙孟海、豐子愷、王福庵、陳巨來、啟功、錢君陶、富華、唐雲、程十髮、朱屺瞻、來楚生、王個簃、白蕉、亞明、錢瘦鐵、陸抑非、黃雲、葉選平、沈鵬、蘇淵雷等都轉向符氏索求印泥。“文革”期間,張大千更是委託澳大利亞駐上海領事館來求索印泥的,稱其為“驥良印泥”;來楚生用了印泥後,贈其“驥良印泥”印章一方及書畫摺扇一柄;唐雲贊符老所制印泥為“魯庵後第一,近之漳州、西泠皆不及也。”高式熊還特意揮毫書寫了《符制魯庵印泥緣起》,將符驥良的印泥定名為“符制魯庵印泥”(見擴展閱讀連結1)。上海市博物館複製宋、元時代的絹本著名書畫,採購了多種印泥,可就是很難落印,經求助於他,他為之特製了四兩。
魯庵印泥特點
符制魯庵印泥特點:
- 隨時間愈久,色澤愈沉靜古雅,印文質感均勻潔淨,著色力,遮蓋力,黏結力高強,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鈐拓之《趙之謙印譜》、《吳昌碩印譜》、《黃牧甫印譜》、《魯迅筆名印譜》等諸譜可得佐證。
- 在室溫中使用,上石落印乾淨,鈐蓋得心應手。
- 不用任何添加物,確保泥質純淨,富彈性,色似紅緞,稠如麵筋,狀如絲絨,歷久不變。
符制魯庵印泥使用注意事項:
- 瓷質泥缸,隨用隨蓋,防止灰塵、水分侵入。
- 使用前須將印章揩淨,防止其他印泥混入。
- 蘸泥手勢輕盈如蜻蜓點水,並審視印面沾泥是否周到,然後墊卡紙三,四層鈐蓋。
- 如一年以上不用,當用骨簽翻拌調勻。
符制魯庵印泥是印泥中的珍品,因其具有“印色鮮艷雅麗、質厚勻淨,細膩而粘稠度高,熱天不爛,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點,故用此印泥,即便細元朱文連鈐數十方,印文不走樣,特別是珍貴的篆刻名作在符制魯庵印泥的襯托下能完整地展現出來。
原料硃砂
原料蓖麻油
原料艾絨
魯庵印泥大事記
2006年前,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部門與符驥良接觸,了解到印泥大師張魯庵的藝術成就,準備向上海市文化局展開項目推薦與申報工作。
2006年,錄製申報專題片,張魯庵之子張永敏,張魯庵之友高式熊,張魯庵傳人符驥良,悉數受邀接受採訪。
2007年6月,國家文化部特派手工技藝評審專家到滬,對上海魯庵印泥手工製作技藝項目進行現場論證;同月,本項目入選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0月,制定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2011年“上海魯庵印泥製作技藝”五年保護規劃綱要。
2008年6月,上海魯庵印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月,推薦符驥良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符驥良摯友沈鵬題簽《國寶魯庵印泥》、《符制魯庵印泥》。
2009年2月,符驥良先生由其子符海賢先生陪同,攜帶其親手製作的國寶“魯庵印泥”赴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嵐清、劉延東等領導的高度讚賞和關懷,並叮囑老人要將此技藝發揚並傳承下去。
2009年6月,命名符驥良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撰《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邀請符驥良先生親身拍攝《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專題片》。(視頻見擴展閱讀連結7)
2011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代表性傳承人符驥良先生謝世。其子符海賢整理父親符驥良先生早年在杭州西泠印社傳授印泥製作的講座錄音,捐於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並致力於系統性的傳承與推廣這項人類文明的特殊瑰寶。
2012年5月,邀請上海中國畫院與上海油畫雕塑院創始人,86歲高齡的老畫師富華先生作《魯庵印泥與中國畫》講座,向市民推廣普及魯庵印泥知識。
2012年7月,符海賢攜其父早年製作的魯庵印泥參加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上海朵雲軒拍賣行承辦的上海首屆“非遺”精品拍賣會。估價數千元的三盒印泥最終以2萬元、3萬元和4.5萬元成交,平均價值每克印泥達到300元人民幣的天價,成為全場最大黑馬。對此,“魯庵印泥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副館長蔣善勇毫不驚訝。他說,解放前魯庵印泥就有“一兩印泥一兩金”的說法,符驥良製做的魯庵印泥從不公開售賣,多用以高端書畫家互相饋贈。(視頻見擴展閱讀連結3.4.5.)
2012年9月,受邀參加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2012上海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博覽會”,積極推動魯庵印泥的普及工作。
2012年12月,西泠印社舉辦的2012年秋季拍賣會上,現當代篆刻名家、印泥製作大師符驥良手拓,符制魯庵印泥鈐印的一部《黃牧甫印譜》小冊,以1萬元底價起拍,最終成交價高達12萬元。(見擴展閱讀連結6.)
2013年1月,國寶魯庵印泥製作技藝傳習所揭牌儀式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製作技藝(上海魯庵印泥)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符驥良之子符海賢先生參加,並捐贈了沈鵬題簽《國寶魯庵印泥》書法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