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習

符號學習

符號學習是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也稱符號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E·C·托爾曼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

依據動物學習的實驗結果,托爾曼認為個體學會的不是通過嘗試錯誤所建立的一套行為模式,而是一系列指向目標的符號,在頭腦中形成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即認知地圖。符號產生期待,從而決定下一步的行為反應。學習就是建立“符號——格式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號學習
  • 外文名:Symbol learning
  • 釋義: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
  • 主要內容:辭彙學習
  • 時間:20世紀30年代
  • 創始人:E·C·托爾曼
解釋,基本內容,經典實驗,

解釋

符號學習是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符號本身代表什麼。符號學習的內容是辭彙學習、非語言符號(如實物、圖像、圖表、圖形等)和事實性知識。符號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辭彙學習,即學習單個語言符號的意義。漢字和英語單詞的學習,就屬於符號學習。由於辭彙所代表的事物和觀念是約定俗成的,而個體最初對此一無所知,因此必須通過反覆的學習來建立符號與其代表的事物之間的等值關係。
例如,兒童通過學習,可以用“蘋果”或“apple” 來代表他所看到的具體的蘋果。符號不限於語言符號(詞),也包括非語言符號(如實物、圖像、圖表、圖形等)。因此,對各種花草樹木的認識,對幾何圖形的認識,也屬於符號學習。符號學習還包括事實性知識的學習,即學習一組符號(語言或非語言)所表示的某一具體事實。

基本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E·C·托爾曼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他根據一系列動物學習實驗的結果,證明動物在迷津中的行為是受一定目的指導的。是根據對迷津中的顏色、聲音、氣味,以至通道的長度、寬度和轉角位置等特點的“認知”,把這些特點作為它力求達到目的的“符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符號——格式塔”,類似一張現場地圖那樣的“認知地圖”,從而奔向目標的,而不是一堆雜亂無章的關於地點的刺激——反應配對。因而他認為,動物學習的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
動物和人的學習行為都具有目的的指向性。學習是期待的獲得,而期待是關於目標的概念。學習者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他必須認知這些條件,才能克服將會面臨的困難、達到預期的目的。而符號則代表著學習者對環境的認知,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學得的東西也就是關於達到目的的符號。一旦學習者已認識達到目的的途徑,那就表明他形成了“認知地圖”。據此,學習者要學習的是達到目的的途徑、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而不是動作的模式,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映。

經典實驗

F.C.托爾曼認為,學習並非通過嘗試錯誤和偶然成功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而是根據對情境的認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地圖,進而對認知地圖中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的認知過程,這就是符號學習。托爾曼設計的方位學習實驗是符號學習理論的實驗依據之一。如圖所示,這個實驗具有S1和S2兩個起點,以及F1和F2兩個放置食物點。實驗時把白鼠分成A和B兩組,A組為反應學習組,學習任務是向右轉彎,到達食物點。若從S1出發,食物放在F1;若從S2出發,食物放在F2。B組為方位學習組,實驗時只變化出發點,不變化食物點。實驗結果表明,兩組差異極大,A組經過72次練習後,從未達到連續10次正確轉向的標準;而B組很快就學會了。這個實驗有力地支持了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