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家川鎮

符家川鎮

符家川鎮位於安定區西部三縣交界地帶,東鄰臨洮縣、西接榆中縣,內(官)蘭(州)公路穿鎮而過。境內有蘭渝鐵路、引洮工程、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過境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鎮內建有安定區最大的水庫——石門水庫及甘肅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門遺址”。新時期該鎮產業發展轉型合理,依託石門景區創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符家川鎮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轄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000
  • 地理位置:安定區西部
  • 方言:定西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石門水庫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定西站
  • 車牌代碼:甘·J
經濟發展,生態旅遊,造管並重,招商引資,培育產業,主要成就,三個突破,三個轉變,石門遺址,農村示範,蘭星村,大岔村,區劃代碼,

經濟發展

概況
秦家岔村5000畝馬鈴薯示範片帶沿北山次第展開,新雨後的田畝像一幅綠波起伏的巨幅油畫矗立在天地間,這道風景在大旱之年顯得尤為可貴,它給全村百姓帶來豐收的希望。這是符川鎮近3萬畝馬鈴薯種植一角。符川鎮馬鈴薯以其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優而引起區內外的廣泛關注。
爭取項目,促進鎮域商貿經濟擴張
站在綠樹成陰的鳳凰山上放眼望去,昔日破爛不堪的店子街沒了蹤影,一百座小二層樓拔地而起,“兩縱三橫”的新鎮在不斷的延伸;一條條寬闊、平坦的農村公路蜿蜒于田野、村落;一座座粉牆紅瓦的學校孕育著未來新的希望;一幢幢院落圈舍是六畜興旺生態實農業的景象。符川鎮狠抓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硬環境
符川鎮堅持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作為發展鎮域經濟優先考慮的重點。近三年,全鎮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7個,特別共投資 120萬元建設四條農村四級公路22公里,解決7個村9000多人的交通問題;新、擴建6所學校,9個村址,配套了就學、辦公設施和遠程教育網路;投資50萬元建成集貯藏與銷售為一體的馬鈴薯貿易市場,西南部最大的交易中心已經形成。
大抓項目建設,擴張鎮域經濟總量
符川鎮把建好項目、擴張鎮域經濟總量,提升全鎮農村經濟實力作為建設和諧符川的突破口來抓,全鎮固定資產投資達2000多萬元,經濟成長率在15%以上。一是科學規劃易地搬遷項目。投資900萬元,將生活條件較差的大岔、長豐村168戶842人搬遷到小城鎮建設區,建商住二層樓96 套,四合院72套,建設主街道3公里,排水工程2.3公里,摞荒地復墾200畝,整個建設工程將於9月底全部竣工。二是高標準建設通達工程。動工興建 4條22公里通達工程道路,路基寬8米以上,配套排水、鋪砂等設施,建起農村經濟騰飛的跑道。三是立足實際大抓特色產業。投資20萬元在南部、川區六村建成2.1萬畝隴薯系列生產基地,北部四村建成5000畝新大坪生產基地。預計總收入將達到2000萬元,人均達到1500元;同時,結合整村推進項目在紅莊、高陽、秦岔村發展規模養殖戶63戶,帶動周邊村發展規模養殖戶190戶。四是搞活流通建好商貿市場。投資50萬元建成了“符家川鎮馬鈴薯貿易市場”,投資20萬元建成了“符川鎮商貿市場”。極大地推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向鎮區匯集,三縣交界地帶商貿中心的格局逐漸形成。五是配合抓好條管項目。政府認真負責,積極配合有關單位實施了石門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僑聯授建的羅岔學校、樂邦公司援建的秦岔學校等,助推全鎮經濟快速發展。

生態旅遊

保護生態,開發石門水庫生態旅遊資源
近幾年,符川鎮圍繞建設“最佳生態鄉鎮”的總體目標,努力構建生態農業,做好生態文章,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

造管並重

創建全區生態建設最佳鄉鎮。以“生態最佳”鄉鎮創建為目標,大抓生態工程建設,強力推進生態環境改善,一是利用植樹節,營造綠化氛圍。每年3月份,組織全鎮教師、幹部200多人,在石門水庫、鳳凰山上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帶動全鎮農民義務植樹總計3萬餘株,形成了山上有風景樹、路邊有道旁樹、家家有林果樹的生態家園,每年增加林地1000畝,全鎮人均占有2.3畝,林木38棵,美化了庭院,改善了生態,提升了新農村建設品味。二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對退耕還林實行嚴格的自查自驗和動態管理,對不合格面積分春、秋兩季補植補造。同時確定專人進行封山禁牧、撫育管理,堅持農戶自管、幹部聯管、護林員專管的管護網路,完善了鎮與村、村與社、戶與護林員的管護目標責任書,有效地調動了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

招商引資

開發石門水庫生態旅遊家園。石門水庫是全區最大的淡水庫和假日旅遊場所,年旅遊人數在2500人次以上,符川鎮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把石門水庫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來抓,積極利用這一獨特資源,投入資金進行開發建設。一是協調水利部門對水庫進行了加固除險,增設了防護設施,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二是對庫區民眾進行搬遷安置,減輕了庫區生態環境壓力;三是投資30萬元對通往庫區的4公里道路進行了修建,力爭硬化,開通旅遊專線;四是積極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招商引資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旅遊業。
符家川鎮

培育產業

馬鈴薯產業
近幾年符家川鎮馬鈴薯產業以打造全區高產精品馬鈴薯第一鎮為目標,實現了由點到面、由粗到精、由劣到優、由窮到富的重大轉變,呈現出整流域推進創造數量優勢、早上市搶占價格優勢、品種良占領質量優勢的三大特點。全鎮種植馬鈴薯2.9萬畝,人均2.2畝,占耕地面積的60%,建成5000畝以上示範片帶2個。在具體工作中突出四抓。一抓良種促品質。該鎮馬鈴薯良種體系建設形成了南部以隴薯為主、北部以新大坪為主的發展布局。近幾年每年易地調種 300噸以上,農戶互換1000噸以上,鎮政府和馬鈴薯經銷協會調進洋芋良種140噸,符川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從渭源五竹鄉調進隴薯5號80噸,隴薯6 號30噸,從石泉鄉調進隴薯3號20噸,通過易地換種加快了良種更新換代的步伐,良種普及率達到了100%。同時加強了種子田和種子窖建設,共落實種子田 1109畝,新挖種子窖2190眼。為生產精品馬鈴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抓示範促規模。建成了5000畝隴5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和2000畝新大坪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每村都有一個1000畝的示範點。基地內按照“五統一”的標準進行生產,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良種化、訂單化、科技化”的全方位展示。三抓科技促增量。在洋芋種植技術上嚴把“五關”。一把技術培訓關。共組織馬鈴薯生產技術培訓六期,培訓人員2100多人次,印發技術資料3000餘份;二把種子處理關。鎮上共投放高錳酸鉀50公斤,稀土旱地寶6000袋,進行刀具消毒和浸種。從藏種、選種、曬種、切種到浸種每一步都由技術員跟蹤把關,嚴管每一道程式;三把種植施肥關。在種植模式上全部實行種二空二,並擴大機械播種面積,全鎮購買微耕機36台,累計116台,機械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在施肥上,推廣“多施農家肥、足量施鉀肥、推廣專用肥”。四把田間管理關,從中耕培土到病蟲害的防治都嚴格把關,全鎮洋芋全部進行了中耕施肥培土,在示範點投入寶大森3000袋、代森錳鋅5000袋對晚疫病等進行了全面的防治,提高了畝產和精品率。洋芋長勢十分喜人,豐收在望,預計畝產可達3600斤以上。五把貯藏銷售關。堅持區上提出的“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穩價格、保加工、增收入”的要求,加強洋芋貯藏窖建設,全鎮新建20噸以上商品薯貯藏窖100個。四抓市場促行銷。為了把符川鎮建成全區西南部最大的馬鈴薯交易中心,盤活鎮域經濟,鎮馬鈴薯協會投資50萬元建成了“符家川鎮馬鈴薯貿易市場”,占地2萬平方米,交易大廳1000平方米,貯藏庫30個,總貯量6000噸。各村建洋芋貯藏庫70座,每年有30多家外地客商在鎮區收購洋芋,日均銷售量1000噸,銷量預計在6萬噸以上。同時完善鎮洋芋協會網路,成立了農民農資合作社,在紅莊、高陽、秦岔成立了村級馬鈴薯產銷協會,現有會員500人,定期發布種植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體系逐步向“培訓、種植、銷售、加工”一條龍邁進。
符川鎮屬於半乾旱、半二陰的地區,在馬鈴薯綜合技術集成示範種植方面為全區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經驗。該產業已成為全鎮農民的致富產業、黃金產業。預計今年人均洋芋收入可達1500元以上,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
畜草產業
畜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符川鎮把畜草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以草興畜、以畜促草、改圈促養、養畜富民”的思路,堅持走“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全鎮養殖業得到長足發展。一是加強管護促養殖方式的轉變。首先打牢飼草料基礎,2000 年以來全鎮退耕還林10041畝,多年生牧草種植面積連年增加,種植以紫花苜蓿和紅豆草為主的優質牧草9000多畝,戶均有牧草3畝以上。加強了封山禁牧、撫育管護和生態修復,鎮上確定了8名專職護林員與村幹部配合常年抓林草管護,使全鎮流域內完全實現了封山禁牧,山川日漸秀美。民眾觀念也從放養向舍飼養殖、從粗放式養殖向精細化科學化養殖轉變,形成了“走退耕路、念畜草經、發圈養財”的“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二是項目帶動促養殖規模的擴張。全鎮不斷調整養殖結構,大力發展以肉牛羊為主的草食畜,逐步形成了符合全鎮實際的以草食畜為主的畜牧業結構,2005年在紅莊村建成草畜轉化示範點,建標準化圈舍155間,配套沼氣池50座,小型鍘草機50台,引進秦川黃牛108頭,2006年戶均出欄1頭牛,6隻羊,畜牧業人均收入 800元。2006年建成高陽草畜轉化示範點,建標準化圈舍50間,配套沼氣池20座,養殖戶趙永泉出欄1頭牛3900元,7隻羊3000多元;康學鋒出欄1頭牛5000元,人均畜牧收入過千元。2007年在秦家岔村建立畜草轉化示範點,建標準化圈舍115間,引進牛75頭,羊120隻。配套沼氣池 120座,實現了“一池三改”。通過連年的示範帶動,畜草產業已形成“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態勢,全鎮有規模養殖戶191戶,共建標準化圈舍1560 間,牛存欄1816頭,羊存欄4250隻,畜草產業人均純收入達到600元。三是科學服務促養殖水平的提升。鎮上在擴大規模的同時注重科學養殖和多元化養殖。按照“三鏈”建設的總體思路,成立了符川鎮養殖協會,現有會員80人,紅莊、高陽、秦岔三個示範村成立了村級養殖協會,在紅莊村、蘭星村建立了優質肉牛羊凍配點,狠抓技術培訓、良種引進、市場銷售。形成了“產業依託協會發展、協會依託產業提升”的格局。同時加強畜牧獸醫站服務體系建設,畜牧獸醫站人員帶頭創辦實體,向社會化服務轉變,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形成了支撐畜牧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通過近幾年來的發展,全鎮畜草產業走上了“品種良、標準高、效益好”的新路子,形成了“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良性循環綠色農業生態璉,畜草產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產業。
蔬菜產業
蔬菜產業充分發揮石門水庫水資源優勢,重點在高陽、蘭星、金星等三村水川地帶建成以甘藍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800戶菜家戶均收入過萬元。
勞務產業
勞務產業按照“換一個腦子、練一副膽子、掙一筆票子、建一個鋪子、走出一條新路子”的模式,走“技能培訓+政府組織+定向輸出”的路子,共舉辦輸出前勞動力技能培訓5期和“兩後生”培訓1期,共1200多人次,不斷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建成了南川培訓基地,山東塔林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兵團三十一團四連、北京青年家政服務公司等勞務基地。全鎮共輸出勞動力2700人,其中組織輸轉1200人,在山東塔林公司有20多人就業,年均收入萬元,逐步實現由苦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由分散型輸出向組織型輸出、季節性輸出向常年性輸出的轉變。
符家川鎮鎮上按照區委和區政府的會議精神和要求,把科學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工業和旅遊作為突破口,把農民的增收和財政增收作為落腳點,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川區蔬菜山區薯,家家養畜輸勞務”的總體工作思路和“2345”的工作重點,抓了具體措施的落實,使全鎮農業、工業、旅遊、城鎮建設等方面有了大的飛躍。主要概括為:“三個突破,三個轉變,兩個增加”。

主要成就

三個突破

產業培育上有了新的突破
洋芋產業按照“擴大面積,擴充總量,依靠科技,提高品質,訂單收購,窯存促銷”的要求,重點在南山紅莊、楊灣、長豐三村建成以隴薯系列為主的萬畝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北山黃坪、大岔、羅岔、秦岔四村建成5000畝新大坪示範基地。主要做到了“七個突出”。一是宣傳動員突出“早”。二是面積落實突出“實”。通過到戶統計,全鎮洋芋種植面積達到26256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2%,人均達到2畝。三是品種選擇突出“優”。採取政府組織調運和民眾互相兌換的方式,加快良種的普及,鎮上從魯家溝、石泉調進隴薯3號、4號、5號155噸,新大坪60噸,農戶互換優良品種504噸,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四是示範片帶突出“精”。全鎮兩個大的示範基地建設上全面實施了標準化生產。尤其在馬家莊核心示範區五年重茬的地塊上重視了鉀肥、稀土旱地寶等肥。五是貯藏庫群突出“多”。在鼓勵千家萬戶深挖600多眼窖窯的同時,積極組織協會會員建成集中的貯藏窖群2處,貯藏量在10000噸以上。六是科技培訓突出“全”。以示範基地為核心,各村分期分批對民眾從機械深松、品種選優處理、科學配方施肥、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收穫貯藏等方面進行了一整套技術的培訓,向示範基地農戶印發科學種植技術要點2000份。七是訂單農業突出“大”。鎮、區洋芋經銷協會和鎮洋芋經銷協會與種植協會到戶簽訂購銷訂單1001畝,與企業與農戶簽訂3500畝。其中南山5700畝,川區3700畝,北山4101畝。畜草產業堅持“以草興畜、以畜促草、草畜並重、養畜富民”的工作思路,重點抓了紅莊村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在項目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鎮上籌措資金16萬元,購進磚、瓦、椽、門、水泥、圍欄等物資,全面啟動整村推進項目建設,已建成標準化圈舍155間,養小尾寒羊236隻,養牛240頭,建成沼氣池40座,已大部分投入使用。鎮上上報註冊完善了養殖協會,全鎮新建成標準化圈舍520間。發展規模養殖戶76戶,較為典型的是紅莊的祁仁幫、王華,蘭星的王叔義、李有福,高陽的秦貴信、朱文禮,黃坪的李永勝、王來誠、楊澤寶等。蔬菜產業按照“順應市場規律、最佳化結構”的方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高陽、蘭星、金星等三村水川地帶發展以甘藍為主的蔬菜種植1520畝,現早菜銷售基本結束,戶均畝收入在2000元以上,示範效應明顯,民眾積極性高。勞務產業突出了組織培訓和能人帶動兩個重點,組織能人帶動常年固定輸出1660人;有一技之長的技術輸轉814人,與區勞務辦聯繫有組織輸出18人,全鎮輸出勞動力2400多人,人均勞務收入達到2000元。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小城鎮建設按照“一年改建一條街道,一年建成一個市場,一年發展一家龍頭企業”的步驟,完成7000多平方米百貨市場的平整上砂、排水硬化,完成糧管所一段拆建1000平方米,新建2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市場,完成下水工程50米。在綜合市場新建了垃圾台,規範了對街道環境衛生、經營秩序的管理。道路建設堅持建管並重。對南、北兩條農二級路拉運養護沙1200多方。各村在6月29日暴雨後對農路進行整修達42公里。羅(家岔)秦(家岔)農二級路3.9公里,已完成立項規劃。電力工作已完成農網改造3條,6.69公里。
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突破
計畫生育工作按照“抓隊伍、夯底子;抓平茬、提水平;抓處罰、擠水分;抓培訓、強基礎”的路子,狠抓各項具體措施的落實。制定了《符川鎮計畫生育考核辦法》,切實靠實了各級幹部責任。前半年全鎮共落實四項手術108例,總計徵收社會撫養費54250元,其中歷年24590元,半年考核為全區11名。教育事業在推行素質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完成了紅光國小的整體搬遷,黃坪國小、張家灣國小排危項目工程。普通高考中,本科線以上的人數達到45人,較上年增加15人,鎮上主要領導對部分困難學生進行慰問鼓勵。

三個轉變

工作思路有了新的轉變
新一屆領導班子立足鎮情提出了“2345”的具體工作思路。
幹部管理方式上有了新的轉變
按照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鎮上按崗位和分工成立了黨政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農村工作辦公室、財經辦公室、農業辦公室、石門水庫旅遊服務管理站等崗位,對幹部實行了競爭上崗,對部分事業站所進行了改革。對分流的獸醫站、林草管護人員,每人每年確定2600元的創收任務。從而徹底解決了人員超編、人浮於事的工作局面。
工作作風有了新的轉變
鎮政府在每一項工作落實上突出一個“實”字。尤其在產業結構調整、小城鎮建設、計畫生育、整村扶貧項目等重點工作中,確定專人,細化、量化工作任務,靠實幹部責任,兌現獎罰,半年來,各級幹部的工作作風有了明顯好轉。
兩個增加
各項工作的資金投入增加
在各項工作中政府累計投入資金50多萬元,其中產業培育中投入20多萬元,小城鎮建設投入5萬元,生態工程建設1.3萬元。長豐村址建設2.1萬元。辦公設備購置2萬元。
重點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加
洋芋產業從種子處理、種植過程、田間管理、疫病防治到收穫全部是標準化生產,尤其在紅莊村建立了3000畝科技綜合示範點,進行了不同技術、不同品種、不同配方的對比試驗。畜牧產業以引進優良品種為重點、引進陝西良種牛108多頭、小尾寒羊260多隻。勞務輸出重點抓了技能培訓,向勞務基地有組織輸出有文化、有技術的人員814人。

石門遺址

2011年符家川鎮“石門遺址”被確定為甘肅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門遺址位於定西市安定區符家川鎮蘭星村、長豐村交界處石門水庫西北100-1850米的山樑上,該遺址南北長1750米,東西寬600米,面積1050000平方米。遺址地形地形為較陡坡地,地表為耕地及荒山,地表斷面暴露有灰層、灰坑、紅燒土層等遺蹟和豐富的各種陶片、殘石器等遺物,陶片主要有籃紋泥質紅陶片、籃紋夾細砂紅陶片及素麵泥質紅陶片等。2010年7月文物普查時曾徵集到3件完整石斧和石刀,從陶片質地、紋飾等特徵判斷,可以確定為一處大型齊家文化聚落址遺存。
符家川鎮
該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評定,極大地提升了安定區在定西市乃至甘肅省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對研究齊家文化及新石器至青銅器時代人類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村示範

蘭星村

符家川鎮蘭星村新農村示範點建於2006年,位於符家川鎮鎮政府駐地蘭星村甸子街,為2006年符家川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主體工程,並於2009年全面完工並通過驗收。
該示範點建設結合小城鎮開發,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分戶實施”的原則,依照農戶生活習慣、經濟條件和產業發展需求,依託小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發展優勢,依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體要求,採取分類規劃方式共建設門市開發型104戶,建築形式為兩層樓房,每戶占地面積144㎡,建築面積124.20㎡。養殖型64戶,分三種戶型,分別為兩層,每戶占地322㎡,建築面積65.28㎡;一層,每戶占地面積322㎡,建築面積65.28㎡;一層,每戶占地面積198㎡,建築面積68.28㎡;總建築面積17858.52㎡,共對符家川鎮大岔村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和五社及長豐村暖水溝社共168戶842人整體搬遷至蘭星村新農村示範點。
符家川鎮
通過新農村的建設,符家川鎮蘭星村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條件明顯改善,搬遷民眾生活條件、綜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致富空間進一步拓寬,脫貧步伐明顯加快,極大的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民眾的思想觀念轉變及脫貧增收,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民眾致富渠道,蘭星村新農村示範點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民主管理”的要求向社會主義新農村穩步邁進。

大岔村

符家川鎮大岔村新農村示範點位於符家川鎮北部大岔村北部,屬旱川區村,為2011年安定區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主體工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將於2012年全面完工。
該示範點建設以易地搬遷工程為主,利用新農村建設點400畝中低產田改造,結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按照“整體搬遷,集中安置;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統一規劃,協調建設;部門指導,鎮、村、社組織,農戶參與”的原則,以多元化融資為手段,多方籌措資金,共遷出秦家岔村五社31戶165人;建成宅基地面積為243㎡(0.48畝),建築面積75.08㎡的新農村安置戶31戶;配套建設標準化養畜暖棚31間;配套建設沼氣池31座;新修村部一座;硬化路面1.5公里。
符家川鎮大岔村的新農村安置示範點通過政府扶持、引導和培訓,大力發展畜養產業,達到以種促養,以養帶種,同時兼顧生態保護劑科學規劃,力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型社會主義新農村,使新農村住戶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區劃代碼

621102111201 220 紅莊村
621102111202 220 楊灣村
621102111203 220 長豐村
621102111204 220 金星村
621102111205 121 蘭星村
621102111206 220 高陽村
621102111207 220 秦家岔村
621102111208 220 羅家岔村
621102111209 220 大岔村
621102111210 220 黃坪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