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夼村

明初,辛姓遷來建村定居。因建村處有數棵古老的銀杏樹,枝頭果實纍纍,酷似“金珠”掛樹,故命村名為金珠夼,後演變為笤帚夼。另一說,因建村之夼多生笤帚草而命名。 笤帚夼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7′,北緯36°48′。東與北斗山村為鄰,西與亭兒崖村隔路相望,南與紀家店村山地相連,北與荷葉山後村和辛家夼村山地接壤,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6.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櫻桃、乾雜果等。銀杏為本村特產,有50-500年樹齡的大樹59棵。20世紀末以來,新立銀杏園3.3公頃,銀杏苗圃13.3公頃,是全市有名的銀杏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笤帚夼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部
  • 面積:3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116.8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7年,成立笤帚夼村國小。1956年,成立五虎完小。1966年,由完小改為五虎聯中,有學生200餘人。1982年合併到石馬聯中。1983年,投資5萬元建成花園式國小校園。1999年,又改為“五虎村”聯辦國小。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其中研究生1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派人外出學習,村民有3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技術員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1983年後,家家糧食充余,溫飽問題徹底解決。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4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151輛,機車27輛,電話116部,彩電220台,電冰櫃22台,洗衣機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連車都不能通,住戶大多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83年起,村內規劃新房區2公頃,新建房屋100多棟。1999年,村內整修了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社會進步,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也有了較大的提高。1982年,村集體購買發電機,供村民照明;併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4年,投資8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並在村里辦起衛生室和幼稚園等。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辛長模在槐樹底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成立了黨支部,辛同科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民兵、婦女、兒童團等組織,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參加萬第戰鬥、淮海戰役,出民工80餘人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村參軍者60餘人,其中為國犧牲20人,致殘9人。曾有辛吉安、辛長卿、辛長模、辛同良、辛元田、辛和順、辛吉儉、辛合順、辛香齋任黨支部書記。1987年9月起,辛吉興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5個,黨員41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辛元田、辛常欣、辛同興、辛同孟、辛同田、辛秀命、辛子全、辛和慶、辛浩傑。1999年,辛浩傑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