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管樂(超化吹歌),河南省新密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超化吹歌形成於北朝時期,之後以鼓吹樂的形式,以獨特的管子吹奏樂流傳,明代以後通過寺廟流傳於民間,它以管子為主奏樂器,以笙、笛、簫等為輔助樂器,是中國重要的古代器樂演奏形式。超化吹歌代表曲目有《傳令》《青河令》《剪剪花》《神童子》等。
2008年6月7日,笙管樂(超化吹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笙管樂(超化吹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河南省新密市
- 項目編號:Ⅱ-121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總體特徵,曲目分類,唱名轉調,樂器編制,記譜方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超化吹歌作為超化寺獨具特色的古代民族器樂地域性音樂的藝術形式,是伴隨著超化寺的建立和發展而存在的。其先在北魏時期以宮廷鼓吹曲的形式走進寺院,成為佛教法樂,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唐宋時期超化吹歌藉助以歌舞音樂為標誌的音樂藝術形式,發展成為宮廷音樂韻律和梵樂格調兼具的成熟音樂形式;至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翰林(祖籍密縣今新密市)告老還鄉後,前往超化寺進行參拜,並把盛行在皇宮裡的吹歌傳給了僧人(之前吹歌只用於皇宮演奏或國家祭祀大典);清朝初年,超化寺僧人陳玉田又將吹歌傳給當地百姓,與當地的音樂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音樂形式,流傳到民間,形成吹歌社。自此以後,超化吹歌伴隨著音樂組織和寺廟迎神祭祀活動經歷清代、民國,成為超化寺鼎盛時期的寺廟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在新密市的尖山鄉沙古堆村、袁莊鄉姜淘村、超化鄉超化村都有吹歌社,但在“文革”中,超化吹歌被當成封建文化,遭到批判瀕臨滅絕。“文革”後,超化吹歌在第9代傳人張振恆等人的努力下,經過挖掘搶救,得以保留。
基本特徵
總體特徵
1、它是以兩根主奏管子,一高一低,有機配合,形成超化吹歌的基本格調。而銅鑄的管子,其鑄造方法、上粗下細的模式和音色,都使它完全不同於其他地方流傳下來的葦制、竹製的管子,形成了它獨一無二的個性特色。
2、超化吹歌的曲牌、樂段,從明代傳至現在,一直沿用的是中國古代傳承的工尺譜。一般是代代相傳,師徒相傳,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這使它具有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本特徵。
3、超化吹歌的活動方式,是神社性質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只服務於神社祭祀和大型典禮,從來不為婚喪嫁娶服務,現在也是只服務於政府部門的慶典與比賽。
4、超化吹歌的管子,自古以來,就是以祖傳的方式自己製作,從鑄管到制蘆葦哨子,都很考究,這也使它保持了自己自成一體的本色。
5、超化吹歌的曲牌與樂段基本上都是從古代流傳至今,沒有和其他的音樂形式如嗩吶等產生過任何的融合,所以它流傳下來的都是古代的原調,可以稱之為中國古代鼓吹樂的活化石。
曲目分類
超化吹歌樂曲大致分為古曲、民歌、寺廟祭祀音樂、調式音樂和占子五個部分,其中古曲為宮廷音樂,約有12首;民歌為當地民間小調,約有15首;寺廟祭祀音樂屬莊重曲,共有10首;調式音樂屬練習曲,占子則系小段樂曲。
宮廷音樂類有:《傳令》《青河令》《小桃紅》《狀元遊街》《哭周瑜》《萬年歡》等。
民間音樂類有:《剪剪花》《渭調》《菸袋眼》《觀燈》《打貫》《爬天橋》《撞倒牆》《肚痛歌》《雙疊翠》等。
寺廟音樂類有:《神童子》《五聖佛》《三尺佛》等。
練習用的曲類多為沒名或佚名的小曲,練習曲小段音樂類有:五九上、五九凡、凡凡尺、四尺園、工調開門、應咀歌、盤頭等。
超化吹歌的打擊樂是配樂,用的是獨立的曲牌,常用的有:《小開譜》《小雀兒鬧》《小攥》《十四》《上橋》《亂彈》等。
唱名轉調
超化吹歌的曲譜唱名是固定唱名法,如上、尺、工、凡、六、五、乙在管子的發音音孔排列是固定的,尺工調尺、工兩個音是主音,上凡調上、凡兩音便成為主音。主音起到穩定調性的作用。
超化吹歌的轉調,逢主屬音轉,在吹奏中主音轉成新調屬音,屬音變成新調主音,轉入近關係調。管子的轉調因為完全是用氣息來調整音高,吹奏技巧很難,所以民間有“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的說法。
樂器編制
超化吹歌以管子為主奏樂器,演奏時以笙、管、簫為輔,同時再加上韻鼓、大鐃等。管子由青、黃銅精鑄而成,哨片則以精選蘆葦製成,開八孔,前七後一,呈上粗下細的倒喇叭形。
超化吹歌樂隊編制分為兩部分,一為吹奏樂器:兩根管子,四盤笙,兩根笛子,兩根洞簫。二為打擊樂器:戰鼓一面,大鐃一對,小鈕一對,鈸一對,手鈸一對,鑼一面,木魚一個,雲鑼、碰鈴一對,共需20人。吹奏時,分為前後兩排,前排是吹奏樂,後排是打擊樂。
記譜方式
超化吹歌沿用中國特有的記譜法工尺譜(文字譜)。工尺譜所代表高低各音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聲字以及它們的變體來表示。高一個八度和兩個八度的音分別在七個音字旁加單人旁或雙人旁,表示一個或兩個八度。
吹歌記譜的主要特點是註明了調名,固定了音高,固定了曲譜唱名,音的長短用板眼符號來表示,曲目的調主音和屬音給演奏者標得很明白。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超化吹歌保留了中國古代吹奏樂的基本要素,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是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是中原地區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是古代宮廷音樂“鼓吹曲”的遺存,具有重要價值。
歷史價值:吹歌作為一種吹奏樂,是對中國古代上層鼓吹樂的繼承。超化吹歌獨有的特質,如銅質管子、葦制哨子、古代記譜方式、獨特的演奏方式、難得的曲牌、自視清高的傳統,都使之具有了活化石的特徵,這對於研究中國音樂的發展史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其歷史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學術價值:超化吹歌,特別是管子、笙這些民族樂器,古代工尺譜的記譜方法,演奏時的轉調、配器、半音的處理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特點,在現代音樂一統天下的今天已很難看到,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樂器製造、音樂構成、音樂美學等等,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實用價值:發掘、搶救、整理、保護超化吹歌,對中原地區乃至全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審美素養和文化素質,都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由於老藝人陸續離世,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習,再加上吹歌的自視清高,不能進行營業性演出,演奏人員必須依靠其他收入來維持生計,學習和排練只是作為一種興趣和愛好。原來服務於神社的社會基礎和客觀條件已不復存在,超化吹歌的生存發展困難重重。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代表人物
王國卿,男,漢族,1963年8月生,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鎮人。1978年在超化寺吹歌社跟祖父學藝,主奏樂器管子,為超化寺第十代傳承人。主要代表作品有宮廷音樂《傳令》《青河令》《小桃紅》等,寺廟音樂《神童子》《五聖佛》《三尺佛》等。
2009年5月26日,王國卿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新密市申報,項目名稱:笙管樂(超化吹歌)。
保護措施
為了更好的傳承超化吹歌這一藝術形式,王國卿和他的吹歌隊友們經常走進校園課堂為學生傳授超化吹歌演奏技藝。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密市文化館(新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笙管樂(超化吹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笙管樂(超化吹歌)項目評估合格,新密市文化館(新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河南少林武僧團受邀在莫斯科國際軍樂節上演出,超化吹歌得以展演。
2014年11月1日,2015年“薪火相傳文化河南”超化吹歌河南巡演系列活動在鄭州啟動。
2017年6月10日,河南省新密市組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超化吹歌參加展示。
榮譽表彰
2005年10月26日,超化吹歌獲得河南省第九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一等獎。
2017年11月27日至28日,超化吹歌在江蘇無錫參加了全國社區教育成果集中展演,獲得十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