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隱寺

竺隱寺

據傳寧化縣竺隱寺始建於北宋祥符年間,位於淮土鎮橋頭村月形山上的竺隱寺,離集市淮陽圩僅1公里許,為該鄉僧尼較多、香火最旺、佛事活動頻繁的著名寺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竺隱寺
  • 外文名稱:Zhuyin Temple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228.31平方米
文化傳承,位置簡介,寺廟典故,損毀與重建,

文化傳承

寧化縣竺隱寺:天竺文化在佛教的影響種是最高的,寧化縣竺隱寺是多年文化的精髓保留基地,至今,寧化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民系是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經過大約從東晉到南宋的900左右年的時間而孕育成熟的。位於寧化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自東漢開始,已有中原漢人入境定居。
唐朝末年,當時由中原遷居到鄱陽湖附近等地的客家先民,為避戰亂,又向贛、閩、粵三省的結合部遷移,並大多數進入寧化,且主要聚居在石壁。後來先民們又以寧化為據點,向外拓殖。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時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時期,自寧化遷播到各地的客家被稱為正宗客家。
因此,石壁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祖地”。近幾年來,一批批客家鄉賢懷著對故土的深深眷戀之情,回到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尋根祭祖。為聯誼世界客屬,弘揚客家精神,由海內外著名客家社團首領共同發起,經省、市縣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批准,從1995年起,將每年的10月定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並於10月16日在石壁客家公祠舉行盛大的公祭儀式。每年一度的世界客屬祭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內外客家後裔前來晉謁。

位置簡介

寧化縣竺隱寺淮土橋頭村月形山上的竺隱寺,離集市淮陽圩僅1公里許,為該鄉僧尼較多、香火最旺、佛事活動頻繁的著名寺院。

寺廟典故

據傳,該寺始建於北宋祥符年間(1008—1016),當時有位得道高僧普靜法師從外地雲遊至此,見此處茂林修竹、幽深清靜、風景宜人,適合做佛門淨修場所,乃在此築茅屋以居,披荊斬棘,開山闢土,掘淨土為泉(至今該泉仍在),此為該寺肇基之始,距今已近千年。普靜法師佛學精深,三明六通,堅心專一、虔誠禮佛,無掛無礙。相傳,他坐在寺內的蒲團上可與遠在東華山寺的高僧對語並論經說法。
宋末元初,蒙古族鐵騎南下,該寺住持長老預知寺院難免遭劫,帶領本寺僧尼居士將該寺法器、佛像、經書等悉數搬遷藏匿,以避戰亂。但元兵一炬,終將竺隱寺的建築群變為焦土。
永樂中興,適有高僧智靜長老自遠方來,親率徒眾信士負土累石、割茅築室,經數年孜孜不倦營建,建起莊嚴雄偉佛殿和清靜雅致禪房,殿內矗立著各種佛像,竺隱寺從此又成為聲聞遐邇的禪院名寺。
寧化西鄉曾遭遇連續三年的大旱,災民苦不堪言。當時竺隱寺住持人稱“看牛和尚”,在今淮陽墟武侯祠前的溪上欄河築壇求雨,要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場,僅做了三天,誠心感動天地,大雨連下三天三夜,使西鄉久旱逢甘露,莊稼復甦,農民生機有望,動亂得以平息。該寺名氣大振,被譽為寧化四大禪院之一。(另三處為:東華山福林寺、城關光嚴寺、湖村靈光寺。)寺中來往僧尼和信眾終年不絕,歷代大德高僧輩出;香火之盛,佛事活動之頻,俱為全鄉佛寺之冠。

損毀與重建

竺隱寺在社教運動及“文革”中被摧毀;寺宇房屋被公社占用辦鞭炮廠,1978年廠內火藥爆炸,寺址夷為荒坪。
宗教政策落實後,當地施主信眾倡議維修,經多方大力捐募支持,從1986年起在原址上進行改建並逐步擴建,陸續建成仿古飛檐翹角的磚木結構大雄寶殿及鼓樓各一座,以及天王殿、五觀堂、西歸堂、客房、僧房、飯堂、廚房、洗滌房、浴房以及普同塔等建築,共11座,總建築面積達1228.31平方米。
該寺常住僧尼五人,住持釋照瓊。日常農禪並重,自耕自養,經營稻田4.25畝,油茶山3塊,寺周邊有種菜種花的農地園塅,早晚功課不輟,暮鼓晨鐘悠揚,成為淮陽、橋頭兩村的一道人文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