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蘭墓

竺法蘭墓

竺法蘭,東漢僧,中印度人。諷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據梁高僧傳卷一載,東漢明帝派遣蔡愔至西域求取佛經,師遂於永平十年(67)與大月氏僧迦葉摩騰結伴前來中國,居於洛陽白馬寺,與迦葉摩騰合譯四十二章經。所譯之經另有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佛本行經、法海藏等。後寂於洛陽,世壽六十餘。竺法蘭墓位於河南白馬寺山門內西側。占地面積12平方米。墓碑立石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竺法蘭墓
  • 所屬年代:東漢
高僧竺法蘭,自言誦經數萬章,為印度學者之師,他曾與攝摩騰一起雲遊四方。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與佛教首傳中國、與“釋源”和“祖庭”白馬寺密切相關。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15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所官辦寺院。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享有獨特的地位。它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公元65年,蔡愔、秦景等人開始“西天取經”,至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印度 )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得見佛經佛像。永平十年(67年),漢使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洛,住鴻盧寺,翌年(68年),漢明帝詔建白馬寺。相傳,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曾經帶來佛經原本――梵文《貝葉經》,是用梵文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經。入華後,他們很快學習漢語,禪居白馬寺內奉佛譯經。他們先在清涼台共同譯出《四十二章經》,敕令藏於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古印度高僧攝摩騰在洛陽圓寂,被安葬在白馬寺東院,即如今的攝摩騰墓。攝摩騰圓寂後,竺法蘭單獨翻譯了東漢使者從西域帶回的其他佛教典籍《十地斷結經》四卷、《佛本生經》一卷、《佛本行經》五卷等,這是我國早的一批佛學著作。竺法蘭60多歲時卒於白馬寺,被安葬在白馬寺西院,即如今的竺法蘭墓。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為中國佛教的兩位開山鼻祖,故後世皆以白馬寺為中國佛教的發源地,尊為“釋源”和“祖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