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工藝品

竹雕工藝品

竹雕工藝品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品之一,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國家之一。其竹雕工藝的重要流派為金陵派,嘉定派,在明朝時達到竹刻藝術的巔峰。竹子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認為是祥瑞之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雕工藝品
  • 實質: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品之一
  • 流派:金陵派,嘉定派,
  • 明代竹刻藝術:集中在嘉定
竹雕流派,竹雕保養,

竹雕流派

竹子的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人們認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明代竹刻藝術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縣)、金陵(今南京市)兩地,分為嘉定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孫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圓雕),金陵李耀、濮仲謙的淺刻法,清初張希黃的留青刻法,均為竹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體效果。刻竹方法為鏟去較多竹地,使文飾凸起於上,並能分出層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層,使器物有圓渾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濮仲謙,刻法與嘉定派不同,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時人稱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愛。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現書畫的筆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藝出現了留青刻法,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書畫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嫩簧嬌潤,宛如象牙。使用這種技法的人物以張希黃為代表。
清初,繼承明代中葉以後中國的竹雕工藝傳統技法,首推嘉定派第一名手吳之璠。他創造的以淺浮雕突出題材,留空四周作背景的雕法取北魏浮雕工藝,刻畫人物生動。以封錫爵、封錫祿為代表的練水竹刻世家,累代相傳多至五六代以上。封錫祿工圓雕,擅竹根人物,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入京,以竹藝值養心殿,名乃大噪。這是竹刻藝人服務宮廷之始。雍乾之間,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可推周顥。他對書畫有一定造詣,擅以陰文刻山水、人物、樹石,將南京畫法運用到刻竹藝術上,用刀痕再顯筆墨意趣,刀法秀麗挺勁,對清後期竹刻藝術影響較大。竹刻至乾隆時期為鼎盛期。嘉道以後,就以貼簧取而代之,地區也不僅限嘉定、金陵兩地而擴大到東南諸省,以浙江省為主。

竹雕保養

年代久遠民間傳世的竹雕,其附著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須加適量的肥皂水,這樣很傷老包漿,而棗紅色的老包漿既是歷史歲月的見證,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過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顯得乾澀。但經清洗後上核桃油的筆筒,不易生蟲。是否需要水洗,應視具體雕件而定。對必須要清洗的,清洗時儘可能不要損傷竹膚。
要用帶殼的生核桃炸專用保護油,不要用炒過的核桃仁炸油。帶殼核桃炸出的油沉積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傷物件。
竹雕工藝品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氣大,抹上晾乾後,竹雕易開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數主人歷代均有保養,所以,上油時只需用食指輕沾一點,以指尖膚面有油為度,將油抹在另一掌心,兩手搓勻後,雙手持雕件把玩,即可達到養護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種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著物,這對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響。不要塗抹任何油漆和化學色料。專業書上雖有上漆一說,其利弊應該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積多年的保養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後很難乾,雖能確保雕件不開裂,但這樣做也就不會形成竹子由自然色變產生的美感。
有條件的收藏者,可將藏品放在玻璃罩內密封保管。如無恆溫措施,為避免玻璃產生的高溫導致雕件開裂,平時可丟一個紙坨在雕件內,它有調節乾濕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兩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髮雕件內的熱量。木製把柄有吸潮散熱的作用,連陰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於長期密封,一旦接觸空氣或風吹,就易造成開裂。採用此種方法保管,能確保恆溫,並定期把玩幾下。
最好製作專用的木質內格子櫃保管。專用保管櫃氣溫在20℃至35℃,相對濕度在35%至40%時,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離地1米放竹雕件。如氣溫過燥過高,可在室內放缽水,或放幾本書於櫃內。如收藏者住樓上,夏季過於乾燥時,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與水杯要保持一定距離,要經常檢查,沒必要時及時取出。也可採用放舊報紙的方法,但報紙的回潮力較強,不宜多。並且要經常把玩和檢查,特別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節要常看,發現長毛,及時用鬃刷清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