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簸箕是利用竹編工藝編織而成的簸箕,主要用於玩耍和擺放一些水果之類的小東西,可以增加美觀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簸箕
- 外文名:bamboo weaving fan
竹簸箕是利用竹編工藝編織而成的簸箕,主要用於玩耍和擺放一些水果之類的小東西,可以增加美觀度。
竹簸箕是利用竹編工藝編織而成的簸箕,主要用於玩耍和擺放一些水果之類的小東西,可以增加美觀度。竹編工藝 竹編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絲並編織成各種用具和工藝品的一種手工藝。工藝竹編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更具深厚的歷史底蘊。竹編行業歷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傳或以作坊依託的師徒關係,學徒學成後...
箕(拼音:j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箕的古字寫作“其”,“其”的古字形如同一隻簸箕,後來借用作虛詞,因而在“其”字之上加“竹”頭造“箕”字。“箕”本義與“其”相同,指揚米去糠的竹製器具,即簸箕。“箕”又用作星宿名,是二十八宿之一,箕宿成簸箕形,由四顆亮星組成。文字源流 ...
簸箕是一種農具,用來簸去稻米中的雜質和空殼,在農村里也用來晾曬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編,南方用竹編。這件簸箕來自廣西柳州融安縣的一個農村集貿市場,很普通的農家日常用品,細看卻發現手工活做得相當細緻,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製作者一定是一把好手。把它買回來,當然不會用來簸米了。葡萄提供的用途是:...
竹箕 竹箕,讀音是zhú jī。意思是用竹編的簸箕。解釋 用竹編的簸箕。出處 吳組緗 《山洪》一:“大的小的竹箕里攤著飯鍋巴和蘿蔔乾。”
簸,漢語一級字,讀作bò或bǒ,指用簸箕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字源演變 bǒ 幫紐、歌部;幫紐、果韻、布火切。bò 幫紐、歌部; 幫紐、過韻、補過切。形聲字。《說文》:“簸,揚米去糠也。從箕,皮聲。”本義是用簸箕揚去穀米中的糠秕、塵土等雜物,讀bǒ。《詩·大雅·生民》:“...
簸箕裝修 線檐子 齊茬後,簸箕邊的里外兩側各用兩根荊條,以筒錐穿柳線把樹條固定在簸箕幫上稱“線檐子”。柳線要穿過緯條,檐子上的緯條要平鋪整齊,不能重疊交叉。打圍 用竹片破成寬1分左右的竹篾,一端相連。二三根破好的竹篾相連的一端並在一起,以包住檐子上面為度。把竹篾包到簸箕檐上,用藤線穿過...
畚萁 簸箕的方言或文言讀法 畚萁〔畚箕〕簸箕(方言)撮子用木、竹、鐵片做成的撮垃圾、糧食等的器具。
漢典解釋為:筲從“竹”,“一種盛飯用的竹筐”,也用於淘米或盛米,如筲箕,筲籮(盛飯的竹籮),筲袋(竹製盛器)。斗(dǒu)筲(指容量小的盛器,喻才短量淺);做“水桶”解時,水筲,一筲水。箕:用竹篾、柳條或鐵皮等製成的揚去糠麩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稱“簸箕”)。在鄉村有用筲箕過濾煮過的...
潮汕竹器品種繁多,除了竹文具中用直徑較粗的竹材剖開製成扁片長條狀而隆起覆瓦、並在上面鐫刻書畫的臂擱(又稱秘擱)和用較粗的整一節竹製成、外圍鐫刻有書畫的筆筒,以及用作文房四寶的毛筆筆管等,還有很多竹製的生產、生活用品,按其用途可分為:農具類的筐、籮、畚箕、秧夾、竹戽斗、摔斗苫圍、竹槌、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