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制沿革
建國前夕,該村屬第三區南邊鄉第六保和第12保。建國初,屬第二區麻嶺鄉。1958年建立竹溪大隊,屬七琴公社。1961年改屬城上公社。1985年改隸城上鄉。
二、地理位置
三、自然環境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土壤與水文
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沂江春季與夏季進入盛水期,秋冬季進入枯水期。
農作物
糧食:水稻
蔬菜:蔥 、姜 、蒜 、辣椒 、黃瓜 、通菜 、冬瓜、 南瓜 、絲瓜 、葫蘆 、芸豆 、蘿蔔 、 四季豆 、芹菜 、包心菜 、黃 、芽白、 上海青、 竹筍 、 萵筍 、 茭白 等。
水果:苦櫧 、紅橘 、西瓜、 椪柑 、南豐蜜桔、 柚子 、李子 、 荸薺 、桃子、 梨子 、 獼猴桃、 葡萄、 覆盆子等。
藥材:枳殼 、地黃、魚腥草、馬齒莧等。
樹木:樟樹、苦櫧樹、竹子、水杉、桂樹、松樹等。
動物資源
家畜家禽: 豬、狗、牛、雞、鴨等。
鳥類:麻雀、貓頭鷹、布穀鳥、白鷺、喜鵲、烏鴉、啄木鳥等。
魚類:鰱魚、鯉魚、大頭魚、泥鰍、黃鱔、鯰魚等。
野生動物:野豬、麂子、竹鼠、黃鼠狼、蛇、青蛙、蟾蜍等。
礦藏資源
螢石礦。
四、人口民族
全村村民都為漢族。除嫁入該村的村民外,該村村民基本上姓鄒,另有少數村民姓胡。
五、政治
該村有7個村民小組,同時為竹溪村民委員會的駐地。
六、經濟
綜述
該村常駐村民基本上以從事農業為主,兼有從事泥瓦匠、搬運工者。wai'ch
第一產業
以水稻種植業為主,兼有少數種植水果、草藥、養殖為業的農戶。
第二產業:
本村無工業。村民外出務工,基本上從事箱包、大理石、裝潢等行業。
第三產業
七、文化事業
1.村里建有老年活動中心一處
2.村裡有一支由中年婦女組成的廣場舞跳舞隊
3.一些中老年人會唱山歌和剪紙
八、教育事業
國小教育:竹溪國小建在該村,生源主要來自竹溪村委會下轄的竹溪、大排、港里、大橋、水西、中山下的幼齡兒童。國小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赴城上學校就讀。
中學教育:國中赴城上學校就讀,高中赴縣城就讀。
大學教育:村委會對貧困大學生設有助學金。
九、醫療衛生
現有兩個衛生室。
十、風俗習慣
(一)節日習俗
春節:守歲、貼春聯、拜年、喝春酒;元宵:舞龍燈;清明:掃墓、踏青、做清明果;端午:吃粽子,已嫁女回娘家給父母送扇子;七月半:燒紙錢。中秋:吃月餅、舞龍燈。除了以上節日外,竹溪村村民會過的節日還有觀音誕辰,玉皇大帝誕辰等宗教節日。
(二)生活習俗
1.每逢初一、十五要放鞭炮,燒紙錢,祭祀先人,俗曰“裝燈”。2.村民殺豬時,要放鞭炮,燒紙,豬殺完後要請族人吃殺豬飯。3.男女結婚前要經過"六禮"才算名正言順;婚後第一各正月,女方要到男方舅舅家做“外甥嫂”,男方要到女方親族做“郎東號;剛嫁出去不久的女兒,時節回娘家親族要攜帶禮物向她問候。新人生孩子了,親人要向新人送禮,名曰"送雞送肉“.4.老人去世,親屬要向親戚朋友報喪;兒子要在老人去世那天披麻戴孝,並從沂江中打一壺水回來,用以擦拭老人的屍身,並穿上壽衣;屍體在家停三天供親人弔唁,三天后出殯;死者入土一星期後,至親需赴死者墳頭進孝,俗曰”護山“,並於當天晚上,燒掉死者的一切生前的東西;死者的家庭三年之內不得娶親,嫁女。
(三)生產習俗
1.立春當天,家家戶戶要放鞭炮。2.農民一年當中,第一次下田的那天,要放鞭炮祭祀。3夏季,農婦愛擂擂茶請其他農婦喝,並擺上南瓜乾、醬辣子、炒花生、蠶豆等當地小吃作為喝擂茶的點心。4.冬季當地村民愛釀米酒,到來年正月招待親朋好友。
十一、地方特產
擂茶、苦櫧、土燒酒、紅橘 、米酒
十二、風景名勝
筠水橋 荷塘 古樟樹 大排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