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偏頭山位於竹谿縣城西部,距縣城9公里,最高海拔是1538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溪偏頭山
- 地區:竹谿縣城西部,距縣城9公里
- 最高海拔:1538米
- 總面積:13333公傾
偏頭山簡介,遊客感想,
偏頭山簡介
(二)歷史沿革。偏頭山森林公園主體部分隸屬國有標湖林場。1985年被確定為縣級自然保護區和縣級森林公園。
(三)風景資源評述。偏頭山森林公園特色是以森林景觀為主,集峰奇水秀,澗深谷幽,崖峻壁峭和人文古蹟為一體。這裡,春天,山花爛漫,萬紫千紅;夏天,林木崢嶸,處處盈翠;秋天,萬山紅遍,赤霞映日;冬天,雪漫千峰,銀妝素裹。置身偏頭山,白日閱風撼林海,如大江之懸流,驚濤拍岸,其聲不絕於耳;夜間聽月波輕柔,似猿吟似鶴鳴,悠揚致遠,令人心曠神怡。森林景觀有:林海綠浪、十里杉廊、偏頭畫屏、迷宮畫扇;地貌景觀有:龍頭香、回心石、真武腳印、龜蛇朝聖、金蟾望月、金龜上山、掌嗡石、熊貓觀海、龍泉洞、閻王匾;人文景觀有:祖師廟、父母殿、一天門、玉皇樓、巴山客舍等。
偏頭山,世人有小武當之說,相傳真武祖師入溪邑南山修煉,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飛升時,一腳把山頭蹬歪,故此山得“偏頭”之名。祖師見山歪石裂,捏把鼻涕把裂縫糊住,腳踏祥雲至賽武當相地,結果坐裂山顛,又至武當天柱峰坐定。偏頭山乃真武祖師成仙之地,故後人在山上修廟設神壇敬奉,以求顯應,降澤施恩。民間口傳,真武祖師對心誠者,有求必應,十分靈驗,因此信徒無數,每逢朔日燒香叩拜者絡繹不絕。
偏頭山森林公園有六大景區:偏頭山景區,龍泉洞景區,孔家凸景區,東西標湖景區,二凸景區,茶場景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珍稀野生動物4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7種,是一座自然的迷宮,中藥材的寶庫,飛禽走獸的天堂。更有巴山客舍的盛情,吸引著遠遠近近的賓客,是觀光旅遊、休閒度假、避暑療養的勝地
遊客感想
偏頭山
——游偏頭山有感
——游偏頭山有感
站在你的腳下
站在神話與現實之間
我深信你挺拔的脊樑
從古到今從未動搖
在群峰中傲立
如雨後春筍
直插雲宵
偏是偏了頭
站在神話與現實之間
我深信你挺拔的脊樑
從古到今從未動搖
在群峰中傲立
如雨後春筍
直插雲宵
偏是偏了頭
恰似在靜靜思考
野花為裙蒼松為襖
涓涓細流
可是你那迷人的歌謠?
野花為裙蒼松為襖
涓涓細流
可是你那迷人的歌謠?
踏上千級台階
感到水泥混凝土的堅硬與頑強
那神話中的石級
是演變是風化還是摧垮?
感到水泥混凝土的堅硬與頑強
那神話中的石級
是演變是風化還是摧垮?
踏進祖師殿門
木雕的祖師像端坐檯上
祖師呀祖師
木雕的祖師像端坐檯上
祖師呀祖師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你
也學會了趕時髦
濃妝艷抹紅袍綠襖
時隔幾千年還是如此多嬌
那神化中的泥塑石雕
是演變是風化還是摧垮?
你微閉雙眼面帶微笑
是念經是誦佛還是在靜靜思考:
“‘文革’前的香火是多么濃
如今為何如此淒涼?”
木魚爬在台上
還在細細回想:
“那時的小和尚是多么的虔誠
整天將我敲的‘梆梆’響”
唯有殿角那隻大蜘蛛
在不停地織網
也學會了趕時髦
濃妝艷抹紅袍綠襖
時隔幾千年還是如此多嬌
那神化中的泥塑石雕
是演變是風化還是摧垮?
你微閉雙眼面帶微笑
是念經是誦佛還是在靜靜思考:
“‘文革’前的香火是多么濃
如今為何如此淒涼?”
木魚爬在台上
還在細細回想:
“那時的小和尚是多么的虔誠
整天將我敲的‘梆梆’響”
唯有殿角那隻大蜘蛛
在不停地織網
殿外風和日麗
廟場草長鶯飛綠樹環抱
佇立峰巔
腳踏千峰萬巒頭抵藍天
蒼松倒掛
白雲指間舔
溪城風光盡覽
站在傳說與現實之間
我相信神話:
“祖師爺游遍千山五嶽
相中此地樂得手舞足蹈?
踩偏了山頭建造了祖師廟”
山依舊水依舊風景依舊
憾只憾
不見傳說中的文化
憾只憾
不見傳說中的文化
人類創造了文化
人類毀掉了文化
高興時就拿來
不高興時就扔掉
硬拿的東西不自然
毀掉的常常遭人控告
人類毀掉了文化
高興時就拿來
不高興時就扔掉
硬拿的東西不自然
毀掉的常常遭人控告
從偏頭山回來,已經好多天了。可是偏頭山的雄偉和秀麗,卻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在我的夢寐里,即使閉上眼睛,那裡的點點滴滴,也會鮮活在我的印象里。
那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一群特殊的遊人,懷著一種別樣的心情,去遊覽偏頭山。遊歷的時間雖只半天,卻足以讓我追念一生。
特殊的遊人
特殊的遊人
農曆丙戌年端陽節,著名作家野莽帶著濃濃的鄉情,回老家探親訪友,為了歡迎和感謝這位從竹溪走進北京,在全國享有盛譽的作家多年來對家鄉文化事業的關心和支持,縣委宣傳部、縣文聯舉辦了“著名作家野莽先生文學講座”,組織熱衷於文學藝術,並有所成就的代表人員陪同野莽進行了採風活動。2006年6月13日上午8點,一行8人興致勃勃從縣城出發,驅車前往偏頭山。一路上,大家被野莽博古通今即景而談的觀感帶來的濃厚文學氛圍感染著。野莽談起文學創作,似乎永遠沒有完結,凡與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那精彩的言談、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學功底而深深佩服。文人眼中有奇景,奇景之中有奇文,一路上大家體驗到的是大自然與文化和諧完美的統一。
早就聽人說,到了偏頭山,感覺就不一樣,果然車一進標湖林場,那種天高、雲淡、山綠、風輕的自然景觀,特別是那撲面而來新鮮空氣,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一爽,往日的辛勞鬱悶全然拋在了身後。此刻,人在路上,心已經在群山懷抱之中,我體味著一種小河流水般快樂的心境。
路愈走愈好,上偏頭山的路已是水泥路,遠看宛如一條玉帶纏繞著蒼翠,飄飄蕩蕩,忽隱忽現。
到了山神道口,我們徒步上山。上山的路已是水泥鋪成的“千步梯”,順著山勢曲折蜿蜒通向半山腰。開始攀登了,一級一級的階梯依山而上,近看像一條通天大道,催人奮進。遠看,階梯在花草林木掩映下像一條翻騰的白龍,氣勢非凡。路兩邊長著各種茂盛的植物,品種繁多,據陪游的標湖林場人介紹,山上生長的木本、草木植物有一千多種,僅次於十八里長峽。除了自然長成的植物,還有人工栽植的日本櫻花、法國梧桐。大家相互提問:那是什麼花?那是什麼樹?那是什麼豬草?山上的植被,山腳為灌木,相互纏繞,相互扶植,情結依依。半山上則是另外一種景象,許多叫不出名的喬木依山就勢,在石縫中頑強生長。初夏時節,山色如染,林境如海,樹花相映,葉似花,花襯葉,別有風味。我緊跟大家興高采烈談笑中拾級而上,一步步走向高處,聆聽著自己攀緩的腳步聲、粗重的喘息聲,感覺著春的回音。這時的氣氛和心情,輕鬆安定,寂靜卻不寂寞,恬淡中流露著雅興。
我跟隨大家大約上了千餘步,踏上了山嶺。嶺上有一塊大岩石橫臥著。大家坐上去歇一會兒。這時,熟讀詩書的野莽,忽然話鋒一轉,風趣地把座下的岩石命名“八仙石”,說我們今天正好是7男一女8個人,在偏頭山得道成仙,我們坐過的石頭也就因仙而名了。接下來,這位以幽默著稱的作家挨個指人為仙,一一對號入座,剛指到“鐵拐李”、“藍采和”,我生怕自己被高比那位姓何的女仙,便逃也似地走開,順著很陡的嶺上小徑,獨自一路小跑上山。
別樣的感受
別樣的感受
愈往高處上,腿愈酸脹,氣息愈粗重,大家一邊走,一邊體味攀登苦中之樂。我已大汗淋漓,乏力之時,一句廣告詞脫口而出:“你該鍛鍊了!”引得大家開懷大笑。峰迴路轉,當登上最後一級石階時,面前顏色一變,但見翠綠之中有一巨石,巨石陽剛之中又透著柔氣,讓人浮想聯翩。站在巨石上嗅著泥土的芬芳,傾聽山風和樹葉重奏曲,真是天上人間!
登上峰巔,居高望遠,一覽眾山小,感到腳下的偏頭山也駦地變矮了!近處的奇石、奇松,遠處的浮雲,組構成一幅立體“丹青”,使人頓覺身在畫中,居高臨下,雄心頓起。非怪,武俠小說都把那些高人、大俠“天下第一”爭戰安排在名山大川,就連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身歷其境,也有些身不由己,萌發一種與人宣戰的衝動。山頂的標誌是一方塊岩石,四周以錚錚鐵鏈相圍,上午的陽光透過松樹枝葉,折射出春的倦意,夏的清涼。在這座神奇的山峰,我們領略到偏頭山那深奧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和道教的魅力。
此時此刻,我站在偏頭山巔,豪情激盪,思緒萬千。任憑粗獷的山風從身邊吹過,拂去身的乏累,心的浮躁,走進純樸自然的美麗,走進賞心悅目的意境,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偏頭山巔雖然樸實無華,處在懸崖峭壁,與一蒼松相伴,但它經過千百年風雪的磨礪,日月的滋潤,變得更加穩重,更加巍峨,深黑的石色充滿激情,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凝重、靜謐、深邃,像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源遠流長。
被山頂巨石托牽在雲霧中,人便成了峰,自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山花盈目俏,遠山入眼青。耳聽八面風,心向白雲閒。不上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臨斯地,不知自然界之奇妙耶!我想,有朝一日,在這裡置一間黃泥小屋,做一個山野村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淡泊名利,安貧守志,讀書飲酒,著文賦詩,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亦樂乎!
站在偏頭山向東眺望:東邊的縣城鑲嵌於青山環繞的橢圓盆地中,四周與村鎮樓房相連,良田漠漠,溪河如帶;向西眺望:西邊山巒起伏,銀色茫茫,路上車流如潮,滿目清新,一片繁忙。
特殊的山景
特殊的山景
最難忘的是偏頭山巔之上兩棵鐵匠木樹和千年迎客松。
轉過寺後岔路,抬眼處,有一棵滄桑古樹,樹幹泛著粼粼的綠光,傲然鶴立,微風中向你招手,這便是偏頭山的千年鐵匠木樹。此樹鶴壽龜齡,樹種高貴,樹性靈異,在當地民間傳說頗多,只未見於史載。但見它盤根錯節,虬節迭沓如群蛇翹首,有兩人合圍粗細,長在窄窄的一條山脊上,姿容曼麗,儀態雍容,形典雅而矜持,神高貴而輕靈。近觀樹的根系有的露於地面,非常昌茂,有一巨根裸奔前去,呈凹凸形直插地中。因她長在臨淵險峰,我不能近前觸摸,朝拜,頗遺憾。
山巔靠南有一棵古松,圍徑近1米,高僅3米,枝虬若龍,乾曲如盤,樹根穿岩鑽縫而入,枝葉茂盛。它長在險峻陡峭的山崖上,盤石而生,破岩而出,挺於峰頂,垂掛峭壁。山與松的絕妙組合,頗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壁倚絕”之詩情畫意。偏頭山的松就是這般奇俏,它雖不像東北松那樣高大挺直,卻也綠頂如蓋,生機盎然。
在不遠處的東邊一個山頭上,我看到了一番松樹的奇景。山頂上的一小片松林,每棵樹都只有半截。林子右邊的樹,齊刷刷地只朝右邊長枝長葉;林子左邊的樹,齊刷刷地只朝左邊長枝長葉。松林的中間是一條光禿禿的長帶。我想,很久以前這裡是遭遇過電劈雷擊而成,將樹的一半剪去;或是年復一年有一股強勁的山風從林中吹過,阻礙了樹的發育。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松樹沒有屈服,沒有倒下,依然頑強地成長壯大。這種精神,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看著高掛在懸崖上的松樹,我一直在想,那些樹種不知是怎樣送上去的。有人說是隨風飄上去的,有人說是從鳥嘴裡不慎跌落的,還有人說是飛鳥啄食了松籽,未來得及消化,就將它拉在了懸崖上。不管怎樣,這些種子在雨雪的滋潤下,都發了芽,生了根,長成了大樹。有人說這是幸運,十分偶然。我認為這話不全對。儘管種子的跌落純系偶然,但是頑強的生命力才是它們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看那松,並未沾著多少泥土,卻也鬱鬱蔥蔥,迎風挺立。想那根,彎彎曲曲鑽進石縫,抓住每一線生機,依然茁壯成長。千百年來就是這樣的堅韌不拔,頑強地與風霜雨雪相拼搏,這就是松樹的風格。它們雖然沒有翠竹那么修長幽雅,但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給人以啟迪、深思和勇氣
別樣的山峰
別樣的山峰
偏頭山石是一個沉默的大孤石,兀自豎立山巔,與世隔絕,也不理會天上的星辰如何從遠古運行到今來,更無視人間的季節如何從春夏流轉到秋冬。無論面前的行人是怎樣的喧譁吵鬧,它永遠以這不變的姿態仰望藍天,俯視大地,在曉風殘月中做著永久的期待、永久的夢。
偏頭山石如一葉停泊的孤舟,亘古至今,獨在茫茫林海里固守沉寂。多少個日出日落,多少個月圓月缺,它始終保持著那無風無雨也無淚的寧靜。任憑旁邊的山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樹上的葉子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生活只是整齊和雜亂的組合,歷史只是每天必然的光明和黑暗,它習慣了,不會在乎太多。但我知道它最終還是不甘寂寞,不甘寧靜的。它斑駁肅穆的外表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故事,那是一顆又一顆不安定的心,那是持久的理想永遠的期待,那是不屈的毅力永遠的信念。它渴望著生命,渴望著千年不變的永恆。
我想起了那個很古老的故事:山腳下的一個農舍,丈夫和妻子恩恩愛愛,丈夫勤勞,妻子賢惠。農舍前面是一片菜園,菜園旁邊是一條小溪,丈夫總是從小溪里提水澆菜。每天去小溪提水的,還有山上庵里的小尼姑。小尼姑白天挑水,晚上念經,木魚聲和農舍的歌聲遙相唱合。後來,小尼姑和農舍的主人熟識了,再後來,小尼姑蓄髮住進了農舍,農舍的女主人削髮去了山上的尼姑庵。曾經的妻子捧著自己的頭髮在佛像面前禱告,祈求來生。可是她不知道,修來世也就是修今生。小尼姑懂得,所以她們最終選擇了兩條不同的路。
我默默的回想著這個故事,邊想邊走,卻又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那兀立的偏頭山石,仿佛看見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那些傳說和故事已經老去,或許,我該相信緣定三生。相約是前世的諾言,相知是今生的兌現,想逢是來世的企盼。偏頭山石畔,那些輕輕淡淡的歲歲年年。
大家在山巔拍照留影后,一路返回。
下山的路,更為艱險難行。一步一步謹慎而下,傷得腿筋骨酸痛。使人無暇去欣賞山谷幽景。下山路上,我油然想起“一生何求”的字眼,成了我偏頭山之行的感受。上山峰與下山峰,浮現兩種心境。未必無限風光都在險峰。平湖泛舟,不能說不愜意;松竹林里聽濤聲,也不能說不壯闊。山上有山上的風光,山下有山下的風景。山下觀景,平中能見奇,耐人品味;山上觀景,高處不勝寒,奇中也有平,耐人咀嚼。在山下貪婪山上未見的風景,見到了,卻又覺得沒有在山下仰望時美。只顧一心往上,又遺忘了擦身而過的許多。苦苦攀登
大家在山巔拍照留影后,一路返回。
下山的路,更為艱險難行。一步一步謹慎而下,傷得腿筋骨酸痛。使人無暇去欣賞山谷幽景。下山路上,我油然想起“一生何求”的字眼,成了我偏頭山之行的感受。上山峰與下山峰,浮現兩種心境。未必無限風光都在險峰。平湖泛舟,不能說不愜意;松竹林里聽濤聲,也不能說不壯闊。山上有山上的風光,山下有山下的風景。山下觀景,平中能見奇,耐人品味;山上觀景,高處不勝寒,奇中也有平,耐人咀嚼。在山下貪婪山上未見的風景,見到了,卻又覺得沒有在山下仰望時美。只顧一心往上,又遺忘了擦身而過的許多。苦苦攀登
大巴山余脈連綿不斷,群山起伏,像天然屏障環抱溪城,其注目者當屬偏頭山。從縣城遙望,偏頭山好似一側臥猛虎,昂然聳立在城南之巔。據傳說,道家祖師爺曾在此修道,臨行時不捨,駕雲騰空後回望,山勢隨之偏南,因此而得名。美麗傳說為偏頭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登山心愿已久。
星期六,與同事、家屬老少七十餘人共登偏頭山。
天公作美,頭天還春雨霏霏,早起卻是朝陽微露,晴空萬里。驅車興界路,上龍王埡轉至標湖森林公園,,蜿蜒二十公里,上午十點就到達了偏頭山腰。大人們帶足乾糧,打好背包,小孩已爭先恐後開始爬山了。
沿寬寬石階而上,兩邊樹木茂密,百靈、杜娟、喜鵲等鳥兒歡快地呤唱;不知名的小花或紅、或白、或黃一路開放。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清香,沁人肺腑,實實進入了天然氧吧,讓人頓感精神十足,心曠神怡。一路拾階千級,爬坡穿越林間小路二、三里,進入山門。山勢漸緩,路亦平坦,眼前豁然開朗,偏頭山頂展現在眼前。孩子們已是歡呼雀躍,同仁儘管氣喘吁吁,卻不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
山頂地勢險峻,四周為崖,岩石參差嶙峋,古松蒼翠遒勁。巨岩上建有廟宇一座,曰真武殿。殿內供奉祖師等神像,香菸繚繞,神明燈長明。相傳此殿於光緒十八年由民間捐資而建,期間香火不斷,百姓祈雨消災無不靈驗,後幾經損毀破落不堪,經修繕保存至今。殿側有一古樹,紮根於懸崖,樹冠如一把巨傘,一半伸入崖外,一半為真武殿摭風擋雨。詢問當地老者,曰此樹名鐵匠木,樹入水
沉,緩生稀有,有近八百年樹齡。殿後三塊巨石撐起一平台,登十級台階可至,僅能容二、三人。上有一碑,有
字曰“偏頭山之巔”。登上此巔眺望,沿岩峭壁萬仞,峰巒千迭,綠濤萬頃,鬱鬱蔥蔥。雖近午時,山巒仍見飄忽的雲霧。與真武殿遙遙相對的是東峰頂。沿陡峭山路向東,一塊巨岩屹立,岩面呈鐵灰,如刀削斧鑿,銘刻著歲月的蒼桑。巨岩與曲徑間生有一古松,樹幹碗粗,從路面嵌入岩縫伸展開去,恰似仙人搭橋。小心攀過,俯身崖面,向下望去,千山萬壑,溪城全景盡收眼底,可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翠綠叢林中,重重疊疊的樹枝間或露出點點細碎日影,輕風拂面,濃密的小草像天然地毯。三三兩兩席地而坐,或靜聽松濤,感受自然;或指點美景,攝影留念,孩子們則一刻不停歡快地玩耍。其實,這不正是城市忙碌的人們,總在追求的一種恬靜,樂山樂水的朋友何必舍近而求遠呢?
在翠綠叢林中,重重疊疊的樹枝間或露出點點細碎日影,輕風拂面,濃密的小草像天然地毯。三三兩兩席地而坐,或靜聽松濤,感受自然;或指點美景,攝影留念,孩子們則一刻不停歡快地玩耍。其實,這不正是城市忙碌的人們,總在追求的一種恬靜,樂山樂水的朋友何必舍近而求遠呢?
相關詞條
竹溪,武當山,竹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