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與金融——金融與貨幣經濟學新解

競爭與金融——金融與貨幣經濟學新解

《競爭與金融——金融與貨幣經濟學新解》是2004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凱文·多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競爭與金融——金融與貨幣經濟學新解
  • 作者:凱文·多德
  • 出版時間:2004年11月25日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ISBN:7-300-06097-8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緒言
本書對金融和貨幣經濟進行了新的解釋。此成就來得有些遲。金融和貨幣經濟這兩個基本主體長久以來一直偏離了它們自身的方向,對一個領域的熟悉往往忽視了對另一個領域的摸索 。而且,金融經濟已經大致成形,而貨幣經濟則並未明確。貨幣經濟缺乏一個連貫的結構,關於如何構造這個主題,貨幣經濟學家並未達成一致意見。所以,即使在關於我們如何思考貨幣經濟這一方面,我們也無法達成一致,更不要說統一對很多重要的貨幣經濟問題的回答。
本書試圖通過提供一個(相當)統一的概念框架來解決部分困難,這個概念框架融合了金融和貨幣經濟,本書還嘗試回答它們引發的很多問題。這個框架具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個特 征是對市場“摩擦力”的強調,“摩擦力”需要有一個更好的術語來表示。近年來已經有關於這些“摩擦力”的研究——特別是 在代理和信息經濟學領域——毫無疑問,在我看來,這些新的總量經濟學家持有解釋真實世界制度的主要特徵的關鍵方法。最關鍵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證券設計和公司資本結構的明智的經濟理論,這個理論,反過來,能被用於提供一個理論上一致、經 驗上可接受的銀行業的經濟理論。
這個框架的第二個特徵是無限制的競爭,或者說自由主義。讀者可以將這個概念世界看作是無政府主義,或者政府嚴格置身於金融和貨幣領域之外的世界。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它讓我們能夠將貨幣本位內生化:這裡出現的貨幣本位,作為系統的一個均衡特徵,是由系統內 生決定的,而不是系統外生給定的(例如,如同在大部分自由銀行業文獻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 方是,它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思考政府干預是理性的還是缺乏理性的,但我還希望這 基本框架對於其他學者依然有用,即使他們不同意我提供的一些答案。畢竟,政府干預的提倡者應該知道自由主義產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即使他們覺得政府可以改進它:他們必須知道,如果他們並不知道政府可以改進什麼,他們不可能對政府干預提供任何經濟辯護。這就是說,我也相信這個框架確實自然而然地推導出自由主義的答案,我希望它能 夠爭取到我的很多專業同事站到自由銀行業這一邊,這一點我從不掩飾。然而,最後,我希望重申自由銀行業的位置,這對於近來的理論發展和其他經濟學家提出的對於自由銀行業的關注來說是公正的。
答謝
我從1989年夏天開始著手寫這本書。開始時,我只是試圖將一些粗略的想法添加到我早期著作中——《國家和貨幣系統》(Philip Allan/Martin 出版社,1989)——但那時我並不打算讓自己陷進去。(研究項目的現實計畫從來都不曾成為我的難點。)我天真地想像將會花幾個月而不是拖延了一年又一年,隨著項目的開展,我意識到,把這些想法中的一些拿出來發表比較好。結果,本書中部分章節作為論文發表在各種學術刊物上,並且許多人曾對本 書或這些文章提出很多改進建議或評論,我對這些編輯、評議人、審稿人表示誠摯的謝意。準確地說:第2章使用的材料作為《最優金融契約》發表在《牛津經濟文獻》44(1992年10 月,672~693頁);第8章的部分作為《銀行業是自然壟斷嗎?》發表在Kyklos,45(3 )(1992,379~392頁);第8章另一部分作為《競爭銀行業,銀行家俱樂部,和銀行監管》發表在《貨幣、信貸和銀行業雜誌》26(2)(1994年5月,289~308頁);第9章的部 分作為《銀行業不穩定的模型:部分文獻綜述》發表在《經濟縱覽雜誌》6(2)(1992 ,107~132頁);第11章的部分材料作為《通貨競爭,網路外部性和轉換成本:一個關於最優貨幣區的備擇觀點》發表在《經濟學雜誌》(Economic Journal,103(420),1993年9月,1180~1189頁)(和戴維·格林納維合作);第12章主要內容作為《間接兌換機制》發表在《貨幣、信貸和銀行業雜誌》27(1)(1995年2月,67~88頁);第14章的部分內容作為《結束通脹的提議》發表在《經濟學雜誌》(104(425),1994年7月,828~840頁);第15章的部分內容作 為《通脹和反通脹的成本》即將發表在《卡托雜誌》上;第15章附錄的材料《反通脹的生產範式》發表在《總量經濟學雜誌》(Macroe Conomics,17(4),1995年秋季號 )上;最後,第13章的部分內容來自“複本位分析”即將發表在《曼徹斯特學報》上。我非常感謝上述編輯和著作權持 有人——布萊克維爾公司(《經濟學雜誌》、《經濟縱覽雜誌》、《曼徹斯特學報》);卡托研究所(《卡托雜誌》);海爾賓和里奇騰漢·維拉·AG(Kyklos);路易斯安那州立大 學出版社(《總量經濟學雜誌》);俄亥俄州立大學出版社(《貨幣、信貸和銀行業雜誌》);以及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經濟文獻》)——它們許可我使用這些材料。我也非常感 謝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允許我複製FE基德蘭德和EC普雷斯科特的文章“規則而非自由 裁量”中的圖16—1(《政治經濟學雜誌》1977)。我還要感謝約克希爾銀行資助我在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的教席,使我能自由支配時間來完成這本書。
最後,誠摯感謝許多朋友、同事和家人對此書直接的和間接的貢獻。我在這裡不能夠提到每個人,但是特別感謝馬克·比爾林斯、大衛·坎貝爾、大衛·卡佩爾、湯尼·卡拉克斯、 泰勒 ·科文、喬凡那·戴維蒂、查爾斯·古德哈特、大衛·高崎、基斯·哈里森、芭芭拉·赫爾 曼、史蒂夫·赫維茨、鄧肯·肯崎、麥文·路易斯、湯尼·馬克昆斯、保羅·米曾、依瑪· 默薩 、基斯·波維、維利·希爾、鮑伯·塞克威克、喬治·塞爾金 、約翰·斯密森 、斯 科特·薩姆納、克里斯·塔米、狄克·蒂姆伯萊克、彼得·文森特瓊斯、約翰 ·維塔克、比爾·沃爾塞和羅勒·扎菲洛——我預先向那些我無意間忽略的人致歉。我也謝 謝在聖路易斯的聯邦儲備銀行、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的極富耐心的圖書管理員 ,我也謝謝凱文·懷特對第15章所做的輔助研究。最重要的是,我謝謝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布萊恩和維克托,我的妻子瑪格佳彬,我的女兒拉德西亞和撒菲婭——有太多事物要提到。我想把此書獻給拉德西亞和撒菲婭——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她們能夠體會這本書的含義,但我相信她們會做得更好。
謝菲爾德
1995年9月作者簡

作者簡介

:凱文·多德早期任教於謝菲爾德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現在是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的金融經濟約克郡銀行教授。主要著作有:《政府和貨幣系統》、《私人貨幣:通往貨幣穩定之路和自由放任政策銀行業》。編輯了《金融和貨幣經濟中的通貨問題》(與M.K.路易斯合編)和《自由銀行業經驗》。

圖書目錄

第1章 導言(1)
1.1 經濟歷史的推測(1)
1.1.1 經濟的早期演進(5)
1.1.2 金融中介的發展(11)
1.1.3 貨幣本位的發展(17)
1.1.4 成熟的自由放任政策金融系統(19)
1.1.5 政府干預的效果(21)
1.2 本書大綱(27)
1.2.1 金融契約,資本結構和公司融資政策(27)
1.2.2 金融中介(29)
1.2.3 交易媒介和支付系統(34)
1.2.4 貨幣本位(35)
1.2.5 金融和貨幣改革(41)
第2章 雙邊金融契約(43)
2.1 基本分析框架(45)
2.1.1 作為分析起點的一個例子(45)
2.1.2 核實成本的影響(48)
2.1.3 隱藏行動與道德風險(49)
2.1.4 逆向項目選擇(50)
2.2 內部股權和抵押(51)
2.2.1 內部股權和“基本”抵押(“primary”collateral)(51)
2.2.2 “二級”抵押(“secondary”collateral)(53)
2.3 信貸配給(55)
2.4 契約期限結構(57)
2.4.1 短期與長期債務(57)
2.4.2 借款人信用不足的流動性風險(59)
2.4.3 貸款人信用不足的流動性風險(63)
2.5 契約條款、可轉換性與金融契約的其他特徵(64)
2.5.1 金融契約中的保護性條款(64)
2.5.2 贖回條款(69)
2.5.3 債券可轉換性(71)
2.6 破產、清算與控制(73)
2.6.1 破產的性質與成本(73)
2.6.2 最優破產法(75)
2.6.3 債務人責任範圍(78)
2.6.4 債權人在破產中的可信性(79)
2.7 厭惡風險的影響(82)
2.8 小結(85)
第3章 資本結構與公司融資政策(88)
3.1 資本結構的代理理論(92)
3.1.1 基本的利益衝突(92)
3.1.2 複雜的資本結構(94)
3.1.3 監督的經濟性和資本結構(97)
3.1.4 投資人信心和資本充足度(100)
3.1.5 債券持有人的稀釋(106)
3.2 資本結構的不對稱信息理論(107)
3.2.1 資本結構信號模型(107)
3.2.2 資本結構和有效投資(108)
3.3 企業股利政策(110)
3.3.1 代理成本解釋(111)
3.3.2 不對稱信息的解釋(112)
3.4 公司治理和公司控制權市場(113)
3.4.1 公司治理(113)
3.4.2 公司控制權市場(119)
3.5 結論:公司融資政策和經濟波動(126)
3.5.1 企業融資的新理論(126)
3.5.2 融資要素和巨觀經濟波動(128)
第4章 為什麼金融中介存在(132)
4.1 中介降低搜尋和交易成本(134)
4.2 中介降低監督成本(136)
4.3 中介降低核實(VERIFICATION)成本(138)
第5章 經紀人中介(140)
5.1 經紀的局限性(141)
5.1.1 可信性問題(141)
5.1.2 再銷售問題(143)
5.2 經紀人的類型(144)
5.2.1 評級機構(145)
5.2.2 證券分析家(148)
5.2.3 審計師(148)
第6章 共同基金中介(151)
6.1 開放式和封閉式共同基金(153)
6.1.1 開放式共同基金(153)
6.1.2 封閉式共同基金(156)
6.2 共同基金負債(156)
6.3 開放式共同基金資產(158)
6.4 開放式共同基金的穩定性(159)
6.5 共同基金會發行交換媒介嗎?(161)
6.6 結論(162)
第7章 銀行中介(163)
7.1 銀行的定義和特徵(163)
7.1.1 與共同基金相比較的銀行(165)
7.1.2 與其他的債務-權益公司相比較的銀行(166)
7.2 一般條件下的銀行投資組合管理(168)
7.2.1 銀行的負債管理(168)
7.2.2 銀行的資產管理(170)
7.3 銀行負債管理中的具體問題(172)
7.4 銀行資產管理中的具體問題(181)
7.4.1 銀行放款,信貸配給和抵押品(182)
7.4.2 銀行監督(187)
7.4.3 公司的銀行監督需求(189)
7.4.4 聯貸銀行團(193)
7.4.5 貸款出售(194)
7.5 資產負債表外業務(199)
7.5.1 銀行貸款承諾(200)
7.5.2 銀行承銷(203)
7.5.3 銀行承兌(205)
7.5.4 在衍生品市場上的銀行業務(206)
7.6 銀行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209)
7.6.1 銀行擠兌(209)
7.6.2 銀行破產和銀行陷入困境的成本(222)
第8章 銀行業的結構(228)
8.1 自然壟斷(230)
8.1.1 銀行業的規模報酬(230)
8.1.2 關於自然壟斷的一些錯誤觀點(235)
8.1.3 銀行業自然壟斷和規模經濟的經驗證據(239)
8.2 銀行俱樂部理論(241)
8.2.1 為什麼銀行可能偏好俱樂部?(241)
8.2.2 票據交換所的監管作用(244)
8.2.3 票據交換所和規模經濟(247)
8.2.4 戈頓穆里紐克斯對於票據交換所協會的分析(251)
8.2.5 古德哈特關於銀行俱樂部的分析(254)
第9章 銀行業不穩定性的最新模型(260)
9.1 無附加總消費風險的戴蒙德迪布維格(DiamondDybvig)模型(262)
9.1.1 DD中介機構(264)
9.1.2 “擠兌”問題與DD解決方案(265)
9.1.3 權益契約,當事人“隔離”及SSC(267)
9.2 附加隨機總消費的戴蒙德迪布維格模型(269)
9.2.1 隨機總消費致使DD契約次優(269)
9.2.2 政府應該干預?(270)
9.3 附加不確定生產回報的銀行業不穩定性(273)
9.4 結論(279)
第10章 交易媒介和支付制度(283)
10.1 交易媒介(285)
10.1.1 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的發展(285)
10.1.2 法定貨幣的(不)產生(288)
10.1.3 “法律限制”理論(292)
10.1.4 交易媒介(MOE)會與記賬單位(MOA)“分離”嗎?(296)
10.2 支付制度(300)
10.2.1 支付制度的演進(300)
10.2.2 支付系統的分析結構(308)
10.2.3 支付系統的風險(311)
10.2.4 在支付系統中是否存在政府干預的情形?(317)
10.2.5 交易媒介會消失嗎?(320)
第11章 記賬單位的經濟學(325)
11.1 記賬單位(和手段)(327)
11.2 記賬單位(或記賬手段)網路(330)
11.2.1 無轉換成本的最優記賬單位網路(330)
11.2.2 當轉換成本很高時的最優記賬單位網路(334)
11.3 記賬單位的競爭(335)
11.3.1 記賬單位的轉換(335)
11.3.2 記賬單位競爭(339)
第12章 可兌換性機制(346)
12.1 直接兌換貨幣制度(348)
12.2 間接兌換貨幣制度(353)
12.3 結論(362) 附錄:真實票據(realbill)制度(363)
一、實際匯票學說的實質及其錯誤(363)
二、該學說的其他問題(366)
三、真實票據學說,可兌換性,以及自由銀行業(368)
第13章 單一貨幣本位、復貨幣本位以及相關貨幣本位(370)
13.1 黃金本位(375)
13.1.1 模型(376)
13.1.2 黃金本位的歷史經驗(382)
13.2 其他的單一商品本位(384)
13.3 複本位(386)
13.3.1 複本位制模型(389)
13.3.2 複本位制的價格水平(392)
13.4 相關貨幣本位(396)
13.4.1 “債務人”和“債權人”複本位制(396)
13.4.2 三本位制,綜合本位制和綜合商品本位制(397)
13.5 單一本位制、複本位制和相關本位制的缺陷(398)
第14章 商品組合貨幣本位制(402)
14.1 “窄組合”分析(404)
14.1.1 混合本位制(404)
14.1.2 商品儲備通貨(408)
14.1.3 以經驗為主判斷適當“窄組合”的失敗(411)
14.2 “寬組合”分析(413)
14.2.1 “寬組合”分析的歷史和經驗(413)
14.2.2 費雪的(Irving Fishers)“補償貨幣”(415)
14.3 “穩定貨幣”制度(428)
14.3.1 問題的提出(428)
14.3.2 一種“穩定貨幣”制度(429)
14.4 結論(439) 附錄1:價格指數的構建(440)
一、多邊指數(442)
二、新商品,舊商品以及質量的改變(442)
三、耐久商品和資產(445)
四、結論(446) 附錄2:法定指數本位(447)
一、法定指數本位:思想歷史(447)
二、法定指數本位的優點(448)
三、法定指數本位的局限性和成本(450)
四、法定指數本位對巨觀經濟穩定的影響(451)
五、法定指數本位的歷史經驗(4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